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622261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因此, 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 论著比较分析了中外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

摘要 1

Abstract 4

1 绪论 7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8

1.1.1 研究背景 8

1.1.2 研究意义 9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2

1.2.1 公共政策理论 12

1.2.2 公共产品理论 12

1.2.3 公共服务产业理论 13

1.2.4 规制经济学理论 13

1.2.5 公平论 14

1.2.6 博弈论 14

12.7 利益集团理论 15

1.2.8 组织变革理论 15

1.2.9 研究方法 16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16

1.3.1 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 17

1.3.2 论证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揭示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18

1.3.3 构建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长效机制 19

1.4 相关性辨析 20

1.4.1 中国医疗体制涵义 20

1.4.2 中国医疗机构类别 21

1.4.3 民营医疗机构涵义 21

1.4.4 中国医疗体系新格局 21

2 研究文献综述 23

2.1 医改成败论 24

2.1.1 医改客观论 24

2.1.2 医改失败论 25

2.2 医改原罪论 26

2.2.1 市场失灵论 26

2.2.2 政府失灵论 27

2.3 医改方向论 30

2.3.1 制度创新论 30

2.3.2 政府主导论 33

2.3.3 市场决定论 35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37

2.4.1 利益集团理论萌创 37

2.4.2 利益集团理论扩展 38

2.5 小结 38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41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42

3.1.1 营利性医院 42

3.1.2 非营利性医院 42

3.1.3 医院法 43

3.1.4 建立卫生体系安全网 43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43

3.2.1 市场主导型医疗保障制度 44

3.2.2 医疗体制机制的制约问题积重难返 44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45

3.3.1 两院议案讨论期 46

3.3.2 两党博弈期 46

3.3.3 矛盾升级医改中途受阻 47

3.3.4 决战险胜 47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47

3.4.1 医保扩面:“新医改”主题 48

3.4.2 筹资方式:运用财税杠杆 48

3.4.3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及可及性 48

3.4.4 基础医疗护理家庭化 49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49

3.5.1 美国“新医改”体制性冲突 49

3.5.2 医疗产业市场化难保弱势群体 49

35.3 冲突与妥协 49

3.6 小结 50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53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54

4.1.1 一般医疗服务体系 54

4.1.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5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55

4.2.1 药物参考定价制度 55

4.2.2 药费分担制度 56

4.2.3 药费支付限额制度 56

4.2.4 医药平行进口和仿制药制度 57

4.2.5 处方药物替代使用制度 57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57

4.3.1 基本方式 58

4.3.2 医保基金统筹 58

4.3.3 分门别类,因人而异 58

4.3.4 第三方付费 59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59

4.4.1 社会组织与政府协作 59

4.4.2 公共卫生与医疗系统融合 59

4.4.3 国民享受均衡服务 59

4.4.4 强制与自由结合 60

4.4.5 供方服务过度和不足控管机制 60

4.4.6 过度医疗需求控管机制 61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61

4.5.1 模式机制僵化 61

4.5.2 信息不对称 62

4.5.3 保费难赶支出增速 62

4.5.4 筹资方式转型迫在眉睫 62

4.5.5 改革呼声此起彼伏 62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63

4.6.1 健全法典 63

4.6.2 政事分开 63

4.6.3 树立健康理念 64

4.6.4 公平与竞争结合 64

4.6 5透明度与多样性结合 64

4.6.6 医保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 64

4.6.7 增加医保收入 65

4.6.8 医药分离 65

4.6.9 调整收费结构 65

4.6.10 简化健康福利 65

4.6.11 加强评估 65

4.6.12 公立医院私有化 66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66

4.7.1 “三管齐下” 66

4.7.2 保费竞相让利 66

4.7.3 有限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66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69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70

5.1.1 改革前医疗服务配给制:全民医疗福利型模式 71

5.1.2 改革前全民医疗福利型模式弊端 71

5.1.3 改革前药物自由定价制:患者与医保难以承受高昂药价 72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72

5.2.1 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72

5.2.2 钱何来? 73

5.2.3 钱何去? 73

5.2.4 钱何用? 73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74

5.3.1 私立非营利医院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74

5.3.2 私立非营利医院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较低交易成本实现公益性目标 74

5.3.3 私立非营利医院“非分配原则”可克服医疗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效应 75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75

5.4.1 从医师中心向患者中心转型 75

5.4.2 从偏重医疗行政管理向全科医师当家做主的放权增效机制转型 76

5.4.3 控降药价是“新医改”必然途径 76

5.4.4 “新医改”面临的风险 76

5.5 小结 77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79

6.1 日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80

6.1.1 “二战”后立法重建医疗保障体系 80

6.1.2 从计划医疗向护理医疗转型 81

6.2 日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81

6.2.1 医费持续攀升,医保不堪重负 82

6.2.2 保费连年上涨,工资增长滞后 82

6.2.3 加重国库负担,增大财政压力 82

6.2.4 医疗质量每况愈下,国民满意度事与愿违 82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83

6.3.1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 83

6.3.2 日本医疗卫生行政体制 83

6.3.3 日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4

6.3.4 日本医疗资源功能配置 84

6.3.5 日本医院管理模式 85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86

6.4.1 “新医改”目标:建立预防保健、医疗和照护等三大支柱体系 86

6.4.2 医疗保障分为政府和健康医保互助会主办两类 86

6.4.3 日本“新医改”进程 86

6.5 日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88

6.5.1 两难选择 88

6.5.2 医疗有限服务标准化利弊 89

6.5.3 提高消费税难根治医保问题 89

6.6 小结 89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93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94

7.1.1 前苏联公立医院的形成和发展 94

7.1.2 戈尔巴乔夫时代“旧医改”试验的失败 95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95

7.2.1 从预算拨款向医疗保险转型 95

7.2.2 建立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制度 96

7.2.3 建立强制医保基金会 97

7.2.4 成立医疗保险公司 97

7.2.5 医疗利益集团从博弈向均衡转型 97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98

7.3.1 “新医改”缺陷 98

7.3.2 “新医改”制约机制形成原因 100

7.4 小结 101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103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104

8.1.1 社会统筹雇主责任型 104

8.1.2 雇主责任型公费医疗保障制度 105

8.1.3 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105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106

8.2.1 由公费向适度自费医疗制度过渡 106

8.2.2 1985医改元年:市场化正式启动 107

8.2.3 从“两江试点”到多市推广:建立统帐结合医疗保障制度 109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111

8.3.1 确立城镇基本医保制度政策框架 111

8.3.2 历史性突破:统一有限基本医保模式 111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113

8.4.1 医院产权改革接踵而至,社区卫生服务比学赶帮 113

8.4.2 反思医改痛心疾首,重塑人本服务宗旨 114

8.4.3 基本医保制度扩容 115

8.4.4 医疗救助体系萌创 116

8.4.5 建立医保补充制度 116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117

8.5.1 “以药养医”医疗服务运营模式 117

8.5.2 从试点风起云涌到推广热气腾腾:大病统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117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118

8.6.1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合作医疗、保健站和赤脚医师三大法宝 118

8.6.2 三级基层初级医疗网:覆盖农村县、乡、村卫生保健系统 119

8.6.3 改革开放后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新农合”重建 120

8.6.4 探索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自下而上变成中央决策 120

8.6.5 “新农合”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21

8.6.6 “新农合”利弊分析 123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124

8.7.1 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医疗体制建立:以卫生防疫为主 124

8.7.2 改革开放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自负盈亏与个性化健康服务 125

8.7.3 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就与问题 127

8.8 小结 127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131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132

9.1.1 医保政府投入下降与医疗成本上升矛盾 132

9.1.2 医疗卫生公益性与医院市场化矛盾 133

9.1.3 无限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矛盾 134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135

9.2.1 市场化取向:医疗领域发展方向迷失 135

9.2.2 医德不彰是违背医疗人道主义天然特性的必然产物 135

9.2.3 医德沦丧是人道与医法两难博弈的结果 136

9.2.4 公平与效率偏重式思维导致“旧医改”背离基本价值观 138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140

9.3.1 公立医院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服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40

9.3.2 公立医院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141

9.3.3 公立医院提供的公共产品可间接或直接弥补政府失灵 142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142

9.4.1 “新医改”龙头——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甚微 143

9.4.2 产权不清,立法滞后,协同难合 143

9.4.3 财政投入不足,补贴模式不明 144

9.4.4 令出多门,无所适从 144

9.4.5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失衡 145

9.5 小结 146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49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50

10.1.1 中美“新医改”相同点 150

10.1.2 中美“新医改”相异点 151

10.1.3 对中国“新医改”的启示 151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53

10.2.1 中德“新医改”相同点 153

10.2.2 中德“新医改”相异点 153

10.2.3 对中国“新医改”的启示 156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58

10.3.1 中英“新医改”相同点 159

10.3.2 中英“新医改”相异点 159

10.3.3 对中国“新医改”的启示 161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63

10.4.1 中日“新医改”相同点 163

10.4.2 中日“新医改”相异点 164

10.4.3 对中国“新医改”的启示 164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66

10.5.1 中俄“新医改”相同点 166

10.5.2 中俄“新医改”相异点 168

10.5.3 对中国“新医改”的启示 168

10.6 小结 169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173

11.1 原则 174

11.2 方向 175

11.3 模式 176

11.4 立法 177

11.5 转型 177

11.5.1 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型 177

11.5.2 从“局部改良”向体制机制全面改革转型 178

11.5.3 医疗布局、资源分配、国民待遇及病种医疗从垄断性向均衡化转型 179

11.5.5 从医院混合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型 181

11.5.6 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从临时性、零散状、应急型、作秀式向长线型、常态式、周全性、规范化转型 182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183

11.6.1 “新医改”初见成效 183

11.6.2 启示之一,政府责无旁贷 185

11.6.3 启示之二,完善价格机制 185

11.7 小结 186

12 结论与展望 187

12.1 结论 188

12.1.1 民众健康需求与生产力发展关系成正比 188

12.1.2 公立医院存在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188

12.1.3 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既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也是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的需要 189

12.1.4 私立“非营利性”医院与公立医院、非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竞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 190

12.1.5 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长效机制 190

12.1.6 协调政府资源配置与市场竞争关系是“新医改”的关键问题 190

12.1.7 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是“新医改”的基本目标 191

12.1.8 缓解医院及医师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公益性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矛盾,是“新医改”的必然选择 191

12.1.9 实施全科医师“守门人”制度是“新医改”的必由之路 192

12.1.10 建立社会事业新型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制度是“新医改”微观机制调整的有效途径 193

12.1.11 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新医改”宏观机制转型的必由之路 193

12.1.12 医药分家是“新医改”的核心环节 194

12.1.13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是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打破垄断的有效手段 194

12.1.14 医院品牌是在长期培植中形成的无形资产,是创造医院价值的无价之宝、竞争资本和决胜王牌 195

12.1.15 构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是消除致贫根源治本之策 195

12.2 展望 196

后记 198

参考文献 205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