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村庄沿革 自然地理 29
第一章 村庄沿革 29
第一节 村庄起源 29
第二节 隶属沿革 30
第二章 自然地理 31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1
第二节 地貌 31
第三节 土壤、植被 31
第四节 水文 32
第五节 气候 33
第六节 自然资源 33
第七节 自然灾害 35
第二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 39
第一章 人口状况 39
第一节 人口规模 39
第二节 人口构成 40
第三节 人口变动 41
第四节 人口素质 43
第五节 暂住人口 44
第六节 家庭 44
第七节 人口普查 45
第二章 人口计划生育 46
第一节 机构 46
第二节 宣传教育 47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48
第四节 计划生育服务 51
第五节 计划生育成果 51
第三篇 农业 55
第一章 农业体制 55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55
第二节 生产组织 55
第三节 生产经营管理 61
第四节 劳动计工与劳动分配 62
第五节 财务管理 65
第六节 农业赋税 65
第七节 统购统销 67
第二章 农业种植 72
第一节 耕地与农业劳动力 72
第二节 粮食作物 73
第三节 经济作物 78
第四节 蔬菜 79
第五节 耕作制度 80
第六节 肥料 81
第三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81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81
第二节 水利基本建设 82
第四章 农业机具 83
第一节 耕作机具 83
第二节 灌溉机具 84
第三节 运输机具 85
第四节 其他机具 85
第五章 林业、果业 86
第一节 林业 86
第二节 果业 88
第六章 畜牧业 89
第一节 役畜 89
第二节 家畜家禽 89
第四篇 工业 93
第一章 手工业 副业 93
第一节 手工业 93
第二节 副业 93
第二章 集体工业 94
第一节 沿革 94
第二节 企业简介 95
第三章 民营、“三资”企业 102
第一节 民营企业 102
第二节 “三资”企业 107
第五篇 第三产业 113
第一章 商业 113
第一节 集体商业 113
第二节 个体、私营商业 113
第三节 枣园集 114
第二章 其他行业 116
第一节 餐饮、住宿业 116
第二节 服务业 117
第三节 物流业 118
第六篇 企业管理 123
第一章 管理体制 1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3
第二节 经营管理 128
第二章 企业改制 132
第一节 改制依据、原则 132
第二节 改制过程 132
第七篇 村庄建设 137
第一章 住宅建设 137
第一节 住宅用地管理 137
第二节 民居沿革 140
第三节 居民小区 142
第二章 公用建筑 143
第一节 祠堂庙宇 143
第二节 办公建筑 145
第三节 文教卫生建筑 146
第三章 道路桥梁 147
第一节 道路 147
第二节 桥梁 149
第四章 供水供电 150
第一节 供水 150
第二节 供电 151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152
第一节 环境保护 152
第二节 环境卫生 152
第六章 旧村改造 154
第一节 改造规划 154
第二节 改造过程 154
附 大枣园社区旧村改造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156
第八篇 中国共产党大枣园地方组织 161
第一章 中共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61
第一节 解放前革命活动 161
第二节 历届党组织 162
第三节 党员 165
第四节 党校 169
第二章 主要工作 170
第一节 解放初期主要政治活动 1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71
第三节 经济建设 171
第四节 坚持改革开放 172
第五节 改善群众生活 173
第六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73
附 中共大枣园地方组织活动制度 176
第九篇 行政管理 181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81
第一节 解放前管理机构 181
第二节 解放后管理机构 181
第二章 各项管理 186
第一节 治安保卫 186
第二节 人民调解 191
第三节 民政 192
第四节 兵役 197
第五节 户籍管理 199
第六节 档案管理 199
第十篇 群众团体 民兵组织 203
第一章 群众团体 203
第一节 工会组织 203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204
第三节 妇女组织 207
第四节 农民组织 209
第二章 民兵组织 210
第一节 建制 210
第二节 主要工作 212
第三节 青岛大枣园集团公司人民武装部 213
第十一篇 文化 教育 217
第一章 文化 217
第一节 戏曲 217
第二节 民间杂耍 218
第三节 文艺演出 220
第四节 其他文艺活动 221
第五节 电影广播电视书报 222
第六节 书法绘画 224
第七节 民间工艺 225
第八节 艺文 226
第九节 文化设施、机构 229
第十节 古迹景点 232
第二章 教育 234
第一节 私塾 234
第二节 幼儿教育 235
第三节 小学教育 236
第四节 中学教育 238
第五节 中专、高等教育 239
第六节 成人教育 246
第七节 捐资助学 248
第十二篇 卫生 体育 253
第一章 医疗卫生 253
第一节 医疗制度 253
第二节 医疗机构 254
第三节 民间医术 255
第四节 妇幼保健 255
第五节 爱国卫生 257
第二章 体育 259
第一节 群众体育组织 259
第二节 体育设施 259
第三节 群众体育活动 260
第四节 赛事 262
第十三篇 群众生活 267
第一章 生活条件 267
第一节 经济收入 267
第二节 衣食住行 268
第三节 其他 271
第二章 生活保障 272
第一节 “五保”制度 272
第二节 养老退休制度 273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 274
第十四篇 民俗 方言 277
第一章 民俗 277
第一节 传统节日习俗 277
第二节 公历节日习俗 281
第三节 生活习俗 282
第二章 方言 287
第一节 方言特点 287
第二节 方言语汇 288
第三节 方言例句 291
第四节 谚语 292
第五节 民谣、歇后语 294
第十五篇 诸姓族谱 297
第一章 王氏世谱 297
第一节 《王氏世谱》重修始末 297
第二节 世谱谱序 298
第三节 《王氏世谱》举要 304
第二章 其他姓氏族谱 307
第一节 匡氏族谱 307
第二节 孙氏族谱 308
第三节 杨氏族谱 308
第四节 毕氏族谱 310
第五节 毛氏族谱 310
人物 315
一、人物传略 315
(一)古代人物 315
(二)现代人物 319
二、人物简介 323
(一)党政正职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 323
(二)大枣园籍在外工作人物 325
三、人物表 339
(一)大枣园村历届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339
(二)区级以上劳动模范、优秀党员 340
(三)专项荣誉称号获得者 341
(四)大枣园籍中、高级职称人员 342
(五)枣园王氏家族清代人物表 343
附录 347
附录一:中共大枣园村党委《加强党委和基层支部班子建设的意见》 347
附录二:“聚力惠民”工程建设 349
附录三:大枣园村规民约 351
附录四:青岛市崂山郊区人民政府令 352
附录五:王懿上疏二则 358
附录六:王氏家族——胶州分支考证 360
附录七:枣园村的来历考证 361
附录八:《王氏世谱》谱序解析 362
附录九:王氏古墓群 363
附录十:寻宗溯源棘林村 367
附录十一:关于辽宁省盘锦上口子村王守兴一支考证 368
附录十二:“卧云轩”书院遗址寻觅 370
附录十三:老虎山的传说 371
附录十四:舅舅的回忆 372
附录十五:古今枣园人 374
附录十六:龙头碑 377
附录十七: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378
编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