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2
1.1.2 走向“转化性学习”的教师学习研究 3
1.1.3 研究者的个人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6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7
第2章 文献综述 9
2.1 核心概念界定 10
2.1.1 教师学习 10
2.1.2 转化性学习 11
2.1.3 教师信念 12
2.2 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 14
2.2.1 认知建构观 14
2.2.2 社会文化观 16
2.2.3 批判视角 18
2.2.4 小结 21
2.3 批判视角下的转化性学习理论 22
2.3.1 转化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 22
2.3.2 Mezirow的转化性学习过程模型 23
2.3.3 小结 26
2.4 相关研究 27
2.4.1 外语教师学习研究 28
2.4.2 批判视角下的教师教育研究 32
2.4.3 教师转化性学习研究 34
2.5 文献总结与分析框架 38
2.5.1 文献总结 38
2.5.2 本书分析框架 40
第3章 研究方法 43
3.1 质性案例研究 43
3.2 研究所需信息 45
3.3 研究场域 46
3.4 研究参与者 46
3.5 多元资料的收集 49
3.5.1 方法设计概述 49
3.5.2 访谈前基本信息问卷 51
3.5.3 深度访谈 52
3.5.4 案例素材 53
3.5.5 研究笔记 54
3.6 资料整理和分析 54
3.6.1 资料整理 54
3.6.2 资料分析 56
3.7 研究质量及研究伦理 60
第4章 教师学习中的转化性学习经历 62
4.1 Amy:不露锋芒的“默默奋斗者” 62
4.1.1 学习背景:持续的自主学习 63
4.1.2 转化性学习经历:教学、科研和人生观共发展 64
4.1.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66
4.2 Candy:学生需求的“积极关注者” 68
4.2.1 学习背景:以实用为目标的学习 68
4.2.2 转化性学习经历:关涉学生的观念转变为主 69
4.2.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71
4.3 Dandelion:容易焦虑的“要强好胜者” 73
4.3.1 学习背景:焦虑驱动下的顺畅学习 73
4.3.2 转化性学习经历:学术素养的提升 74
4.3.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75
4.4 Grace:安逸过后的“学术追求者” 76
4.4.1 学习背景:“危机感”引发的专业学习 77
4.4.2 转化性学习经历:职业观、科研观和人际观共发展 78
4.4.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80
4.5 Jennie:多元角色之间的“徘徊者” 81
4.5.1 学习背景:逐步顺应“时势”的学习 82
4.5.2 转化性学习经历:教学观转变为主 82
4.5.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84
4.6 Maria:性格安静的“观察反思者” 86
4.6.1 学习背景:以学历提升为主的学习 86
4.6.2 转化性学习经历:对教学的长期深度反思 87
4.6.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88
4.7 Pauline:极具天赋的“教学能手” 89
4.7.1 学习背景:不断提升实践能力的学习 90
4.7.2 转化性学习经历:教研关系认识质变 91
4.7.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91
4.8 Robin:积极进取的“交流互动者” 92
4.8.1 学习背景:在主动交流中学习 92
4.8.2 转化性学习经历:教学与科研性质转变 93
4.8.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94
4.9 Tina:在“参与”中发展的新教师 96
4.9.1 学习背景:实践活动中的学习 96
4.9.2 转化性学习经历:教学观、科研观和人际观的转变 97
4.9.3 转化性学习经历性质和特征分析 99
4.10 教师学习背景和转化性学习经历的群体特征分析 102
4.10.1 教师学习背景分析 102
4.10.2 教师转化性学习经历的群体特征 103
4.11 小结 107
第5章 教师转化性学习过程 108
5.1 总体过程 109
5.2 阶段特征 111
5.2.1 触发事件的多样性 112
5.2.2 教师反思的反身性和批判性 116
5.2.3 对话交流的“涉他性”和建构性 123
5.2.4 教师行动的模糊性 128
5.2.5 转变结果的多元化 129
5.3 过程类别 134
5.3.1 五阶段转化性学习:完整的过程 134
5.3.2 四阶段转化性学习:缺少行动 138
5.3.3 三阶段转化性学习:缺少交流和行动 142
5.3.4 三种过程类别比较 145
5.4 小结 147
第6章 教师转化性学习影响因素 149
6.1 个人因素:教师情感、人格特质和职业阶段的双重作用 149
6.2 人际因素:职业圈、学业圈和生活圈人物的积极影响 152
6.3 情境因素:组织氛围的抑制作用与评价体系的促进效应 153
6.4 小结 153
第7章 讨论 155
7.1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转化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与规律 156
7.2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转化性学习意义探究 158
7.2.1 指向全人发展的转化性学习经历 158
7.2.2 具有本土特点的转化性学习过程 160
7.2.3 映射文化印记的多类别影响因素 161
7.3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转化性学习框架建构 164
7.3.1 框架描述与解释 165
7.3.2 本框架对转化性学习研究领域的贡献 166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168
8.1 主要发现 168
8.2 实践启示 170
8.3 本书的贡献 173
8.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174
第9章 研究者反思 176
9.1 自身经历和需求是质性研究选题的来源 176
9.2 “做中学”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途径 177
9.3 以诚相待是研究者与参与者的恰当关系 178
9.4 对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反思 179
9.5 研究者的成长 180
附录 181
附录一 研究问题、文献和分析类别匹配表 181
附录二 基本信息问卷及部分数据示例 182
附录三 访谈提纲 187
附录四 案例素材示例 190
附录五 研究笔记示例 191
附录六 接触摘要单示例 193
附录七 编码表 196
附录八 Maria转化性学习过程编码示例 199
附录九 教师转化性学习经历内容维度与发生时间矩阵表 205
参考文献 206
索引 221
致谢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