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学的源泉与形象、兴象、意象和意境的创造 1
一文源说 1
诗言志 1
感物吟志 2
见景生情 2
发愤之所作 2
不得其平则鸣 3
文章者,原出五经 3
登高之旨,睹物兴情 4
文生于情,情生于境 4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4
政之感人,犹气之感物 5
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 5
二构象说 5
象 5
形象 6
意象 7
兴象 8
物象 9
境象 10
如画 10
入画 10
取象形器 11
综物为象 11
写其形象 11
刻其形象 11
写形追象 11
雕砻群形 11
铸鼎象物 11
质象所结 12
象外之象 12
专求意象 13
意象靡尽 13
意象具足 13
兴象标拔 13
兴象玲珑 13
兴象浑沦 13
兴象宛然 13
兴象超远 14
兴象高妙 14
语有兴象 14
兴在象外 14
兴不称象 14
象中有兴 14
兴象之合 15
兴象有余 15
兴会淋漓 15
兴会超妙 15
兴感淋漓 15
诗有造物 16
绘影绘声 16
冥搜于象外 16
采奇于象外 16
使人想象于无穷 16
一一画出,毛发皆动 17
活色生香,呼之欲出 17
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 17
三形神说 18
形 18
神 18
形似 19
神似 20
取形 21
取神 21
写形 21
传神 21
入神 22
有神 22
风神 23
丰神 23
神骨 23
神采 23
神情 23
神气 24
神明 24
神理 24
神态 25
神奇 25
点睛 26
以形写神 26
传神写照 27
形神毕出 28
神情毕露 28
形神俱似 28
形神离合 28
形神无间 28
写心传神 29
拟容取心 29
书贵入神 29
下笔有神 29
摹拟形似 30
离形得似 30
文贵形似 30
传形写影 31
随物赋形 31
应物象形 31
写物之功 31
穷形尽相 31
穷神尽相 32
象境传神 32
传神之笔 32
传神文笔 32
出神入化 32
神情不似 33
形似之言 33
遗貌取神 33
传神肖貌 33
体物而得神 34
取形不如取神 34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34
意得神传,笔精形似 34
形真而圆,神和而全 35
四情景说 35
景 35
情 35
意 36
情景 36
情语 36
景语 36
情字 36
景字 36
即景 36
取景 37
见景生情 37
情景相生 37
情景适会 37
模写景物 37
借景言情 38
寄情于景 38
寓情于景 38
托情寓物 38
寓情于文 38
点景写情 38
融景入情 39
景中带情 39
景中见情 39
情景互换 39
情景匀称 39
以景结情 40
情真景真 40
情景俱工 40
情景交融 40
情景混融 41
情景悠然 41
景中皆有情 41
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 41
事表而情里 41
借景以引其情 42
借物以寓性情 42
意在景象之中 42
情为主,景是客 42
情中景,景中情 42
写景易,言情难 42
情景相触而成诗 43
一切景语皆情语 43
各人有各人之情景 43
与景相遇,借以成章 44
景随情至,情由景生 44
随事生情,因情得文 44
情与景会,意与法合 44
情自中生,景有外得 44
写景写情,不宜相碍 44
舍情言景,舍景言情 45
景有大小,情有久暂 45
以情为里,以物为表 45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 45
情中有景,景外含情 45
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45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45
因情因景,自然灵妙 45
情景曲折,便觉一新 46
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 46
写难状之景,含不尽之情 46
景多则堆垛,情多则暗弱 46
写人却是景,写景却是人 46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46
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 47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47
五境界说 47
境 47
境界 48
事境 49
物境 49
情境 49
意境 49
真境 50
实境 50
神境 50
化境 50
佳境 51
妙境 51
胜境 51
高境 51
异境 52
凡境 52
常境 52
诗境 52
词境 53
取境 53
造境 53
写境 53
有境界 53
无境界 54
境界狭 54
常境界 54
思与境偕 54
意与境浑 54
有我之境 54
无我之境 55
独辟之境 55
独具境界 55
奇倔一境 55
境生象外 55
神理意境 56
境界神奇 56
意境融彻 56
意境平淡 56
诗境平易 57
诗境贵幽 57
境不刻不现 57
境以幻为实 57
以境胜,以意胜 58
取神题外,设境意中 58
诗境全贵质实二字 58
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 58
意境与声律相称,乃为当行 59
六典型化 59
典型 59
万取一收 59
以少总多 60
不即不离 61
特犯不犯 61
画人物难 62
悉取而加之 62
藏日月于壶中 62
都似旧时熟识 63
此子宜置丘壑中 63
咫尺有万里之势 64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64
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65
管内之天,蠡中之海 65
真即是假,假即是真 65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65
似是而非,似非而或是 65
片言明百意,坐驰役万景 66
七性格说 66
性格 66
性情 68
气质 68
声口 69
人各有当 69
各尽人情 70
各遂其性 70
各极其妙 70
各表身分 70
口吻酷肖 71
如闻其声 71
一家之言 71
说一人肖一人 71
一人有一人性格 72
同而不同处有辨 72
写出其人之骨髓 72
无真正完全之人格 73
讨出一人的情理 73
工于叙事,善写性骨 73
窥其肝肺,描其声态 74
性情心术,活现纸上 74
第二编 文学作品的构成 75
一诗、书、文、辞、韵与情、志、意、事、物 75
意与语合 75
意新语工 75
语新意妙 75
语简意远 75
语意新奇 76
意深词浅 76
以意赴韵 76
情辞俱至 76
文情并茂 76
文词畅美 76
词贵意多 76
辞拙意工 76
辞丰意雄 76
雄词远志 77
情词易工 77
言贵有文 77
文从字顺 77
言之无物 77
因事遣辞 78
事辞相称 78
事信言文 78
乐成有七 78
文见而实露 78
文约而事丰 79
文胜而言尨 79
言畅而意美 79
意深而语简 79
语佳而意新 79
语俚而意切 79
意举而文备 80
言近而旨远 80
言简而意尽 80
辞达而已矣 80
情信而辞巧 81
辞直而意哀 81
辞壮而旨深 81
先辞而后情 81
理赡而辞坚 82
意微而词显 82
辞约而旨丰 82
诗缘情而绮靡 82
情盛而声自叶 82
语尽而意亦尽 83
语俗而意愈雅 83
语工而意不足 83
事曲而文亦曲 83
意有余而文不足 83
语爽朗而意深远 83
语之所贵者,意也 8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84
文以纪实,言贵从心 84
言以载事,文以饰言 84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84
意正理尽,高简顿挫 85
务富文采,不顾事实 85
文采有余,性情不足 85
以文灭情,以情灭文 85
宣导情性,陶写物变 85
立意措辞,两工不易 85
辞断意属,联类比物 85
以意为主,以辞辅之 86
意似主人,辞如奴婢 86
情志为本,成声为节 86
诗以意为主,韵为辅 86
诗以义为主,音从之 87
诗之厚,在意不在辞 87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87
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 87
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 87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88
声盛者情伪,情真者声俗 88
即物以明理,即事以寓情 88
事简而意深,词难而义释 88
义正而不阿,词强而不激 89
志非言不形,言非诗不彰 89
为情而造文,为文而造情 89
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 89
言理之辞,言情之辞,言事之辞 90
意高则以文显之文荣则以意贯之 90
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90
二文与道 91
道 91
文与道 92
道之文 92
文以明道 93
文以载道 93
因文见道 94
鸣道之文 94
道不离物 94
文与道离 95
作文害道 95
道丧文弊 95
载道纪事 96
辞达而道明 96
道形而为文 96
即文以讲道 96
文传道而明心 97
道与文不相离 97
文者贯道之器也 97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97
诗主言情,文主言道 97
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98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98
经与道分,文又与经分 98
言以道为主,文以言为主 99
文者道之用,道者教之本 99
行道不系古今,直挥笔为文 99
文与道合为一,文与道分为二 100
道不可以空诠,文不可以空著 100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100
三文与理 100
理 100
理趣 102
理障 102
理致 102
辞理意兴 103
理胜其辞 103
辞胜其理 103
理不胜辞 104
无理而妙 104
文以理为主 104
理得而辞顺 104
辞达而理举 104
辞约而理精 105
辞高而理疏 105
理拙而文泽 105
理不明,为虚文 105
文、理、义三者兼并 105
文不备则理不明 105
因其言工,而理益明 105
文浮于理,末胜其本 106
义丰理富,随事得理 106
其为文词,务以理胜 106
唐诗工词,宋诗谈理 106
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106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106
理胜则文薄,文胜则理消 107
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 107
四文与质 107
质 107
文质彬彬 108
文质相称 109
体备质文 109
文浮其质 109
质胜于文 109
文胜于质 110
文灭其质 110
文质不可分 110
由质开文,由文求质 110
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111
以情纬文,以文披质 111
文繁于质,文蕴质中 111
必有其质,乃为之文 111
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 111
离于质者非文,离于文者无质 112
五文与文体 112
(一)有关文的概念文 112
文学 113
文章 114
文艺 114
文笔 114
文辞 115
文采 115
文统 116
文心 116
文体 116
文章体裁 118
诗文体制 118
(二)文体种类 118
诗 118
词 119
歌 120
赋 120
骚 120
曲 120
戏 121
乐 121
赞 121
颂 122
碑 122
诔 123
铭 123
箴 123
引 124
序 124
记 124
传 124
古赋 125
古风 125
近体 125
律诗 125
绝句 126
歌行 126
挽歌 127
无题 127
变风 127
变雅 127
变文 127
骈文 127
志怪 128
传奇 128
话本 128
平话 129
合生 129
小说 129
演义 131
杂曲 131
杂剧 131
院本 131
影戏 132
傀儡 132
陶真 132
诗话 132
词话 133
乐府诗 133
乐府辞 134
滑稽戏 134
乐府民歌 135
拟古乐府 135
(三)各种文体的异同诗之与史 135
赋别于诗 136
诗与歌别 136
骚近于诗 136
骚与赋之异 136
诗与乐府之别 137
曲乃诗之流别 137
词与曲途径日歧 138
言美为文,文美为诗 138
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139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9
文之与诗,异象同则 139
文之与史,较然异辙 140
南有南调,北有北音 140
词与诗,意同而体异 140
曲体则全与诗词各别 141
存形莫善于画,载言莫善于书 141
诗赋与奏议异轸,铭诔与书论殊涂 141
第三编 文学创作 142
一体察积累 142
体物 142
阅世 142
悟入 143
虚心下气 143
心目相取 143
善于观物 144
胸中备万物 144
取材则颇博赡 144
博见为馈贫之粮 144
求天下奇闻壮观 145
搜尽奇峰打草稿 145
只是征行自有诗 145
世间一切皆诗也 146
眼处心生句自神 146
当境处莫要放过 146
写出此身真阅历 147
收拾诗材以备用 147
观则虑而后能得也 147
身入闾阎,目击其事 147
陶冶物情,体会光景 147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147
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 148
游之狭者不如游之广者 148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149
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149
二艺术构思 149
构思 149
神思 150
凝思 151
潜思 151
苦思 151
覃思 152
精思 152
妙思 152
诗思 153
兴会 153
冥搜 154
想象 154
虚静 154
酝酿 155
现量 155
心存目想 156
心游目想 156
搜求子象 156
了然境象 156
境与意会 156
偶然得之 156
淘洗熔炼 157
思积而满 157
全书在胸 157
神与万物交 158
情与物相游 158
与造物者游 158
得意在偶然 158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159
梦往神游,设身处地 159
神与趣融,景与心会 160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160
心物交应,构而成象 160
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 160
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岳 161
好诗须在一刹那上揽取 161
三立意命题 161
立意 161
命意 162
创意 162
造意 163
发意 163
野意 163
主脑 163
命题 164
相题 165
点题 165
破题 166
承题 166
题眼 166
抱题法 166
相题有眼 167
捽题有法 167
捣题有力 167
借题立论 167
因题发兴 167
认题立意 168
命意顾题 168
命意新奇 168
命意贵远 168
立意要紧 168
工于命意 168
立意贵新 168
立意高远 168
立意措辞 169
立意命句 169
意在笔先 169
意得象先 169
曲尽其意 169
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170
立意之法必兼四者 170
意先辞后,辞先意后 170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 170
放意须险,定句须难 171
傍题命意,傍意吐辞 171
欲作好诗,先择好题 171
不必太著题,不必多使事 171
有诗而后有题,有题而后有诗 172
诗以运意为先,意定而征声选·色 172
题约而文以详之,题散而文以整之 172
四谋篇布局 172
取材 172
剪裁 172
谋篇 173
布置 173
布局 173
文局 174
法局 174
局法 174
结构 174
线索 174
起调 175
波澜 175
照应 176
呼应 176
关锁 176
关合 177
收束 177
家门 177
冲场 177
大收煞 178
小收煞 178
减头绪 178
密针线 178
立间架 179
开门见山 179
起承转合 179
起承转收 179
起伏转折 179
脉络联贯 179
段落分明 180
首尾连合 180
首尾一体 180
诗文贵曲 180
文贵参差 181
凤头、猪肚、豹尾 181
文如常山蛇然 181
总文理,统首尾 182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 182
必先具结构于胸中 182
如龙之一体,屈伸变化 183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 183
五语言的艺术 183
对 183
造语 185
语病 187
奇语 187
修词 187
炼字 188
炼句 189
炼意 190
句眼 191
字眼 191
诗眼 191
词眼 193
文眼 193
务头 193
警策 194
警句 194
警拔 195
响字 195
叠字 195
叠句 196
佳句 196
俗语 196
本色语 197
工于造语 197
造语简妙 198
激昂之语 198
形似之语 198
病辞疑辞 198
择言贵雅 198
一字一珠 199
文丽用寡 199
辞达而已矣 199
词有宜有忌 200
双声叠韵字 200
字亦有雌雄 201
字字立于纸上 201
用字如将用兵 201
诗贵活句,贱死句 201
造句难,造字更难 202
字字立得起敲得响 202
下字炼句,讲求高亮 202
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 202
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 202
造句须有追魂摄魄之妙 203
六修改润色 203
推敲 203
改窜 203
润饰 204
绣虎 204
日锻月炼 204
一字之师 205
精思细改 205
诗不厌多改 206
作诗要割爱 206
讨论而削夺之 206
深求其疵而去之 207
善改不如善删 207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 208
几经删润,而后文成 208
改一字遂失一篇之意 209
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 209
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 209
第四编 写作技巧 210
一赋比兴 210
赋 210
比 210
兴 211
兴寄 211
寄托 212
直喻 212
隐喻 212
类喻 213
诘喻 213
对喻 213
博喻 213
详喻 213
简喻 214
引喻 214
虚喻 214
赋辞 214
比体 214
兴体 214
赋中之兴 215
赋兼比兴 215
兴中有比 215
比与兴之别 215
赋比兴,诗之法 216
比兴景也,筋节情也 216
比中生兴,兴外得比 216
文章既作,比兴由生 216
二技法种种 217
法度 217
法式 217
诗法 218
文法 218
字法 218
句法 219
篇法 220
章法 221
意法 221
笔法 221
起笔 221
收笔 222
顺笔 223
逆笔 223
正笔 223
旁笔 224
陪笔 224
曲笔 224
浪笔 224
闲笔 224
甜笔 224
缓笔 225
紧笔 225
绕笔 225
顿笔 225
伏笔 226
顶笔 226
接笔 227
插笔 227
省笔 227
幻笔 228
特笔 228
偷笔 229
点染 229
点化 229
渲染 230
皴染 230
烘染 231
衬染 231
白描 231
映带 232
映射 232
激射 232
相对 233
形击 233
那辗 233
钩勒 234
顿挫 234
活法 235
死法 235
逗法 235
抽法 236
叠法 236
复法 236
翻法 236
剥法 237
拌法 237
款法 237
脱法 237
扭法 238
转法 238
驻法 239
锁法 239
跌法 240
反跌法 241
转跌法 241
大转法 241
关锁法 241
穿插法 241
倒插法 241
倒晕法 242
逆挽法 242
反接法 242
突接法 242
过接法 242
挪移法 242
翻案法 242
夹叙法 243
叙题法 243
分间法 244
收束法 244
弄引法 244
正犯法 244
略犯法 245
互救法 245
极省法 245
反衬法 245
明点法 246
暗照法 246
避难法 246
游戏法 246
衬染法 247
烘染法 247
三染法 247
间色法 247
突然法 247
伏线法 247
獭尾法 248
夺胎法 248
换骨法 248
用事法 248
揭过法 249
缩银法 249
独辟法 249
淡描笔 250
蹉对法 250
错综法 250
进住法 250
暗转法 250
拗折法 250
拗意法 251
拈来法 251
借对法 251
养气法 251
顺喝开法 251
反喝住法 251
行文之法 252
叙事之法 252
追叙之法 253
大落墨法 253
极不省法 253
割爱之法 253
避繁之法 253
开拓之法 253
纵送之法 254
擒纵之法 254
避之之法 254
犯之之法 254
宾主之法 254
相形之法 256
相衬之法 256
进一步法 256
退一步法 257
深一步法 257
春秋笔法 257
藏闪之法 257
抑扬之法 258
避俗套法 258
奇恣笔法 258
俯仰用笔 258
写人之笔 259
惊人之笔 259
移云接月 259
别行一路法 259
刻划题意法 259
通体大章法 260
承笔衔接法 260
转笔呼应法 260
透过一层法 260
加一倍写法 260
放开一步法 261
草蛇灰线法 261
绵针泥刺法 261
绵里针笔法 262
因人述事法 262
因境抒情法 262
因地记游法 262
背面铺粉法 262
借树开花法 262
移花接木法 263
欲擒故纵法 263
欲合故纵法 263
欲合仍寓法 263
虚敲实应法 263
虚景实描法 264
由近渐远法 264
遥遥相对法 264
重作轻抹法 264
横云断山法 264
横云断岭法 264
山断云连法 265
鸾胶续弦法 265
两头一结法 265
对锁作章法 265
一击两鸣法 265
金针暗度法 266
行文飞渡法 266
双管齐下法 266
倒晕梅花法 266
火里生莲法 266
水中吐焰法 266
烘云托月法 267
忙里偷闲法 267
倩女离魂法 268
明咏物情法 268
暗咏物情法 268
设身处地法 268
反用故事法 268
拗结扛题法 268
龙王掉尾法 268
笋接有法度 269
先事而起波 269
事过而作波 270
翻旧为新之法 270
小题大作之法 270
长题驾御之法 270
擒题之命脉法 270
尺水兴波之法 270
起倒变动之法 271
以首作尾之法 271
以尾作首之法 271
随起随落之法 271
疏密相间之法 271
浅深恰妙之法 272
浓淡墨点苔法 272
层峦叠翠之法 272
本地风光之法 272
旁敲侧击之法 272
暗中抨击之法 273
背实击虚之法 273
避实取虚之法 273
移堂就树之法 274
拉来推去之法 274
月度回廊之法 275
羯鼓解秽之法 275
以大观小之法 276
古诗用韵之法 276
作诗中正之法 276
借叶衬花之法 277
传神写照之法 277
因缘直结之法 278
隔年撒种之法 278
牵线影动之法 278
穿针引线之法 278
飞针走线之法 279
连章蝉联之法 279
舌上生莲之笔 279
打草惊蛇之笔 280
特犯不犯之笔 280
先叙事后点题法 280
帘中显花影之法 280
画家来落墨之法 280
笔法须兼阴阳向背 280
九法举而后文体具 281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 281
奇峰对插,锦屏对峙 281
添丝补锦,移针匀绣 281
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 281
三意与法 282
义法 282
以意役法 282
有理则有法 283
意至而法皆立 283
文自新而法无穷 283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284
法在心头,泥古则失 284
先从法入,后从法出 285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285
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 285
第五编 以气论文 286
气 286
气象 289
气骨 292
气质 293
气格 294
气体 296
气脉 297
气魄 298
气势 298
气力 299
气节 299
气概 300
气调 300
气韵 300
气味 300
气候 302
元气 302
阳气 303
阴气 303
文气 303
志气 304
意气 304
神气 306
灵气 308
生气 308
骨气 308
体气 309
才气 310
声气 311
风气 312
正气 313
浩气 313
豪气 313
大气 313
清气 313
刚气 314
劲气 314
奇气 314
逸气 314
侠气 315
儒气 315
霸气 315
仙气 315
村气 315
俗气 316
真气 316
客气 316
习气 317
伧气 318
昏气 318
矜气 318
耗气 318
素气 318
诙气 318
齐气 319
爽气 319
喜气 319
辞气 319
养气 322
炼气 324
富贵气 324
浑厚气 325
慷爽气 325
书本气 325
文士气 325
丈夫气 325
脂粉气 326
廊庙气 326
台阁气 326
馆阁气 326
纱帽气 326
头巾气 326
菩萨气 326
山林气 326
酸馅气 327
蔬笋气 327
浩然之气 327
阳刚之气 327
阴柔之气 328
真朴之气 328
俊爽之气 328
风云之气 328
雄直之气 328
雄浑一气 328
气足神王 328
气盛言宜 328
气扬采飞 329
气骨不衰 329
逆气成象 329
仗气爱奇 329
顺气成象 329
写象图貌 329
骨气奇高 330
富贵气象 330
神为主,气辅之 330
鼓气以势壮为美 330
理与意皆辅气而行 331
刚气不怒,柔气不慑 331
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332
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 332
文以意为主,主明则气胜 333
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 333
才卑则气弱,气弱则辞蹇 334
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 334
第六编 艺术辩证法 335
一反勘律法 335
反勘 335
律法 336
相生法 336
相克相生,相反相成 338
二虚实有无 339
有无 339
虚实 341
虚白 343
空白 344
空灵 344
虚灵 344
虚景 344
实境 345
虚实兼用 345
虚实互用 345
虚实互藏 346
虚实相半 346
虚实相生 346
虚实相间 347
虚实得宜 348
四实四虚 348
实写虚写 349
实笔虚笔 350
虚字实字 350
运实入虚 351
以实形虚 351
以虚形实 352
宜实不宜虚 352
诗虚而文实 352
清空与质实 352
结实与空灵 353
计白以当黑 353
以无厚入有间 353
宜实而不泥乎实 354
于无文字中著文字 354
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354
虚实相成,有无互立 354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355
虚写为客,实写为主 355
虚处实写,实处虚写 355
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356
化无为有,化有为无 357
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 357
虚则虚到底,实则实到底 357
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358
无者造之而使有,有者化之而使无 358
三浓淡燥润厚薄 359
浅深远近 359
浓淡 359
平淡 361
冲淡 362
简淡 363
枯淡 363
澄澹 363
秾丽 364
纤秾 364
浓纤 364
燥润 364
厚薄 365
浅深 366
远近 366
平远 367
浓淡相间 367
浓淡得宜 367
语淡态浓 368
淡语亦浓 368
淡语幽香 369
平淡天然 369
旨淡而远 369
澹中之味 369
远近相应 369
远近之法 370
体近情遥 370
言淡而旨远 370
平淡而味长 371
唯造平淡难 371
贵浅不贵深 371
绪密而思深 371
繁浓不如简淡 372
诗有表里浅深 372
浓而薄,淡而厚 372
意贵深,语贵浅 372
平淡而山高水深 372
先华丽而后平淡 373
以浓衬淡,以淡衬浓 373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373
浓不伤痴,淡不嫌寂 373
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373
浓淡相间,燥湿并行 374
博极而约,淡蕴于浓 374
淡而不枯,丽而有则 374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375
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375
托寓万物,因浅见深 375
如淡非浓,浓实因于淡 375
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 376
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 376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376
淡中藏美丽,虚处著工夫 377
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377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377
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 378
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 378
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378
作诗虽贵古淡,而富丽不可无 378
四明暗隐显 379
藏露难易 379
明暗 379
隐显 379
藏露 380
难易 381
隐显之法 381
比显而兴隐 381
始晦者终必明 381
难而易,易而难 382
明事暗使,隐事显使 382
暗说则深,明说则浅 382
章句之言,有显有晦 382
用虚活字,时有难易 383
细理物趣,不外乎隐显 383
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 384
五疏密繁简 384
繁减详略 384
疏密 384
繁简 385
繁减 387
详略 387
文贵疏 387
文贵简 388
疏密相间 388
疏密互见 389
疏密并行 389
疏密合度 389
疏密有法 390
以疏入妙 390
以密见奇 390
繁简不同 390
简而有法 390
辞贵简远 391
语疏而情密 391
古疏后渐密 391
求简而得繁 391
约以达,繁以塞 391
疏而不秃,密而不乱 391
疏中见密,密中见疏 391
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392
疏进为密,简进为繁 392
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392
密处求疏,疏处求密 392
密如缛绣,疏若惊鸿 392
意密体疏,体密意疏 393
繁而不乱,绮而不冗 393
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393
繁约有殊,隐晦无异 394
繁简之道,在境与笔 394
言虽简略,理皆要害 394
作诗繁简各有其宜 395
文不可以省字为工 395
以气格为主,繁简勿论 395
达则可简,未达弗可简 395
言简而不疏,旨深而不晦 396
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 396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397
人物布景成局,全借有疏有密 397
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 397
六阴阳刚柔动静行留 398
动静 398
行留 399
阴阳刚柔 400
刚笔柔笔 403
文章之道,刚柔相济 403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04
硬直见本领,柔婉见涵养 405
七主宾雅俗奇正 406
奇偶正变常变 406
主宾 406
雅俗 407
俚雅 408
奇正 408
奇偶 410
出奇 411
正变 411
常变 413
宾主相生 413
主宾相顾 413
宾主之法 414
质而不俚 414
雅俗相和 414
雅俗之辨 414
五俗五雅 414
化俗为雅 415
借俗写雅 415
存雅去俗 415
雅与奇反 416
奇正参伍 416
穷奇极变 416
文奇而理正 416
情为主,景是宾 417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417
正者自正,奇者自奇 417
节节生奇,层层追险 418
正不入腐,奇不入幻 418
文虽奇,不可损正气 418
作文如用兵,有正有奇 418
执正以驭奇,逐奇而失正 418
八方圆长短多少大小粗细肥瘦 419
方圆 419
匀圆 421
圆浑 421
圆美 421
多少 421
大小 422
肥瘦 422
方圆互用 423
长短有法 424
小中见大 424
短长肥瘠各有态 425
肥瘠各称,妍淡曲尽 425
遇圆成圆,遇方成方 425
短以取劲,长以取妍 425
以少为多,以多为少 426
积小至大,由精及粗 426
粗做到细,细做到粗 426
长言之味短,短语之味长 427
九曲直顺逆异同 427
曲折 427
顺逆 428
异同 429
曲有二种 431
文如山水 432
直而妙,露而妙 432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432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 433
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 433
意之曲者词宜直,事之顺者语宜逆 433
十巧拙工拙生熟老少老嫩华朴甜苦 434
巧拙 434
工拙 435
生拙 437
朴拙 438
质拙 438
拙直 438
生熟 438
老少 439
老辣 440
华朴 440
甜俗 440
嫩与老 441
巧拙相济 441
工拙相半 441
拙中有巧 442
愈工愈拙 442
愈拙愈工 443
生熟相济 443
陈熟生新 443
苦能回甘 444
巧易而拙难 444
弄巧而反拙 444
皆从熟处生 444
生中熟,熟中生 445
巧不如拙,尖不如秃 445
非巧非拙,得其正矣 445
诗忌拙,亦不可太巧 446
似粗非粗,似拙非拙 446
不可太熟,亦须令生 446
古朴而近华,古拙而近巧 447
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 447
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 447
不期工而自工,不期拙而自拙 447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447
十一轻重缓急闲忙冷热断续 448
缓急轻重 448
欲断而复续 450
缓急显晦相间 450
写急事不肯少用笔 451
极热时写一冷人,极忙中写一闲景 451
十二内外碎整(完)散整聚散纵横 452
成全 452
碎害完 453
愈碎愈整 453
纵横聚散 454
当力使内外如一 455
内持其志,外持教化 455
以整见奇,以散入妙 455
第七编 审美要求 457
一真诚 457
真 457
诚 458
真实 459
真质 460
真趣 460
真色 460
取真 461
写真 461
传真 461
失真 462
逼真 462
清真 463
诗贵真 463
咄咄逼真 463
搜妙创真 463
文有伪真 464
以真为师 464
以诚为主 464
真字是词骨 465
假难而真易 465
真诗乃在民间 466
情真而不可废 466
凡作诗不宜逼真 467
以真为假,以假为真 467
以画为真,以真为画 467
真即是假,假即是真 468
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468
真久必见,媚久必厌 469
诗欲其真,不欲其伪 469
恶华好朴,去伪从真 470
文字逼真,化工肖物 470
剥落皮肤,求造真实 470
诗言志,志不可伪托 470
文章之道,传真不传伪 470
贵真而贱美,贵美而贱真 471
其人之真伪,即以其言辨之 472
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 472
二善美 473
善 473
美 474
两美 480
三美 481
四美 481
七美 482
十美 482
三善 482
全美 482
醇美 483
精美 483
粹美 483
盛美 484
健美 484
高美 484
圆美 485
大美 485
真美 485
和美 486
质美 486
内美 486
外美 487
清美 487
秀美 487
华美 488
美恶 488
诗之美 489
阳刚之美 490
阴柔之美 490
尽善尽美 490
优美壮美 491
物无全美 493
野者诗之美也 493
文集于札,志有善恶 49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94
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495
三和协 495
和 495
和平 495
和雅 496
和畅 497
中和 497
温厚和平 498
忠厚和平 498
文作而不协,文不可诵 498
四风骨风神风调 499
风 499
骨 499
风骨 500
风神 504
风度 504
文骨 505
词骨 505
骨格 505
骨力 505
风骨高 506
风骨格力 506
风骨苍然 506
风骨凝然 506
风骨凛然 507
风骨浑劲 507
风骨顿尽 507
风骨稍低 507
风调圆美 507
树骨甚高 508
秀骨岩然 508
有骨有态 508
尚风尚骨 508
骨重风高 508
韵度风神 508
建安风骨 509
建安风力 510
汉魏风骨 510
盛唐风骨 511
风骨内含,精芒外隐 512
风含于神,骨备于气 512
诗贵风骨,亦要有色泽 512
骨肉停匀,而色声香味无不具足 513
五韵色 513
韵 513
气韵 516
风韵 518
神韵 519
情韵 523
体韵 524
骨韵 524
格韵 524
雅韵 525
俗韵 525
生韵 525
韵味 525
韵外之致 525
韵胜其辞 526
气韵生动 526
生韵流动 528
高风远韵 528
极韵极趣 528
以风韵动人 528
以气胜,以韵胜 528
文章以气韵为主 529
情欲其真,韵欲其长 529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 529
六趣 530
趣 530
诗趣 533
韵趣 533
意趣 533
境趣 534
天趣 534
真趣 535
本趣 535
憨趣 535
清趣 536
高趣 536
古趣 536
奇趣 536
妙趣 536
机趣 537
灵趣 537
乐趣 537
生趣 537
得趣 537
尚趣 538
成趣 538
兴趣 538
寄趣 539
风趣 539
诗有别趣 540
生动有趣 542
以博其趣 542
深情浅趣 542
吹嘘兴趣 542
言外见趣 543
有宗有趣 543
诗以趣为主 543
以风趣为主 543
景促而趣短 543
景实而无趣 543
诗以兴趣为主 543
词以意趣为主 543
亦理亦情亦趣 544
风趣专写性灵 544
文章当以趣为第 一 544
趣在有意无意之间 544
趣多致多,神韵却少 545
味欲其鲜,趣欲其真 545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545
七味 545
味 545
诗味 546
书味 547
气味 547
韵味 547
滋味 547
真味 548
情味 549
意味 549
兴味 551
趣味 551
风味 552
神味 552
遗味 553
余味 553
异味 555
至味 555
吟味 555
回味 555
味外味 555
涵蓄有味 556
婉而有味 556
直而无味 557
耐人寻味 557
味之不尽 557
味新为上 557
味薄语纤 557
格老味远 557
语简味长 558
色香味宜 558
风味欲其美 558
淡语要有味 559
文章必有余味 559
八含蓄含糊蕴藉 559
含蓄 559
含糊 560
蕴藉 561
语贵含蓄 562
含蓄不露 563
含蓄托风 563
含蓄之法 564
文外之旨 564
文外无穷 564
言外之旨 564
弦外之音 565
意在言外 565
睹影知竿 566
指松评柏 567
妙在含糊 567
内外意含蓄 567
不可直说破 567
以转折为含蓄 568
言止而意不尽 569
诗须得言外意 569
含糊则有余味 569
诗以蕴藉为主 569
事贵详,情贵隐 569
诗贵含蓄忌浅露 570
言在此而意在彼 570
言有尽而意无穷 571
文贵远,远必含蓄 572
诗宜含蓄,不露论锋 572
诗外有诗,词外有词 573
语要含蓄,义要分明 573
发语已殚,含义未尽 573
不离文字,不在文字 573
事之载也,以蓄意为工 574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574
诗贵含蓄而词不嫌流露 575
含蓄而不晦,透露而不尽 575
诗贵有不尽意,然亦须达意 575
九自然天然天成 575
自然 575
天然 578
天成 578
文贵天成 579
本乎天成 579
浑然天成 579
诗贵自然 580
务在自然 580
得之自然 581
妙造自然 582
真率自然 582
浑朴自然 582
自然之趣 583
自然高妙 583
造语天然 583
天然自在 583
天然姿态 584
初日芙渠 584
肇自然之性 584
得自然之数 585
有自然之味 585
有天然之美 585
妙语出天然 585
以自然之为美 586
词以自然为宗 587
百炼工纯始自然 587
天然一语自然工 587
一语天然万古新 587
越天成越有法度 588
琢雕自是文章病 588
诗须鑱入,尤贵自然 588
熔范之工,归于自然 588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588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589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589
得于天然,不待雕琢 590
不假雕琢,工极天然 590
不事雕饰,直写性情 590
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 591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 591
生平得意处,却自自然来 59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91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592
诗以自然为至,以远造为功 592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 593
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锼为下 593
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593
十化工画工天工人工造化本色 593
化工 593
画工 595
本色 595
似造化 598
化工之笔 598
化工之蕴 598
化工肖物 598
参化工之妙 599
如化工生物 599
以造化为师 599
取象则如化工 600
以人巧夺天工 600
以人巧造天工 601
天工人工之别 601
文章亦如造化 602
有化工而无人力 602
自然美与人工美 602
陶谢文章造化侔 602
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602
造化入笔端,笔端夺造化 603
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603
第八编 文学风格流派和创作方法 604
一文学风格体 604
品 605
格 605
风格 607
诗格 608
词格 609
文格 609
格因品殊 609
唐人风格 609
无体不备 609
诗如其人 610
自具面目 611
诗品出于人品 611
见其诗如见其人 611
见其文而知其人 612
性情所至,风格立焉 612
性情面目,人人各具 612
人士品殊,艺随迁易 613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614
文之不同,类乎人者 614
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 615
二文学流派 616
流派 616
体派 617
复社 618
南社 618
永明体 619
西昆体 619
苏辛派 619
豪放派 620
婉约派 620
江湖派 620
台阁体 620
公安体 621
竟陵体 621
茶陵派 621
骈骊派 621
本色派 622
临川派 622
吴江派 622
前七子 622
后七子 623
前五子 623
后五子 623
续五子 623
广五子 623
末五子 623
同光体 623
桐城派 623
建安七子 625
竹林七贤 625
竟陵八友 625
初唐四杰 626
江西宗派 626
永嘉四灵 627
一祖三宗 628
公安三袁 628
浙西词派 628
常州词派 628
大历十才子 629
苏门四学士 630
临川玉茗之派 630
流派不同,本原则一 630
诗学流派,各有颛家 631
诗话诗派之所由滥觞 631
三文学创作方法 632
实录 632
写实派 633
理想派 633
寓真于诞 633
幻中有真 634
执鉴写形 634
奇文之又奇 635
以真为正,以幻为奇 63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635
第九编 文学通变 637
一通变 637
通变 637
文随世变 637
世异语变 638
参伍变革 638
文章关乎气运 638
文章与时高下 639
诗之格以代降 640
诗之体以代变 641
诗之变随世递迁 641
诗到元和体变新 641
文章随世作低昂 642
变则新,不变则腐 642
古今之诗,凡有三变 642
运世迁流,风雅代变 642
时移治乱,文体迁变 643
文章格律,与世俱变 643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644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644
文质推移,与时俱化 645
世运之隆,文从而隆 645
家德之醇,文从而醇 646
文章得失,系于治乱 646
诗文与国运同其盛衰 646
诗文与风俗相为盛衰 646
世降而风移,风移而诗变 647
势穷者必变,情弊者务新 647
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 647
大则关运气,小则因土俗 647
风气有盛衰,而文采随之 648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648
时有变而诗因之,诗递变而时随之 649
二师承 649
师承 649
师古 650
择师 651
相师 651
转益多师 651
学无常师 652
多师为佳 652
博观而约取 652
欲新必须学古 653
善学者得鱼忘筌 653
师其意,不师其辞 653
师经必先求其意 654
取其神不袭其貌 654
取法古人,酝酿成家 654
不局一家,兼收并览 654
专为八家者,必不能如八家 655
师法不可不宽,宜兼收而并蓄之 655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 655
三创新 656
独创 656
创体 656
独得 657
自得 657
求新 658
清新 658
新奇 659
独创生新 659
推陈出新 659
推陈致新 660
去陈出新 660
翻陈出新 660
吐故纳新 661
染旧作新 661
标新领异 661
标新立异 662
见从己出 662
各出己见 662
别树一帜 662
诗恶蹈袭 662
诗中有我 663
袭故而弥新 664
好新而厌陈 664
文字莫不贵新 664
不以相袭为美 665
文贵不袭陈言 665
唯陈言之务去 665
踵其事而增华 666
同能不如独胜 666
令见自家面目 667
新而妥,奇而确 667
吐糟粕而吸菁华 667
文章自得方为贵 668
文字是日新之物 668
诗贵不经人道语 668
切忌随人脚后行 668
剖破藩篱即大家 668
跳出少陵窠臼外 669
自成一家始逼真 669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669
文章新奇,无定格式 669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669
尖新峭别,自成一体 670
别开生路,自成一家 671
时标新意,自成一家 671
甘作偏裨,自领一队 671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671
自启堂奥,别创门户 671
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671
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672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673
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 673
语陈而意新,语同而意异 673
新诗一联出,白发数茎生 674
著手成新,化腐朽为神奇 674
诗当求新于理,不当求新于径 674
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 674
当从同以求异,不可舍异以求同 675
第十编 文艺作用 676
一政治作用 676
礼乐刑政 676
有补于世 677
以文辅治 677
匡主和民 677
文章与政通 678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678
二认识作用及其他 678
兴观群怨 678
可观世变 680
观风俗,知得失 680
欲观国者,观文而可矣 680
可当职官、食货二志也 681
诗足以觇国家气运之衰旺 681
三教化和娱乐作用 681
风 681
美刺 682
感人 682
入人 682
化人 683
情移 683
易人心 683
文贵丰赡 684
感人动物 684
感动心脾 684
移风易俗 685
导愚适俗 685
劝美惩恶 685
俾益风教 686
有助于风教 686
以适用为本 686
诗足以感人 686
文章本于教化 687
潜移默化之功 687
诗以风刺为主 687
陶冶性灵为先 688
正人心,善风俗 688
诵其美而讥其过 688
文之于化人也深 688
妙理宜人入肺肝 689
小说感人捷且深 689
乃看戏之人参汤也 690
语意浩然,作用神魄 690
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690
既可娱目,即以醒心 691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 691
苟非惩劝,义不徒然 691
辞令褒贬,导扬讽谕 691
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692
动荡血脉,通流精神 692
导扬盛美,刺讥当时 693
歌之心畅,而闻之者动 693
为入耳之娱,为悦目之玩 693
动荡乎天机,感发乎人心 693
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 693
小说支配人道,有四种力 694
善善则颂美之,恶恶则讽刺之 695
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 695
第十一编 文学赏评 696
欣赏 696
赏评 697
批评 698
评论 698
知人论世 699
以意逆志 700
诗无达诂 702
书尚评点 702
读书之乐 703
诗文无定价 703
解诗不可泥 704
当辨其真伪 704
论诗最忌穿凿 704
诗必与诗人评之 705
诗不可执一而论 706
看诗当设身处地 706
诗非本色人不能评 707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707
论文者当辨其美恶 707
文辞美恶,足以观才 708
诗无古今,惟其真尔 708
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708
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709
非亲尝者,不知其味 709
沉潜讽诵,玩味义理 710
圆照之象,务在博观 710
求通其辞,求通其意 710
百喙争鸣,互自标榜 711
现文章,宜若悬衡然 711
先质其事而揆之以理 712
文章论当理与不当理 712
必通观之,方可定去取 713
诗之有评,犹医之有方 713
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 714
读诗与作诗,用心各别 714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715
玩理于趣中,逆志于言外 715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715
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 716
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716
诗如天生花卉,不容人为轩轾 716
先得诗人之心,然后玩之易入 716
贵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 716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717
第十二编名家名著 718
先秦 718
周易 718
尚书 718
诗经 718
礼记 718
左传 718
国语 718
老子 719
论语 719
墨子 719
孟子 719
庄子 719
荀子 719
吕氏春秋 719
韩非子 719
两汉 720
毛诗序 720
淮南子 720
史记 720
报任安书 720
说苑 720
法言 720
汉书 720
离骚序 720
楚辞章句序 720
论衡 721
典论·论文 721
又与吴质书 721
与杨德祖书 721
文赋 721
文章流别论 721
抱朴子外篇 721
宋书 721
文心雕龙 721
诗品 722
雕虫论并序 722
文选序 722
金楼子·立言 722
颜氏家训·文章篇 722
南齐书·文学传论 722
诫当阳公大心书 722
隋唐 722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722
中说 722
北史·文苑传序 723
隋书·文学传序 723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723
北齐书·文苑传序 723
史通 723
王子安集 723
杨盈川集·王勃集序 723
幽忧子集 724
陈伯玉文集 724
李太白全集 724
评诗格 724
诗格 724
诗中密旨 724
杜工部集 724
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 724
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 724
元次山集 724
河岳英灵集序 725
河岳英灵集集论 725
诗式 725
诗议、诗评 725
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与徐给事论文书、与杨中丞论文书、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 725
韩昌黎文集 725
韩昌黎诗 725
二南密旨 725
刘禹锡集 725
柳河东集 726
李文公集 726
皇甫持正集 726
白氏长庆集 726
元氏长庆集 726
寄李翱书 726
文章论 727
樊川文集 727
樊南文集 727
唐孙樵集 727
皮子文薮 727
诗品 727
司空图表圣文集 727
本事诗 727
诗人主客图 727
风骚旨格 728
禅月集序 728
才调集序 728
花间集序 728
旧唐书 728
教坊记 728
乐府杂录 728
宋金元 728
河东先生集 728
河南穆公集 728
石祖徕集 728
小畜集 728
咸平集 729
西昆酬唱集序 729
宛陵先生集 729
直讲先生文集 729
六一诗话 729
欧阳文忠公文集 729
范文正公集 730
嘉祐集 730
伊川击壤集 730
周濂溪集·通书(文辞) 730
二程全书 730
温公续诗话 730
苏学士集 730
元丰类稿 730
临川先生文集 731
梦溪笔谈·艺文 731
中山诗话 731
玉壶诗话 731
苏东坡集 731
东坡题跋 731
东坡诗话 731
上枢密韩太尉书 731
乌台诗案 731
山谷全集 731
豫章黄先生文集 731
灌园集 732
淮南集 732
鸡肋集 732
张右史文集 732
后山集 732
后山诗话 732
侯鲭诗话 732
石林诗话 732
王直方诗话 733
西清诗话 733
金玉诗话 733
优古堂诗话 733
陈辅之诗话 733
洪驹父诗话 733
潘子真诗话 733
藏海诗话 733
潜溪诗眼 733
历代吟谱 733
蔡宽夫诗话 733
论赋比兴 733
论词 733
题酒边词 733
冷斋夜话 733
能改斋漫录 733
临汉隐居诗话 733
诗史 733
唐西子文录 733
诗话总龟 733
诸家老杜诗评 733
古今诗话 733
许彦周诗话 733
漫叟诗话 733
艺苑雌黄 734
唐诗纪事 734
观林诗话 734
青琐诗话 734
溪诗话 734
环溪诗话 734
竹坡诗话 734
诗谳 734
四六话 734
珊瑚诗话 734
岁寒堂诗话 734
风月堂诗话 734
桐江诗话 734
艇斋诗话 734
苕溪渔隐丛话 734
韵语阳秋 734
高斋诗话 734
庚溪诗话 734
容斋诗话 734
容斋四六丛谈 734
二老堂诗话 734
少陵诗格 734
夏均父集序 734
童蒙诗训 734
紫微诗话 734
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 734
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 734
陆放翁全集 734
渭南文集 735
诚斋集 735
诚斋诗话 735
文则 735
文章精义 735
朱文公全集 735
晦庵诗说 735
朱子语类 736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736
水心先生集 736
白石道人诗说 736
诗学规范 736
臞翁诗评 736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736
象山先生集 736
全唐诗话 736
后村先生大全集 736
江西诗派小序 737
后村诗话 737
稼轩词序 737
草堂诗话 737
履斋诗话 737
娱书堂诗话 737
玉林诗话 737
休斋诗话 737
诗人玉屑 737
沧浪诗话 737
荆溪林下偶谈 737
吴氏诗话 737
对床夜语 737
竹庄诗话 737
浩然斋雅谈 737
深雪偶谈 737
诗林广记 737
须溪集·辛稼轩词序 737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738
文山先生集 738
词源 738
乐府指迷 738
滹南遗老集 738
滹南诗话 738
答李天英书 738
遗山先生文集 738
论诗三十首 738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738
桐江集 738
瀛奎律髓序 739
东维子文集 739
山房随笔 739
诗法家数 739
木天禁语 739
诗学禁脔 739
梅磵诗话 739
吴礼部诗话 739
词旨 739
文说 739
修辞鉴衡 739
东京梦华录 739
武林旧事 739
唱论 739
中原音韵 739
制曲十六观 739
青楼集 739
‘辍耕曲录 740
录鬼簿 740
碧鸡漫志 740
明代 740
宋文宪公全集 740
清江贝先生集 740
唐太史凫藻集·独庵集序 740
唐诗品汇·总序 740
归田诗话 740
孙志斋集 740
文章辨体序说 741
菊坡诗话 741
怀麓堂集 741
怀麓堂诗话 741
南濠诗话 741
余冬诗话 741
梦蕉诗话 741
颐山诗话 741
李空同全集 741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741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741
谈艺录 741
升庵全集 741
升庵诗话 742
词品 742
何大复先生全集 742
诗家直说 742
四溟诗话 742
诗谈 742
李开先集·闲居集 742
词谑 742
荆川先生文集 742
王遵岩先生诗文集 743
震川先生集 743
茅鹿门先生文集 743
文体明辨序说 743
沧溟先生集 743
诗文原始 743
过庭诗话 743
渚山堂诗话 743
渚山堂词话 743
爰园词话 743
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 743
艺苑卮言 743
曲藻 743
徐文长文集 743
南词叙录 744
刊西昆诗集序 744
水浒传序 744
焚书 744
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发凡 744
三国志批点 744
西游记评点 744
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 744
李卓吾先生批评幽闺记李卓吾先生批评玉合记 744
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李卓吾先生批评玉簪记 744
李卓吾先生批评荆钗记、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李卓吾先生批评金印记、李卓吾先生批评锦笺记、李卓吾先生批评香囊记、李卓吾先生批评鸣凤记。 744
曲论 744
曲律 745
玉笥诗谈 745
艺圃撷余 745
曲艳品 745
秦淮剧品 745
唐书演义序 745
由拳集 745
白榆集 745
鸿苞 745
澹园集、续集 745
诗薮 745
少室山房曲考 745
汤显祖集·诗文集 745
玉茗堂批评红梅记、玉茗堂批评新著续西厢升仙记 746
玉茗堂批评种玉记 746
白苏斋类集 746
袁中郎全集 746
袁小修文集 746
恬志堂诗话 746
春秋列国志传序 746
佘山诗话 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