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中庸章句》的形成 6
第一节 学术背景 6
第二节 学思历程 15
第三节 成就新篇 28
第二章 子思作《中庸》 39
第一节 《中庸》为子思所作 39
第二节 《中庸》旨在道学之传 47
第三节 《中庸》的篇章结构 58
第三章 何谓“中庸” 72
第一节 二程及其门人论“中庸” 72
第二节 “中”:兼中和之义 78
第三节 “庸”:平常则恒常 83
第四节 “极高明而道中庸” 89
第四章 《中庸》之体要 94
第一节 论“性”“道”“教” 94
第二节 “戒慎恐惧乎其不睹不闻” 109
第三节 “君子慎其独” 116
第四节 “未发”“已发”与“敬” 129
第五节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 136
第五章 “中庸”与德行 147
第一节 “中庸”与君子小人 147
第二节 “中庸”与知行 150
第三节 “中庸”与“知仁勇” 152
第六章 “道不可离” 163
第一节 道之体用 164
第二节 “道不远人” 171
第三节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176
第七章 “诚”之道 180
第一节 “诚”之界定 180
第二节 “诚”与天道人道 187
第三节 “诚”与“三达德”“五达道” 195
第四节 “诚”与“成己”“成物” 202
第八章 “尊德性而道问学” 209
第一节 “尊德性”与“道问学” 209
第二节 朱陆“鹅湖之会” 215
第三节 如何“尊德性而道问学” 220
第九章 “至诚”与“至圣” 233
第一节 “诚”为圣人之德 233
第二节 “至诚”与“尽性” 237
第三节 “赞天地之化育” 244
第四节 “与天地参”与“至圣” 249
第十章 “不显之德” 257
第一节 “不显之德”幽深玄远 257
第二节 “不显之德”的成德之序 261
第三节 “不显之德”与“反身以谨独” 271
第十一章 “诚”为《中庸》之枢纽 274
第一节 《中庸》之枢纽 274
第二节 《中庸》与“诚” 278
第三节 由“诚”而“中庸” 281
结语:“诚”是朱熹学术的最高境界 287
主要参考文献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