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系统和系统工程 7
第一节 系统 7
一、系统的概念 7
二、系统的特点 8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9
第二节 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 10
一、系统动态平衡的保持与不断打破转化的规律 10
二、连锁反应规律 12
三、反馈规律 13
四、局部限制总体功能的规律 14
五、等效优效代换规律 15
第三节 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 16
一、生态系统 16
二、植物系统学 17
三、钢筋水泥系统 20
四、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 25
五、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的联系 26
第四节 系统科学 27
一、系统科学 27
二、系统科学三定律 27
三、系统工程 29
四、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 33
五、系统模型 33
第二章 光合作用 35
第一节 光合作用与植物工程 35
一、光合作用的起源 35
二、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36
三、光合作用与粮食问题 37
四、光合作用与植物工程学 37
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机理 40
一、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角度 40
二、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42
三、光合作用的机理 45
四、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6
第三节 C3植物和C4植物 48
一、卡尔文循环 48
二、C3植物 48
三、C4植物 49
四、CAM植物 50
五、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光合特征和生理特征 51
第四节 人工光合作用 52
一、人工光合作用 52
二、模拟生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分解水 54
第三章 蒸腾作用 57
第一节 植物中的水 57
一、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 57
二、植物体内水的作用 58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动 59
第二节 土壤中的水 60
一、土壤水分研究的工程学意义 60
二、土壤 60
三、土壤中的水分 69
四、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 71
五、土壤水分的测量 72
六、水对斜坡的影响 73
第三节 蒸腾作用 74
一、水分的散失 74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77
三、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79
四、蒸腾作用的工程意义 79
第四节 气孔蒸腾 81
一、气孔蒸腾 81
二、气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81
三、气孔运动的机理 83
四、影响气孔蒸腾的内外因素 84
五、影响气孔运动的外界因素 86
第五节 蒸腾作用的指标和测定方法 87
一、蒸腾作用的指标 87
二、蒸腾的测定方法 87
三、降低蒸腾的途径 89
第四章 植物的锚固作用 90
第一节 锚固作用 90
一、锚固作用 90
二、锚固作用的原理 90
三、锚固技术的应用 91
四、锚固技术的实施 91
第二节 锚固技术 96
一、格构锚固技术 96
二、锚杆锚固技术 96
三、化学植筋锚固技术 97
四、小孔径锚固技术 99
第三节 植物的锚固作用 100
一、植物的根 100
二、根在地下的运动 101
三、植物的锚固作用 103
四、根系的力学作用机理与力学模型 104
五、部分植物的物理学参数 106
第五章 植物的相互作用 111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波动和多样性 111
一、植物群落的年变化 111
二、植物的多样性 113
三、多样性梯度 116
四、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117
第二节 植物的相互作用 119
一、同种植物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 119
二、异种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 120
三、多种植物的综合作用及结果 125
第三节 植物的他感作用 134
一、他感作用的概念 134
二、他感作用的物质 135
三、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35
四、相互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136
五、植物的自毒作用 137
第六章 植物的根劈作用 139
第一节 植物的根 139
一、根的类型和形态 139
二、根的结构和功能 141
三、根 系 143
第二节 根系分泌物 144
一、根系分泌物 144
二、专一性根系分泌物 147
三、根际 148
四、根系分泌物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155
第三节 根劈作用 157
一、根在地下的增粗生长 157
二、根在地下的伸长生长 159
三、植物的根劈作用 159
四、根对山体斜坡产生的影响 159
第七章 植物的加筋作用 162
第一节 加筋与加筋技术 162
一、加筋作用 162
二、加筋机理 162
第二节 植物纤维 164
一、植物的木质素 164
二、植物的纤维与纤维素 169
三、植物纤维(椰纤维)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72
第三节 植物的加筋作用 173
一、植物的加筋作用 173
二、浅根的边坡表土加筋作用力学分析 174
三、椰纤维植物护坡技术(CF技术) 175
第八章 耦合理论 177
第一节 工程系统 177
一、基本建设工程的分类 177
二、基本建设工程的特点 178
三、基本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 180
四、土木工程 182
第二节 植物系统的基本要素——植物 183
一、植物的特征 183
二、植物的分类结构 184
第三节 植物系统中级宏观要素——群落 187
一、植物群落的定义 187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187
三、植物群落的变化 189
四、群落演替的类型 190
第四节 植物系统的宏观要素——植被 192
一、植被 192
二、植物系统宏观要素的结构 194
三、植物系统的宏观要素 196
四、植物系统的各个宏观高级构成要素的特征 197
第五节 工程与植物技术的耦合理论 207
一、工程和植物技术耦合理论的基础 207
二、耦合理论的根据 211
三、耦合理论 214
四、工程和植物技术耦合后其功能的4种表现结果 222
五、工程与植物技术耦合理论的核心 223
第九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矿山建设中的应用 225
第一节 矿山生态环境 225
第二节 生态恢复 226
一、干扰与致损 227
二、生态恢复的措施及途径 227
三、恢复生态学 229
四、生态工程 231
第三节 植物修复 235
一、植物修复概况 235
二、植物修复 236
第四节 矿山的植物修复技术 238
一、受损矿山的诊断 238
二、修复植物的选择 239
三、修护植物种植的前期准备 244
四、植物修复的播种方法 247
五、修复植物的培育与管理 249
六、杂草防除 252
第五节 矿区绿化施工 253
一、风景树栽植施工 253
二、矿区道路的绿化施工 255
三、垂直绿化施工 256
四、星顶绿化施工 257
五、花坛施工 258
六、草坪工程施工 260
第十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湖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61
第一节 湖泊水体的污染 261
一、水体污染 261
二、污染的类型 261
第二节 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262
一、水体污染的危害 262
二、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263
第三节 植物修复技术治污 264
一、植物治污的原理 264
二、植物修复技术对水体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266
三、治污植物 266
第四节 典型水生植物的养殖技术 269
一、水葫芦 269
二、绿萍 273
三、水竹叶 277
第五节 人工湿地 280
一、人工湿地 280
二、水葫芦在滇池治理中的应用 281
第十一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286
第一节 铁路的路基 286
一、路基 286
二、特殊路基 287
三、路基的标准 288
第二节 路基防护 290
一、工程防护 291
二、植物防护 293
三、植物防护的方法 294
四、植物防护坡面时应注意的事项 295
第三节 铁路路基的植物防护技术 296
一、路基防护植物的选择 296
二、防护植物的栽植播种 304
三、防护植物的种植实施 307
四、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植物技术 314
第十二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319
第一节 公路 319
一、公路 319
二、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9
第二节 公路的边坡 320
一、边坡破坏的主要形式与机理 321
二、边坡侵蚀 322
三、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23
四、边坡的防护 324
第三节 边坡的植物防护技术 326
一、植物防护的机理 326
二、防护植物选择 326
三、防护植物的种子检验 327
四、防护植物的种子处理 328
五、防护植物的播种 332
六、防护植物的移植 333
第四节 公路工程的绿化 334
一、公路绿化的原则 334
二、中央分隔带绿化的设计 335
三、互通立交区域绿化的设计 335
四、站所绿化的设计 336
五、隔离栅绿化的设计 336
六、防护林带绿化的设计 336
第十三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 338
第一节 滑坡 338
一、滑坡的组成要素 338
二、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 339
三、形成滑坡的因素 340
四、诱发滑坡的因素 341
五、滑坡的形成过程 341
六、滑坡的类型 342
七、滑坡发生的时间 343
八、分布规律 343
第二节 滑坡的发生、发展与植物的二象相关性 344
一、滑坡与植物的二象相关性 344
二、坡面植物群落的特征 348
三、植物与滑坡二象相关作用的机理和机制 350
第三节 滑坡的植物防治 353
一、滑坡的植物防治技术措施 353
二、防治滑坡的植物技术 354
第十四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泥石流防治中的应用 357
第一节 泥石流 357
一、泥石流 357
二、泥石流的危害及其成灾方式 358
第二节 泥石流的防范治理 359
一、泥石流的防范 359
二、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 360
三、泥石流治理的植物工程措施 360
第三节 人工建群植物防护治理 361
一、天然植物群落的结构与特征 361
二、影响群落结构的要素 365
三、天然群落的功能及应用 370
第四节 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 371
一、确定植被类型 371
二、建群种植物的种子处理 372
三、人为养护干扰,保持人工群落的正向演替 372
第十五章 植物工程技术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75
第一节 沙漠化 375
一、沙漠化 375
二、中国荒漠化形势 376
三、沙漠化土地类型分布 376
四、沙漠化原因 377
五、沙漠化的危害 378
第二节 沙漠化治理 380
一、我国沙漠化治理现状 380
二、沙漠化治理的指导思想 381
三、沙漠化防治技术 382
第三节 植物治沙技术 385
一、植物治沙的作用与意义 385
二、植物治沙技术 385
三、防风阻沙林带造林技术 388
四、防沙植物 388
参考文献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