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形象学总论 1
一、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意义:美化自然,优化社会 2
二、形象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人及艺术的各类体形象 4
三、形象学的研究任务 6
(一)建立形象学的基础理论 6
(二)形象学理论的社会应用 6
(三)诱导人们学用形象思维 7
四、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9
(一)直观法 9
(二)归类法 9
(三)解析法 10
(四)抽象法 10
(五)比较法 10
(六)检验法 10
第二章 形象研究 12
一、形象研究史的回溯 12
(一)原始人识别形象的时期 13
(一)原始人应用形象的时期 13
(三)原始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时期 14
(四)文明社会的形象研究 16
(五)人的社会体形象研究史要 19
二、形象定义的讨论 24
三、构成形象的要素:形、色、性、态 29
四、形象的特性 34
(一)客观性 34
(二)主观性 35
(三)情感性 36
(四)传播性 37
(五)稳定性 38
(六)可塑性 38
(七)综合性 40
(八)广泛性 40
(九)经济性 41
五、形象的分类 41
第三章 自然体形象 46
一、自然与自然观的讨论 46
二、自然体形象总体研究 50
(一)宇宙物质的同一性 50
(二)宇宙物质的无限性 51
(三)宇宙物质的循环性 53
(四)宇宙物质的层圈结构 55
(五)天宇总体形象描述 56
三、天体形象例举 57
(一)太阳形象 57
(二)月亮形象 59
(三)地球形象 61
第四章 社会体形象 80
一、国家形象 80
二、民族形象 82
三、城镇形象(区域形象) 83
(一)城市形象塑造的个性 86
(二)城市形象塑造的共性 87
(三)城市形象塑造的同一性 88
(四)城市形象的感受系统 88
(五)城市形象的个性定位原则 90
四、集团形象例举 93
(一)企业形象 93
(二)学校形象 98
(三)社团形象 100
五、体制形象 101
第五章 人的个体形象 104
一、人的自然体形象 105
二、人的社会体形象 109
(一)人的外饰形象 110
(二)人的动作形象 110
(三)人的行为形象 111
(四)人的本能形象 111
(五)人的心理形象 111
(六)人的知识形象 112
(七)人的语言形象 113
(八)人的智能形象 114
(九)人的精神形象 114
(十)人的荣誉形象 114
三、伟人形象之典例——周恩来 116
第六章 艺术形象 124
一、艺术形象的分类 124
(一)直接感受的艺术形象 126
(二)间接感受的艺术形象 127
(三)综合艺术形象 128
二、各类艺术形象的特点 128
(一)建筑艺术形象 128
(二)园林艺术形象 134
(三)实用工艺形象 137
(四)服饰艺术形象 138
(五)商品艺术形象 140
(六)绘画艺术形象 143
(七)雕塑艺术形象 146
(八)摄影艺术形象 147
(九)书法艺术形象 148
(十)音乐艺术形象 150
(十一)舞蹈艺术形象 153
(十二)语言(文学)艺术形象 155
(十三)戏剧艺术形象 156
(十四)影视艺术形象 158
三、艺术形象的鉴赏 162
(一)艺术形象鉴赏的实践性 163
(二)艺术形象鉴赏的基本常识 165
第七章 形象塑造 184
一、何谓形象塑造 184
二、为何塑造形象 185
三、形象塑造的特性 185
四、形象塑造的标准 187
五、形象塑造的核心与范围 189
六、如何塑造形象 190
(一)强化形象意识 190
(二)遵循塑造原则 192
(三)掌握塑造方法 195
(四)使用塑造工具 196
(五)遵照塑造步骤 197
(六)体例: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与CIS 200
七、形象塑造例举 227
(一)自然体形象塑造之例——建立太空城 227
(二)社会体形象塑造之例 231
第八章 人的自然体形象塑造 252
一、人的自然体形象塑造的方法 253
(一)科学技术塑造 253
(二)自身锻炼塑造 254
(三)借用形具塑造 254
二、人的自然体形象塑造的标准 260
(一)和谐而统一 260
(二)均衡而匀称 262
三、关于人的自然体形象美的论说 263
(一)形体美 263
(二)体态美 265
(三)容貌美 266
第九章 人的社会体形象塑造 269
一、人的社会体形象是人总体形象的本质 269
二、怎样塑造人的社会体形象 271
(一)强化塑造意识 271
(二)升华人格魅力 272
(三)提高创造力 290
(四)锻炼意志力 301
三、伟人形象塑造之典例——邓小平 304
第十章 形象与其相关学科 316
一、形象与哲学 316
二、形象与美学 318
三、形象与艺术学 320
四、形象与人类学 321
五、形象与心理学 322
六、形象与伦理学 323
七、形象与公共关系 325
八、形象与社会角色 326
九、形象与信息 326
十、形象与形象思维 327
参考书目 334
萌之研究(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