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
(一)教育政策的社会学意义 1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
(三)进行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9
(一)基础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10
(二)清末《奏定学堂章程》有关研究的评述 11
三、研究方法 18
(一)坚持科学人文主义原则 19
(二)运用学科分析方法 19
(三)综合运用研究方法 20
第一章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历史条件 22
第一节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溯源 22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概况 23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23
(二)以选士制度为核心的目标导向 29
二、晚清开明改革派论中西教育的差距 32
(一)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 34
(二)设计近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 35
(三)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 36
第二节 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的近代转型 38
一、西方传教士东来 38
(一)开办教会学校 39
(二)探讨中国学制的出路 42
二、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酝酿 45
(一)洋务教育的实践 46
(二)洋务教育的反思 50
第三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问题的形成 55
一、学校教育问题进入公众舆论视野 55
(一)早期改良派的倡导 56
(二)维新派的活动与力量 58
(三)各级各类学堂的兴办 61
二、学校教育问题纳入政府议程 62
(一)政府职能的扩大 62
(二)书院改学堂 67
(三)《京师大学堂章程》的出台 69
第二章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 74
第一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厘定 74
一、清末学校教育政策产生的教育背景 74
(一)庚子兴学 75
(二)新教育发展中的困惑 77
(三)学校教育政策议程的确立 80
二、仿效日本近代学校教育政策 82
(一)留学日本与日本学务考察 82
(二)有关教育政策方案的议论 85
三、《钦定学堂章程》 87
四、《奏定学堂章程》 90
(一)教育决策者的协作 90
(二)教育官员的抉择 94
第二节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增订 98
一、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增订的背景 98
(一)立宪运动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98
(二)教育行政决策力量的强化 102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修补 103
(一)女子教育章程的增补 103
(二)学校教育政策的变通 109
第三节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制定的评价 113
一、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思考 113
(一)学校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114
(二)学校教育政策方案抉择的过程 115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内容的分析 116
(一)开启近代新教育的步伐 117
(二)实施学校教学管理 120
(三)推行学校常规管理 122
三、以日本近代教育政策为参照的比较分析 123
(一)学校教育政策决策人员的差距 124
(二)学校教育政策中政治意识的体现 127
第三章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推行 130
第一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初步推广 130
一、设立学务处与兴学活动的倡导 131
二、各地兴学活动方兴未艾 137
(一)督抚向学 137
(二)各省兴学 141
第二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实施的重大举措 144
一、废科举 144
二、建学部 150
(一)明确教育行政管理权限 151
(二)规范学校教育行政体制 152
第三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 154
一、学部推行新教育的规划与实践 154
(一)颁行教育宗旨 154
(二)设计教育实施方案 156
(三)教育实践中的指挥与协调 161
(四)教育督导与管理 164
二、各省的兴学实践活动 167
(一)完善地方教育组织 167
(二)全方位办学 170
(三)实施兴学的个案举例 176
(四)小学教育的辅助措施 177
第四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推行的评价 183
一、创设学校教育政策规范的实施程序 183
(一)推行学校教育政策的主体 183
(二)推行学校教育政策的步骤 184
(三)推行学校教育政策的手段 187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推行结果的分析 188
(一)学校教育数量方面的区域性分布 189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 196
第四章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推行的区域案例分标 205
第一节 直隶省学校教育政策的实施 205
一、学校教育政策的实施准备 205
(一)传统教育概述 205
(二)近代学校教育的推行者 206
二、学校教育政策实施概况 208
(一)大力劝学 208
(二)倾力办学 215
(三)普及教育 217
(四)改进提高 221
(五)硕果累累 224
第二节 湖北省学校教育政策的实施 228
一、学校教育政策的实施准备 228
(一)传统教育概述 228
(二)近代学校教育的推行者 229
二、学校教育政策实施概况 231
(一)健全学务组织 231
(二)实验推广 233
(三)加强礼仪规范教育 241
(四)继续推进 243
第三节 直隶省与湖北省学校教育政策推行的比较分析 246
一、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政策推行的决定性因素 246
二、袁世凯与张之洞的教育政策推行模式比较 248
(一)同路:相同的政策推行之途 249
(二)异径:不同的政策推行路径 251
第五章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与社会发展 256
第一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社会功能 256
一、政治功能 257
二、经济功能 262
三、文化功能 267
(一)文化传递与传播功能 269
(二)文化创造功能 270
第二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与利益冲突 273
一、利益冲突 273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实施中的利益冲突 275
(一)显性的利益冲突 276
(二)隐性的利益冲突 280
第三节 责任政府的建立 285
一、责任政府的产生 285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与责任政府 287
(一)责任政府与教育民生意识 287
(二)责任政府与行政组织体制 290
(三)责任政府与学校教育的责任能力 293
第四节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历史反思 296
一、中国近代教育政策史的开端 296
(一)规范的学校教育政策制定过程 296
(二)学校教育政策推行过程的重要性 298
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现实启迪 299
(一)提升责任能力,保障学校教育政策过程的推进 299
(二)加强行政组织体制建设,高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政策实践 300
参考文献 305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