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
第一课 世界从何而来:盘古开天辟地 7
天问: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 7
中国创世说与西方创世说 10
宇宙卵:神话母题 12
天人合一:垂死化身 13
神话——地理学 15
关于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的方式 17
第二课 我是谁:女娲造人 21
黄河在咆哮 21
母系氏族的追忆 22
中国人特有的印记 25
因置昏姻:走向文明 27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印记:从太昊陵到邙山大禹像 29
伏羲太昊陵:八卦的奥秘 29
畜牧业的开创 34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 36
神农山:从渔猎走向农耕 37
农耕文明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 39
一日而遇七十毒 40
黄帝陵:大发明时代 42
天圆地方与天人合一 47
炎黄广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49
邙山大禹像:堵与疏的辩证法 52
中西方洪水故事:不同的世界观 54
第四课 周的“变易”:从羑里城到周公庙 57
文王拘而演《周易》 57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58
推天道以明人事 61
独特的思维方法 63
《周易》的哲学意义 6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6
“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 69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72
封邦建国与礼乐制度 73
第五课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曲阜孔庙 79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79
“得其门而入”才能领略的完美思想 83
“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 84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 86
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道 9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3
万世师表 96
斯文在兹 100
第六课 仁者无敌:邹城孟庙 104
儒分为八 104
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 107
从“仁”到“仁政”——仁者无敌 111
守先待后 116
第七课 唯物祖师:滕州墨子纪念馆 119
成为绝学的墨家思想 119
墨家的社会构成 120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 122
伟大的军事家——防御战争的武器与理论 124
唯物祖师,科圣墨翟 126
独树一帜的认识论 128
精思善辩——中国逻辑学的奠基 131
第八课 道法自然:鹿邑老子故里 136
“老子天下第一” 136
“道”的内涵:世界本原、自然规律和人生准则 138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144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147
无为而治 149
根在道家 153
第九课 逍遥天地:蒙城庄子祠堂 156
法—天—贵—真 156
用与不用、材与不材 162
濠梁观鱼的内涵与价值 164
齐物我、齐是非 166
逍遥游的内涵 169
心斋与坐忘 170
庄生晓梦迷蝴蝶 172
第十课 诸子百家之集大成:兰陵荀子文化园 175
兰陵多学 175
虚壹而静与明分在悟 176
明分使群——隆礼的根据 181
礼与法的关系 184
先圣—亚圣—后圣 187
最为老师:大哉国魂 189
特立性恶:化性起伪 190
第十一课 消湮的圣殿:稷下学宫 196
消湮的圣殿 196
稷下学宫产生的条件 197
“稷下学宫文化广场” 201
“稷下学宫纪念馆” 204
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 209
第十二课 法家的成功与失败:秦兵马俑 213
强大军团产生的原因——变法 213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的理论基础 216
法家的目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19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221
“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历史观 222
朴素的辩证法:矛盾之说 224
“前识”与“参验”的认识论 225
“道理相应”的自然发展规律观 226
焚书坑儒 228
第十三课 独尊儒术:西安董仲舒墓 232
汉初:黄老之术 232
汉武帝与董仲舒:天人三策 235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 236
天地常理:大一统 23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39
人性论:性三品说 242
维护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 245
第十四课 魏晋玄学:河南云台山 248
得意忘言 248
越名教而任自然 252
竹林七贤:谈玄论道 257
名教与自然合一 262
第十五课 佛教的传入:从白马寺到南华寺 265
永平求法:洛阳白马寺 265
佛教产生的缘由 267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272
修行的那些方法 278
禅宗东传 283
慧能悟道 286
南宗不二法门 291
第十六课 功不在禹下:潮州韩文公祠 297
台阶的玄机:《谏迎佛骨表》 297
《师说》中的道统 300
性情三品说 302
功不在禹下 305
吾潮导师 308
第十七课 广大而精微的程朱理学:武夷精舍 311
道南理窟:吾道南矣 311
“理”的内涵:理气论 313
天心明月:理一分殊 315
理学渊源 316
学达性天:格物致知 319
性即理 320
静中气象 322
存天理,灭人欲 323
人性二元论 326
第十八课 真理愈辩愈明:从鹅湖书院到岳麓书院 329
鹅湖辩论:理学与心学的较量 329
“心即理”与“性即理” 332
发明本心与读书穷理 333
学术之争,各取所长 338
岳麓书院:朱张会讲 340
“中和”两悟 342
涵养、省察相兼并进 343
第十九课 儒家的最后高峰:龙场悟道 347
贬谪龙场 347
格竹子 350
心外无理 352
心外无物 353
本心与良知 356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358
王门四句教 360
真三不朽 363
第二十课 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从虎门炮台到北大红楼 366
《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366
万木草堂:维新变法 371
严复故居;“天演”哲学 375
中山陵:知难行易 380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 383
后记 389
为中学师生开设的中国哲学公益讲座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