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堂初创(1903—1929) 3
第一节 校史回顾 3
第二节 “工学并举”办学特色最初形成 10
(一)“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形成时期的社会背景 10
(二)首任总办周学熙首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 11
(三)北洋工艺学堂附设工厂的创建过程 12
(四)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附设实习工场概况 13
(五)实习工场的开办宗旨及所承担的任务 14
第三节 代表人物 20
(一)北洋工艺学堂创始人——凌福彭 20
(二)北国工业巨子——周学熙 22
(三)津门书法家——赵元礼 24
(四)铁骨铮铮的末代翰林——邢端 26
(五)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庶务长——孙凤藻 28
(六)艺术巨匠——李叔同 29
(七)哈佛大学的政法博士——钟世铭 32
(八)中国早年的机械工程师——施肇祥 34
(九)面粉大王——孙多森 35
(十)五四运动的先驱——谌志笃 37
(十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黄爱 39
(十二)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革命烈士——卢绍亭 41
第二章 升格本科(1929—1937) 45
第一节 校史回顾 45
第二节 “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50
(一)“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发展时期的社会背景 50
(二)魏元光院长对“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52
第三节 代表人物 61
(一)爱国工业教育家——魏元光 61
(二)中国水工模型实验第一人——李赋都 63
(三)天津大红桥的设计者——李吟秋 66
(四)化工与核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姜圣阶 68
(五)核能之父——卢鹤绂 71
(六)冶金院士——柯俊 73
(七)中国钢铁工业基础建设的奠基人——李非平 75
第三章 家国同行(1937—1978) 79
第一节 校史回顾 79
第二节 “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在曲折中发展 84
(一)复校后的工学院附设工厂概况 84
(二)潘承孝院长对“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继承与进一步拓展 87
(三)潘承孝院长的工程教育实践 88
第三节 代表人物 93
(一)文华武英——杨裕民 93
(二)抗日英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教授——洪麟阁 96
(三)抗日烈士、中共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支部书记——赵观民 100
(四)爱国护校的代理院长——路荫柽 103
(五)港口专家——赵今声 105
(六)河北工学院首位书记——冀广民 107
(七)一代师表——潘承孝 109
(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111
(九)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学军 112
第四章 春回河工(1978—1995) 115
第一节 校史回顾 115
第二节 “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深化发展 120
(一)坚持教学、科研单位与校办工厂紧密合作 120
(二)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123
第三节 代表人物 125
(一)“抗日杀奸团”中最年青团员——沈安俊 125
(二)全国劳动模范——邹仁鋆 127
(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刘文 128
(四)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 130
第五章 更名工大(1995至今) 133
第一节 校史回顾 133
第二节 “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创新发展 144
(一)“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新内涵 144
(二)“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新实践 145
第三节 代表人物 150
(一)电器可靠性首创者——陆俭国 150
(二)国家02重大专项承担者——刘玉岭 152
(三)“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得主——李春利 154
(四)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张坤宇 155
附录 158
后记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