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章 历史沿革 34
第一节 山海变迁 34
第二节 山名演变 36
一、山 名 36
二、山名由来 36
三、典籍述源 37
第三节 隶属变化 37
第二章 自然环境 40
第一节 地质、地层、地貌 40
一、地 质 40
二、地层 41
三、地貌 41
第二节 气 候 45
一、气候特征 45
二、日 照 45
三、气 温 46
四、地温 47
五、降 水 47
六、湿 度 48
七、蒸 发 48
八、霜 48
九、自然灾害 49
十、环境质量 51
第三节 水 系 51
一、河 流 52
二、人工湖 52
三、地下水 53
第四节 土壤植被 53
一、土 壤 53
二、植 被 54
第五节 物 产 55
一、植 物 55
二、动 物 72
三、矿 物 73
第三章 风景名胜 78
第一节 自然景观 78
一、奇峰妙崖 78
二、怪石神洞 81
三、幽涧灵泉 86
第二节 人文景观 89
第四章 文物古迹 100
第一节 石刻岩画 100
一、石穴岩画 100
二、海船石岩画 101
三、人物岩画 103
四、梅花鹿岩画 104
五、石盘棋岩画 106
六、天门城隍岩画 106
第二节 古遗址古墓葬 107
一、大伊山石棺墓遗址 107
二、王大墩 110
三、大山圩防捻营寨遗址 110
四、厉达墓 111
第三节 出土文物 111
一、新石器时代文物 112
二、商周文物 117
三、汉代文物 119
四、隋唐文物 120
第五章 宗 教 122
第一节 道 教 122
一、三元宫 122
二、三清宫 123
三、关帝庙 124
四、北极宫 124
五、奶奶庙 125
六、天齐庙 127
第二节 佛 教 128
一、古佛寺 128
二、大 寺 130
三、石佛石寺 131
四、卧佛寺 132
五、地藏庵 133
六、日照寺 133
七、呲卢庵 134
八、石佛寺 135
第三节 基督教 138
第四节 其他庵、堂、殿阁 139
一、礼堂 139
二、魁星阁 139
三、梓潼殿 140
四、娘娘庙 141
五、天后宫 141
六、茶庵 142
七、鹿女庙 142
八、甘露庵 142
第六章 山(居)民 144
第一节 概 况 144
一、人口及分布 144
二、生产生活 145
第二节 山民习俗 146
一、节日习俗 146
二、生产习俗 152
三、婚嫁习俗 154
四、服饰习俗 158
五、居住习俗 159
六、生育习俗 160
七、丧葬习俗 163
八、饮食习俗 165
九、祈求及其他习俗 166
十、新兴习俗 170
第三节 俗语谚语 170
一、方言词汇 170
二、谚语、俗语 186
三、喜话 187
四、童谣 190
五、歇后语 196
第四节 民间艺术与技艺 199
一、民间工艺 199
二、石器技艺 201
三、乡棋技艺 202
第五节 地方美食 203
第七章 人 物 206
第一节 名人与大伊山 206
第二节 大伊山名人 213
第三节 革命烈士 221
第八章 艺 文 226
第一节 诗赋、楹联 226
一、诗赋 226
二、歌赋 241
三、楹联 247
第二节 传闻、轶事 250
一、传闻 250
二、轶事 273
第九章 景区建设与管理 28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0
第二节 景区规划 282
一、伊山公园规划(1992年) 282
二、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2006~2020年) 284
三、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2011~2030年) 287
第三节 景区建设 291
一、功能区建设 291
二、基础设施建设 294
第四节 旅游宣传 297
一、宣传品 297
二、宣传活动 298
三、文化研讨 298
四、形象塑造 298
第五节 环境保 299
一、分区保护 299
二、荒山绿化 300
三、地质灾害治理 302
四、护林防火 302
附 录 304
一、文献辑存 304
二、文选 312
三、大伊山地区战事 343
四、驻山单位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