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波讨源以观堂奥——序7赵志伟 1
前言 1
第一章 鉴赏方法与考点解读 3
一、如何从题材内容角度鉴赏 3
(一)山水田园 3
(二)边塞军旅 6
(三)咏物言志 10
(四)怀古咏史 13
(五)赠友送别 16
(六)爱情婚姻 19
(七)评诗题画 22
二、如何从诗歌体式角度鉴赏 26
(八)古体诗 26
(九)乐府诗 29
(十)近体诗 33
(十一)词 36
(十二)散曲 39
三、如何从表达方式角度鉴赏 43
(十三)叙事诗 43
(十四)写景诗 46
(十五)抒情诗 49
(十六)哲理诗 53
四、如何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 57
(十七)比喻 57
(十八)比拟 60
(十九)借代 62
(二十)夸张 65
(二十一)双关 69
(二十二)对偶 72
(二十三)互文 75
(二十四)衬托 78
(二十五)对比 82
(二十六)设问 85
(二十七)反问 88
五、如何从艺术手法角度鉴赏 91
(二十八)直抒胸臆 91
(二十九)借景抒情 94
(三十)托物言情 97
(三十一)寓情于景 100
(三十二)触景生情 103
(三十三)借古讽今 106
(三十四)细节描写 110
(三十五)对面落笔 113
(三十六)以景结情 116
(三十七)化用诗句 119
(三十八)首尾照应 122
(三十九)卒章显志 125
(四十)诗眼 128
(四十一)渲染 131
(四十二)白描 134
(四十三)赋陈 137
(四十四)比兴 140
(四十五)用典 144
(四十六)象征 148
(四十七)联想 151
(四十八)想象 154
(四十九)侧面烘托 158
(五十)擒纵抑扬 161
(五十一)虚实相生 164
(五十二)动静结合 167
(五十三)以小见大 170
(五十四)以乐写哀 173
六、如何从语言特点角度鉴赏 177
(五十五)平淡质朴 177
(五十六)含蓄隽永 180
(五十七)清新雅致 183
(五十八)形象生动 185
(五十九)绚丽飘逸 189
(六十)沉郁顿挫 192
(六十一)炼字 195
七、如何从诗歌意境角度鉴赏 199
(六十二)意象 199
(六十三)意境 203
八、如何从创作风格角度鉴赏 208
(六十四)现实主义 208
(六十五)浪漫主义 211
(六十六)豪放 215
(六十七)婉约 218
九、如何从诗词比较角度鉴赏 223
(六十八)同题诗 223
(六十九)同题材诗 226
(七十)主题内容相关诗 229
(七十一)所咏对象相关诗 233
十、如何从章法结构角度鉴赏 237
(七十二)起承转合 237
(七十三)伏笔照应 240
(七十四)情景分写 243
(七十五)对比映衬 246
第二章 课内强化与课外拓展 251
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51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253
二、蒹葭&《诗经》 254
《关雎》&《诗经》 256
《静女》&《诗经》 256
《黍离》&《诗经》 257
三、诗二首 258
《咏史》(其二)&左思 258
《饮酒》(其五)&陶渊明 258
《咏史》(其六)&左思 261
《饮酒》(其九)&陶渊明 261
四、诗词四首 263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263
八声甘州&柳永 26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264
登快阁&黄庭坚 265
黄鹤楼&崔颢 268
蝶恋花&柳永 269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270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二)&黄庭坚 270
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汉乐府》 271
上邪&《汉乐府》 283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 283
六、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85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288
七、律诗三首 289
终南山&王维 289
登楼&杜甫 289
书愤&陆游 290
终南别业&王维 293
登岳阳楼&杜甫 293
病起书怀&陆游 293
八、绝句三首 295
塞下曲(其一)&卢纶 295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295
过华清宫(其一)&杜牧 296
塞下曲(其三)&卢纶 299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300
过华清宫(其二)&杜牧 300
九、宋词四首 301
雨霖铃&柳永 301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302
苏幕遮&周邦彦 302
声声慢&李清照 303
望海潮&柳永 306
满庭芳&秦观 307
蝶恋花&周邦彦 308
永遇乐&李清照 308
十、元曲二首 309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 309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309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 311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312
十一、采薇&《诗经》 313
君子于役&《诗经》 316
无衣&《诗经》 316
十二、诗词三首 317
月夜&杜甫 317
夜雨寄北&李商隐 317
水调歌头&苏轼 318
月夜忆舍弟&杜甫 321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321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322
十三、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323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329
第三章 解题指导与考题解析 333
一、解题指导 333
(一)古诗词流派怎样记忆 333
(二)古诗词内容怎样读懂 333
(三)古诗词鉴赏怎样突破 335
(四)古诗词语言怎样鉴赏 336
(五)“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题怎样做 339
(六)“感受形象、品味意境”题怎样做 340
(七)“咀嚼语言、掌握特点”题怎样做 341
(八)“分析手法、领会技巧”题怎样做 341
(九)古诗词“诗眼”题怎样做 344
(十)古诗词比较题怎样做 345
(十一)古诗词五种题型怎样做 348
(十二)古诗词简答题怎样做 351
二、考题解析 353
第一章中的“能力迁移”题解答 353
第二章中的“能力自测”题解答 362
历年高考古诗词题解析 366
(一)1992—2004年全国卷 366
(二)2002—2005年(春季)北京卷 367
(三)1993—2005年(春季)上海卷 367
(四)2004年其他省市卷 368
(五)2005年全国及各省市秋季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368
(六)2006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377
(七)2007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389
(八)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399
(九)2009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09
(十)2010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19
(十一)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28
(十二)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37
(十三)2013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47
(十四)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56
(十五)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66
(十六)2016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题解答 475
附录 篇名索引与必背篇目 485
一、古诗词篇名音序索引 485
二、高中语文教材必背篇目(沪版)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