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造论缘由 1
第一章 总说、阿赖耶识 3
第一节 总说——假说我法,相依识变(第1、2颂) 3
(一)颂文及略解 3
(二)什么是假说 3
(三)什么是我、我执、烦恼障和无我 6
(四)各种外道的“有我论”及其谬误 8
(五)法与法执 11
(六)三能变识 36
(七)小结 39
第二节 阿赖耶识(第2-4颂) 42
(一)颂文及略解 42
(二)藏识三义与三相 43
(三)种子之本有、熏习与种姓差别 46
(四)种子的六特性 55
(五)种子熏习义 58
(六)阿赖耶识的功能业用——执受处了 62
(七)相应心所“五遍行” 68
(八)“无覆无记”性,“触等亦如是” 71
(九)非断非常——“恒转如暴流” 73
(十)“阿罗汉位舍” 75
(十一)第八识存在之根据 81
(十二)小结 119
第二章 末那识 122
第一节 末那识的含义及其所依所缘(第5-7颂) 122
(一)颂文及略解 122
(二)第七识之名称与所依 124
(三)小结 143
第二节 末那的性相、心所、有覆无记性及断伏位次 145
(一)末那的性相(功能) 145
(二)末那的相应心所 146
(三)末那之性——有覆无记 156
(四)末那的断伏与末那是否有净 157
(五)小结 161
第三节 教证理证末那实有 162
(一)圣教证有末那 162
(二)理证末那确有 163
(三)小结 173
第三章 六识 175
第一节 六识之名称、功能、三性(第8、9颂) 175
一、六识概说(第8颂) 175
(一)颂文及略解 175
(二)六识及其命名缘由 176
(三)六识的功能与三性 178
(四)小结 182
二、六识心所法概说(第9颂) 182
(一)颂文及略解 182
(二)六位心所 183
(三)三受与五受 185
(四)小结 192
第二节 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第10、11颂) 193
一、五遍行、五别境 193
(一)颂文及略解 193
(二)五遍行 194
(三)五别境 195
(四)小结 206
二、十一善(第11颂) 207
(一)颂文及略解 207
(二)信 208
(三)惭、愧 210
(四)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 211
(五)勤——精进 213
(六)轻安 215
(七)不放逸 216
(八)行舍 217
(九)不害 218
(十)建立善心所之理由及其各种性质 218
(十一)小结 222
第三节 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第12-14颂) 223
一、六根本烦恼(第12颂) 223
(一)颂文及略解 223
(二)五总根本烦恼 224
(三)五别根本烦恼 226
(四)根本惑十问解答 229
(五)小结 240
二、二十随烦恼(第12-14颂) 242
(一)颂文及略解 242
(二)十小随烦恼 244
(三)二中随烦恼 247
(四)八大随烦恼 248
(五)对随烦恼诸问题的解说 254
(六)小结 262
三、不定(第14颂) 263
(一)颂文及略解 263
(二)悔、眠 264
(三)寻、伺 266
(四)“二各二” 266
(五)对不定心所各种性质的解析 267
(六)小结 274
第四节 余论——有关八识的其他问题(第15、16颂) 275
一、六识与心所的关系——非即非离 275
二、六识的生起与断灭 277
(一)颂文及略解 277
(二)依止根本识 278
(三)“五识随缘现”,“意识常现起” 279
(四)意识的五位间断 280
三、八识的相互关系 283
四、小结 287
第四章 唯识、赖耶缘起与唯识性 289
第一节 论一切唯识(第17颂) 289
一、颂文及略解 289
二、“不离识”与“唯有内识” 290
三、论证“唯识”理之正确性 291
(一)佛典根据 291
(二)理论根据 293
四、解答与唯识有关的几个问题 296
(一)境由识变与世人所见相违的问题 296
(二)解答唯识与教义相违的问题 297
(三)解答“唯识性亦空”的问题 297
(四)解答色处以识为体,为何有形象显现的问题 298
(五)解答“色等外境”“现量所得”等问题 300
(六)解答梦觉见实境的问题 300
(七)解答他心非自识境的问题 301
(八)解答唯识不仅只一人之识的问题 302
五、小结 303
第二节 赖耶缘起(第18-19颂) 305
一、赖耶缘起(第18颂) 305
(一)颂文及略解 305
(二)四缘 307
(三)十因与二因 315
(四)四缘与十因等之关系 318
(五)五果 320
(六)小结 321
二、论生死轮回不离赖耶(第19颂) 321
(一)颂文及略解 321
(二)两种生死 324
(三)小结 325
第三节 唯识性(第20-25颂) 326
一、三自性(第20-22颂) 326
(一)颂文及略解 326
(二)遍计所执性与依他起性 327
(三)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 330
(四)三自性结语 333
(五)三自性与它法的关系 333
(六)小结 336
二、三无性与唯识实性(第23-25颂) 338
(一)颂文及略解 338
(二)四种胜义谛 339
(三)二种唯识性 340
(四)小结 341
第五章 唯识行、唯识果 342
唯识行、果概说 342
第一节 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第26-28颂) 344
一、资粮位 344
(一)颂文及略解 344
(二)二障的含义 345
(三)修行内容 348
(四)小结 349
二、加行位(第27颂) 350
(一)颂文及略解 350
(二)加行四位 351
(三)空有二相有,未证真胜义 353
(四)小结 355
三、通达位(第28颂) 356
(一)颂文及略解 356
(二)两种见道 358
(三)两种见道之关系及其与见相二分、六现观之关系 361
(四)小结 364
第二节 修习位、究竟位(第29、30颂) 365
一、修习位(第29颂) 365
(一)颂文及略解 365
(二)修习位之“十地” 368
(三)十胜行 370
(四)断十重障 373
(五)证十真如 384
(六)得二转依 386
(七)小结 395
二、究竟位(第30颂) 396
(一)颂文及略解 396
(二)什么是“无漏界” 398
(三)论“不思议、善、常” 401
(四)论佛身、佛土 403
(五)余论——相分、见分是否真实 408
(六)小结 409
(七)流通分 410
附录:八识规矩颂讲解补充资料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