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比范畴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丽明著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9222376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证了对比作为现代汉语语义关系范畴之一的合理性,对范畴内部的次类和范畴关联标记进行了多角度的分类,在分析其与并列、比较、焦点四个语义关系范畴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概括了这五个语义关系范畴各自的典型特征。同时,本书以现代汉语对比范畴系统为依据,分析了明清汉语到21世纪现代汉语的历时演变情况。

1.绪论 1

1.1 题解 1

1.1.1 范畴 1

1.1.2 语言和人类认知的关系 3

1.1.3 关于对比 4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5

1.2.1 研究目的 5

1.2.2 研究意义 6

1.3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9

1.4 语料来源 10

2.对比范畴的研究概况 12

2.1 共时研究 12

2.1.1 汉语学界的研究 12

2.1.2 外语学界的研究 18

2.2 历时研究 20

2.3 对比范畴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1

3.现代汉语对比范畴概说 23

3.1 对比关系范畴的界定 23

3.1.1 对比关系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的语义关联范畴 23

3.1.2 几点说明 25

3.2 对比关系的构成要素 27

3.2.1 对比项 27

3.2.2 对比项的构成 33

3.3 对比关系的主要特征 35

3.3.1 对比项语义内容的对等不兼容性 36

3.3.2 对比项语义内容的区别性对立 37

3.3.3 前后对比项语义关系的并行性 41

3.3.4 对比对象所指的确指性和异指性 45

3.3.5 对比项的结构性等立和对举 46

3.4 对比关系语句的分类 46

3.4.1 有标对比和无标对比 47

3.4.2 对举性对比和非对举性对比 49

3.4.3 线性对比和非线性对比 50

3.4.4 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 51

3.4.5 一层对比和多层对比 56

3.4.6 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 57

3.5 对比关系的关联标记 58

3.5.1 对比关系关联标记的分类 58

3.5.2 标记产生的动因和途径 65

3.5.3 标记与关系的交互作用 66

3.6 对比关系范畴的表达功能 66

3.6.1 完句功能 66

3.6.2 语篇内聚功能 69

3.6.3 对比预示功能 69

3.7 小结 71

4.对比范畴与相邻范畴的异同关系分析 73

4.1 对比与比较 73

4.1.1 比较范畴的界定 73

4.1.2 比较范畴的主要特征 75

4.1.3 对比范畴与比较范畴的非离散性关系 77

4.1.4 对比与比较的区别 78

4.2 对比与并列 80

4.2.1 对比与并列的关系定位 80

4.2.2 对比与并列的非离散性关系 81

4.2.3 对比与并列的区别 82

4.3 对比与转折 89

4.3.1 转折关系的主要特点 89

4.3.2 对比与转折的区别 92

4.3.3 对比与转折的非离散性关系 103

4.4 对比与焦点 110

4.4.1 对比与对比焦点的联系与区别 111

4.4.2 对比与话题焦点 113

4.5 小结 114

5.明清汉语对比关系范畴概说 115

5.1 近代汉语和明清汉语 116

5.2 语料来源和研究思路 117

5.3 明清汉语对比关系语句的分类 118

5.3.1 有标对比和无标对比 118

5.3.2 对举性对比和非对举性对比 121

5.3.3 线性对比和非线性对比 122

5.3.4 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 123

5.3.5 一层对比和多层对比 127

5.3.6 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 128

5.4 明清汉语对比关联标记的分类 129

5.4.1 单项标记和偶对标记 129

5.4.2 情态性标记和非情态性标记 132

5.4.3 越界致联标记和非越界致联标记 134

5.5 对比关系范畴的嬗变 135

5.6 小结 138

6.“倒”的相关问题探讨 140

6.1 “倒”的共时分析 140

6.1.1 “倒”的越界致联功能 140

6.1.2 常见“倒”字句的语义分析 142

6.1.3 “倒”的语法意义 161

6.2 “倒”的历时分析 163

6.2.1 “倒”的客观语义阶段 164

6.2.2 “倒”的主观化阶段 165

6.2.3 “倒”的虚化链 169

6.3 小结 169

7.说“倒是” 171

7.1 同形异构的“倒是” 171

7.1.1 谓词性短语和加词性短语 171

7.1.2 偏正式复合词与后附式派生词 173

7.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5

7.2 “倒是”用法的共时分析 178

7.2.1 “倒是”的越界致联功能 178

7.2.2 常见“倒是”句的语义分析 179

7.2.3 “倒是”的语法意义 192

7.3 “倒是”的历时演变 193

7.4 小结 195

8.表示对比的连词“而” 197

8.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97

8.1.1 主流视角下“而”的义项系统 197

8.1.2 研究范围及问题的提出 199

8.2 “而”的语法意义 199

8.2.1 “转折说”的不足 199

8.2.2 “而”的使用条件及其语法意义 201

8.3 从转折关系语段特点看“而”的语法意义 204

8.3.1 前后项的意义均衡性不同 204

8.3.2 主要表达功能不同 205

8.3.3 对前后项语义内容的对等不兼容性的要求不同 207

8.3.4 直接关联项的数量不同 209

8.4 语言象似性原则对语句中“而”所表意义的制约 210

8.5 小结 211

9.常用单项对比关联标记比较及跨类现象分析 213

9.1 几个术语概念的界定 213

9.1.1 预期和蕴涵 213

9.1.2 预设 215

9.1.3 推衍信息和直陈信息 216

9.2 隐性对比关联标记的比较分析 216

9.2.1 显性对比中各标记词语的句法及语义差异 217

9.2.2 隐性对比中各标记词语的用法差异 225

9.2.3 隐性对比中背景化信息的性质差异 230

9.3 跨类形式中对比关联标记和转折关联标记的异同分析 230

9.3.1 反预期对比标记与“但”类词的异同分析 230

9.3.2 “偏(偏)”与“但”类词的异同分析 232

9.3.3 “却”与“但”类词的异同分析 234

9.4 小结 239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