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章 境域位置 77
第二章 建置 77
第一节 衡水市建置 77
第二节 区县(市)建置 81
附记:衡水市及各区县(市)名称溯源简说 93
第三章 行政区划 94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 9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97
第四章 区县(市)概况 109
第一节 桃城区 109
第二节 冀州市 111
第三节 深州市 114
第四节 枣强县 116
第五节 武邑县 118
第六节 武强县 120
第七节 饶阳县 122
第八节 安平县 124
第九节 故城县 126
第十节 景县 128
第十一节 阜城县 130
第一章 地质 133
第一节 演变 133
第二节 构造 133
第三节 地层 135
第二章 地貌 137
第一节 缓岗 平地 坡地 138
第二节 洼地 138
第三节 沙丘 139
第三章 气候 139
第一节 四季特征 139
第二节 日照 140
第三节 气温 140
第四节 降水 143
第五节 风 146
附记:夏历二十四节气部分物候特征 148
第四章 水文 149
第一节 河流水系 149
附记:黑龙港流域简介 153
第二节 衡水湖 153
第三节 地表水 156
第四节 地下水 156
第五节 水质 157
第五章 土壤 158
第一节 土壤类型 158
第二节 土壤肥力 165
第三节 土壤分区 168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170
第一节 野生植物 170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74
第七章 自然资源 179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79
第二节 水资源 181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82
第八章 自然灾害 183
第一节 气象灾害 184
附录:《武强县中华民国六年发水歌》(节选) 186
附记:1963年抗洪纪实 188
第二节 生物灾害 193
第三节 地质灾害 196
第一章 人口规模 201
第一节 人口数量 201
第二节 人口分布 203
第二章 人口结构 205
第一节 性别结构 205
第二节 年龄结构 206
第三节 民族结构 206
第四节 文化结构 207
第三章 人口变动 208
第一节 自然变动 208
第二节 迁移与流动 208
附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民纪事 210
第四章 计划生育 211
第一节 机构 211
第二节 节育政策 212
第三节 节育措施 214
第四节 优生优育 216
第一章 城市规划 217
第一节 总体规划 217
第二节 专项工程规划 219
第二章 市政建设 221
第一节 道路 221
第二节 桥涵 226
第三节 排水 227
第三章 公用事业 230
第一节 交通 230
第二节 供水 231
第三节 供暖 231
第四节 路灯 232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与开发 232
第一节 住宅建设 232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233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 234
第五章 园林绿化 236
第一节 公园 236
附记:衡水湖万亩森林公园建设纪实 237
衡水金鱼养殖简介 237
第二节 城区绿化 238
第三节 花事活动 239
第六章 环境卫生 240
第一节 道路清扫 240
第二节 垃圾粪便清运及处理 241
第七章 县城与县级市城区建设 243
第一节 冀州市城区 243
第二节 深州市城区 244
第三节 枣强县城 245
第四节 武邑县城 245
第五节 武强县城 246
第六节 饶阳县城 247
第七节 安平县城 247
第八节 故城县城 248
第九节 景县县城 249
第十节 阜城县城 249
第八章 村镇建设 250
第一节 规划 250
第二节 房产 251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251
第九章 土地管理 252
第一节 地籍管理 252
第二节 建设用地 254
第三节 开发与复垦 256
第四节 土地监察 257
第十章 环境保护 258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58
第二节 环境监测 261
第三节 污染治理 262
第十一章 管理机构 264
第一节 建设管理机构 264
第二节 城市建设机构 265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机构 265
第四节 土地管理机构 265
第五节 环境保护机构 266
第一章 铁路 267
第一节 线路 267
第二节 设施 269
第三节 客货运输 277
第四节 管理机构 280
第二章 公路 281
第一节 线路 282
第二节 桥梁 288
第三节 运输工具 290
第四节 客货运输 292
第五节 管理 297
第三章 水路 299
第一节 通航河道 299
第二节 航运设施 300
第三节 客货运输 301
第四节 管理 302
第四章 邮电 303
第一节 邮政 304
第二节 电信 307
附记:中共十五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汤培菌简介 309
第三节 管理 310
第五章 电力 312
第一节 发电 312
第二节 供电 316
第三节 用电 322
第四节 管理 324
第一章 经济制度 330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330
第二节 减租减息 331
附录:故城县土地租佃暂行办法 332
第三节 土地改革 3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337
附记: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土地合伙组 338
安平县南王庄村三户贫农办社始末 340
第五节 人民公社 341
第六节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342
第七节 工业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345
第八节 商贸流通体制改革 347
第二章 经济结构 352
第一节 产业结构 352
第二节 农轻重结构 355
第三章 经济协作 356
第一节 对内开放 356
第二节 对外开放 359
第四章 经济效益 361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 361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364
第一章 经营体制 368
第一节 国营 369
第二节 集体经营 370
第三节 个体私营 371
第四节 合资经营 373
第五节 股份制经营 374
第二章 食品加工业 375
第一节 企业 375
第二节 产品 378
第三章 酿造业 379
第一节 企业 379
第二节 产品 380
附记:衡水老白干酒简介 381
第四章 纺织工业 382
第一节 企业 382
第二节 产品 385
第五章 造纸工业 387
第一节 企业 387
第二节 产品 388
第六章 化学工业 388
第一节 企业 389
第二节 产品 390
第七章 医药工业 393
第一节 企业 393
第二节 产品 394
第八章 塑料制品业 395
第一节 企业 395
第二节 产品 396
第九章 建材工业 396
第一节 企业 396
第二节 产品 398
第十章 丝网工业 400
第一节 企业 400
第二节 产品 402
第十一章 电子冶金工业 404
第一节 企业 405
第二节 产品 406
第十二章 机械铸造工业 408
第一节 企业 409
第二节 产品 415
第十三章 建筑业 418
第一节 企业 419
第二节 建筑施工 420
第三节 建筑工程 421
第十四章 其他工业 422
第一节 油棉加工业 422
第二节 服装鞋帽加工业 423
第三节 木器加工业 425
第四节 笔刷制造业 426
附记:“衡水毛笔”制造工艺简介 427
第五节 印刷装璜业 427
第六节 陶瓷制品业 428
第七节 工艺美术工业 429
第八节 玻璃制品业 430
第九节 金属制品业 431
第十节 电池制造业 433
第十五章 管理 4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3
第二节 企业管理 436
第一章 企业门类 440
第一节 农业企业 441
第二节 工业企业 441
第三节 建筑企业 443
第四节 交通运输企业 443
第五节 商业饮食企业 444
第六节 服务企业 445
第二章 发展机制 445
第一节 领导机制 445
第二节 产权机制 447
第三节 用工机制 447
第三章 企业管理 447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47
第二节 劳动管理 448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49
第四节 质量管理 449
第四章 骨干企业与名优产品 450
第一节 骨干企业 450
第二节 名优产品 458
第一章 生产条件 467
第一节 耕地 467
第二节 劳动力 469
第三节 畜力 469
第四节 农用机具 469
第二章 农田基本建设 471
第一节 治理盐碱 471
第二节 培养地力 473
第三章 水利 475
第一节 河道治理 475
第二节 排除沥涝 478
第三节 蓄水引水 480
附记:卫运河—千顷洼引水工程建设纪实 482
第四节 机井建设 483
第五节 农田灌溉 484
第六节 防汛抗旱 486
第七节 重大工程施工 487
第八节 水利管理 488
第四章 农业区划 490
第一节 南部粮食、棉花区 490
第二节 中部粮食、果品区 492
第三节 北部粮食、油料区 493
第五章 农业开发 494
第一节 开发项目 494
第二节 开发资金 496
第六章 种植业 497
第一节 农作物 498
第二节 耕作 503
第三节 农技农艺 504
第七章 林果业 507
第一节 树木种类 508
第二节 植树造林 509
附记:深州市后屯村——“花园式”的村庄 511
生态农业的典型——景县董庄村“立体农业” 511
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深南模式” 512
第三节 林果栽培 512
附记:育苗专业村——深州市北四王村 513
第四节 林果保护 515
第五节 林政 518
第八章 养殖业 519
第一节 畜禽品种 519
第二节 饲养繁殖 521
附记:景县魁星庄发展集体养猪始末 523
第三节 疫病防治 525
第四节 水产品养殖 527
第五节 其他养殖 530
第九章 地方特产 530
第一节 饶阳花生 530
第二节 深州蜜桃 531
第三节 阜城鸭梨 532
第四节 深县猪 532
第十章 管理机构 533
第一节 水利机构 533
第二节 农业、农机机构 535
第三节 林果业机构 535
第四节 养殖业机构 536
第五节 农业开发机构 536
第一章 经济成分 538
第一节 国营(国有)商业 538
第二节 集体商业 539
第三节 个体私营商业 540
第二章 工业生产资料 541
第一节 金属材料 541
第二节 木材 544
第三节 机电设备 546
第四节 轻工化工原料 549
第五节 石油 551
第六节 煤炭 554
第三章 农业生产资料 559
第一节 化肥 559
第二节 农药 560
第三节 农机具 561
第四节 农膜 563
第五节 贮存和养护 564
第四章 粮油 564
第一节 购销 564
第二节 储运 572
第三节 市场 574
第四节 管理 576
第五章 蔬菜 578
第一节 购销 578
第二节 储藏 579
第三节 管理 579
第六章 副食品 580
第一节 经营品种 580
第二节 经营机构 585
第七章 日用工业品 585
第一节 日用百货 585
第二节 针纺织品 589
第三节 五金 交电 化工 590
第四节 文化用品 593
第八章 农副产品 594
第一节 干鲜果品 594
第二节 棉花 596
第三节 畜产品 600
第九章 饮食业 602
第一节 网点 602
第二节 地方名吃 605
第三节 管理 607
第十章 服务业 607
第一节 旅馆 608
第二节 照相 609
第三节 理发 610
第四节 洗浴 611
第五节 其他 612
第十一章 医药 613
第一节 网点 613
第二节 中药 614
第三节 西药 616
第四节 管理 617
第十二章 烟草 619
第一节 购销 619
第二节 专卖管理 621
第十三章 废旧物资回收 622
第一节 回收 622
第二节 利用 625
第三节 管理 626
第十四章 对外经济贸易 626
第一节 出口 627
第二节 进口 630
第三节 储运 630
第四节 管理 631
第十五章 交易场所 632
第一节 商场商店 632
第二节 集贸市场 633
第三节 庙会 634
第四节 物资交流大会 635
附记:“冀州手表现象”简介 636
第五节 专业市场 637
第十六章 经营管理 639
第一节 经营方式 639
第二节 经营效益 641
第三节 商贸管理 644
第一章 财政 647
第一节 财政体制 647
第二节 财政收入 649
第三节 财政支出 652
第四节 债券 654
第五节 财政管理 655
第六节 机构 657
第二章 税务 658
第一节 税收体制 659
第二节 税种税率 661
第三节 稽征管理 665
第四节 机构 667
第三章 金融 667
第一节 机构 668
第二节 货币 674
第三节 存款 677
第四节 贷款 679
第五节 国际金融业务 688
第六节 信用社业务 689
第七节 金融管理 691
第四章 保险 692
第一节 机构 692
第二节 险种 693
第三节 理赔 69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699
第一节 计划体制 699
第二节 计划编制 700
第三节 计划执行 703
第四节 机构 705
第二章 劳动管理 706
第一节 劳动调配 706
第二节 劳动工资 708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710
第四节 劳动保险 710
第五节 劳动争议仲裁 711
第六节 劳动培训 711
第七节 机构 713
第三章 工商管理 714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 715
第二节 市场建设与监管 716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717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 718
第五节 商标与广告管理 719
第六节 维护消费者权益 719
第七节 公平交易与经济检查 720
第八节 机构 721
第四章 物价管理 721
第一节 管理范围 721
第二节 管理方法 728
第三节 机构 730
第五章 统计管理 730
第一节 统计报表 731
第二节 统计调查 731
第三节 统计服务 732
第四节 统计法制建设 732
第五节 统计机构 732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733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733
第二节 计量管理 734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 737
第四节 机构 740
第七章 审计管理 740
第一节 审计项目 741
第二节 审计方法 744
第三节 审计成果 744
第四节 审计机构 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