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休闲哲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辉,殷亚林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8232223
  • 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宋代是休闲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宋代文士普遍具有一定高度的休闲思想,而陆游休闲哲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书从价值观、本体论、工夫论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了陆游的休闲哲学从“事功型”向“自适型”的观念转向,推崇并自觉追求一种“休闲人格”。本书还分析了陆游将休闲的价值与他物所进行的多维比较,并阐明了休闲的具体价值所在。

绪论 1

第一节 成书缘起 1

第二节 思路方法 15

第一章 陆游休闲哲学的社会背景 19

第一节 “击壤歌太平”:政治经济背景 20

第二节 “绝世而独立”:思想文化背景 27

第二章 陆游价值观念的日渐转向 32

第一节 鹏鸠之比:休闲型生活之认同 33

第二节 忙闲之辨:事功型生活之批判 37

第三节 休闲转向:自省与劝世之觉悟 40

第三章 陆游尚闲心态之种种呈现 45

第一节 “爱闲”之心与“求闲”之志 45

第二节 “稀闲”之意与“祈闲”之愿 49

第三节 “惜闲”之情与“夸闲”之态 53

第四章 陆游对于休闲风格之认同 57

第一节 “要是渊明最可人”:历史认同 57

第二节 “平生所慕孤山老”:本朝评价 63

第三节 “闲人”与“闲客”:自我定位 65

第五章 陆游本体思考的闲之为物 69

第一节 “投闲身自由”:闲与自由本性 70

第二节 “身闲随处乐”:闲与安乐心态 73

第三节 “闭户醉经年”:闲与私人领域 76

第四节 “万物本常闲”:闲与宇宙状态 79

第六章 陆游本体之思的闲之价值 81

第一节 “高眠聊足养天和”:身心调适 81

第二节 “闲中日月不胜长”:生命展开 85

第三节 “闲中事业君知否”:自我实现 88

第四节 “心闲天地本来宽”:精神超越 91

第七章 陆游对于休闲价值之比较 94

第一节 “数刻清闲直万金”:闲与财富 95

第二节 “得闲随处胜官身”:闲与做官 98

第三节 “一闲可敌八珍美”:闲与其他 101

第八章 陆游心闲工夫的顺性之道 105

第一节 “养成林下无穷懒”:慵懒之道 109

第二节 “养心功用在还婴”:童心之道 115

第三节 “一笑元知要及时”:即时之道 120

第四节 “静处工夫自策勋”:归静之道 123

第九章 陆游心闲工夫的复性之道 126

第一节 “扫除身外闲名利”:去名利心 127

第二节 “洗尽机心随法喜”:去机谋心 135

第十章 陆游心闲工夫的应事之道 147

第一节 “安乐本因无事得”:无事之道 148

第二节 “简敛冲默真吾师”:简事之道 154

第三节 “是非元自要徐观”:缓事之道 159

第十一章 陆游身闲工夫之逸出俗境 164

第一节 “扫空紫陌红尘梦”:逸出红尘 165

第二节 “一官正尔妨人乐”:远离官场 166

第三节 “物外终为自在身”:走向方外 171

第十二章 陆游身闲工夫之山水之境 175

第一节 “独有江山兴未阑”:山水之情 175

第二节 “烟浦白鸥迎鼓枻”:舟游盟鸥 179

第三节 “放翁平生一钓船”:渔乐垂钓 183

第十三章 陆游身闲工夫之人伦之境 192

第一节 “闲将稚子出柴门”:天伦之乐 193

第二节 “谈笑时时过近邻”:里仁之美 195

第三节 “青城旧友频相约”:宾朋之交 199

第十四章 陆游身闲工夫之幽事逸情 204

第一节 品茶:“汲泉闲品故园茶” 204

第二节 饮酒:“万事聊须付酣畅” 208

第三节 焚香:“扫地焚香乐有余” 213

第四节 参禅:“道腴禅悦度年光” 215

第十五章 陆游身闲工夫之玩物适情 219

第一节 弹琴:“携鹤山村醉拥琴” 220

第二节 弈棋:“牧猪奴戏未妨为” 225

第三节 书法:“笔墨有时闲作戏” 228

第四节 赏画:“聊对丹青作卧游” 232

第十六章 陆游身闲工夫之诗书寄情 236

第一节 读诗:“闲吟聊适梦中身” 236

第二节 写诗:“彩笔题诗半醉中” 238

第三节 读书:“危坐读书忘百忧” 242

第四节 著书:“惟有著书殊未厌” 249

第十七章 陆游休闲境界的儒家色彩 253

第一节 出与处:“隐居正欲求吾志” 254

第二节 取与舍:“道在箪瓢端自足” 257

第三节 耕与读:“万里耕桑吾道尊” 260

第十八章 陆游休闲境界的道家色彩 266

第一节 身之遁:“畏人终日闭柴荆” 269

第二节 心之闲:“归卧林间喜自由” 273

第三节 物之忘:“纷纷外物岂关身” 276

结论 283

第一节 核心观点 283

第二节 本书意义 286

引用文献 290

后记(一) 298

后记(二)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