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和历史进程 1
一、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和基本要求 1
二、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1
第二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贡献 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选择和人民选择的有机统一 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2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 3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有机统一 36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 40
第三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贡献 44
一、实现中国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44
二、追求崇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动力 47
三、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群众动力 51
四、重视选才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知识动力 54
五、践行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动力 56
六、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动力 59
第四章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新贡献 62
一、领导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新纲领 62
二、努力绘制“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 65
三、明确设定“全面深化改革”新航标 71
四、着重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核心 74
五、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新规律 77
六、奋力吹响“全面深化改革”新号角 80
第五章 关于经济发展理念的新贡献 84
一、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 84
二、乘势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87
三、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新红利 90
四、努力完成“经济发展”新任务 93
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96
六、不断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99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新贡献 103
一、努力构建“民主政治”新格局 103
二、不断谱写“党风廉政”建设新篇章 106
三、阔步迈出“行政体制改革”新步伐 109
四、深刻阐发“依法治国”新含义 113
五、积极探求“法制改革”新方法 115
六、全面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纪元 118
第七章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贡献 122
一、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内涵 122
二、努力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新认识 126
三、扎实推进“文化产业”新发展 131
四、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新体制 134
五、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新体系 136
六、勇于攀登“文化强国建设”新高峰 139
第八章 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贡献 143
一、勇于担当“改善民生”新使命 143
二、严格恪守“改善民生”新原则 146
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新工作 149
四、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新意涵 152
五、积极搭建“创新社会治理”新平台 155
六、奋力开拓“创新社会治理”新局面 157
第九章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贡献 161
一、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161
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 164
三、全面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新方略 167
四、积极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新思维 170
五、明确设定“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 172
六、不断铸就“生态文明建设”新辉煌 175
第十章 关于国防和外交战略的新贡献 179
一、系统阐发“强军卫国”新缘由 179
二、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新观念 182
三、倾力推行“军事强国”新举措 185
四、积极倡导“对外交往”新理念 187
五、不断彰显“大国外交”新气派 190
六、努力拓展“周边外交”新思路 193
第十一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特点 196
一、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证 196
二、准确把握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动力 197
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200
四、坚持并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203
五、不断锤炼和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能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205
六、科学的全面并持续的调查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211
七、科学的学风和文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障 214
第十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品质和语言特点 218
一、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魄力与定力 218
二、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品质 224
三、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言特点 226
后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