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文本的深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
一、问题反注原理、原理反注原著的研究路向 1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与理论的当代性 2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命运 4
一、手稿形成史 4
二、刊布情况 6
三、思想概览 7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9
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10
二、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9
第一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方法论思考 22
第一节 文本学研究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应用 22
一、文本学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兴起 22
二、“文本学研究”的多重意蕴 24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学研究包含了视域融合的维度 27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批判方法 30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方法 30
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一般意识形态的方法论 33
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意识形态的方法论原则 35
第三节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7
一、逻辑与历史进程的统一 38
二、逻辑与历史发展趋势的统一 39
三、逻辑与现实社会结构的统一 40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理论”研究 43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理论”的内涵、内容构成及理论特色 43
一、什么是“人学” 43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理论”的内容构成:起点、归宿和实现途径 44
三、马克思恩格斯“人学理论”的特质 49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52
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的空场” 53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理论”发展过程 55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理论”的革命性与创新性 60
一、科学阐明了“什么是历史”“为什么人是历史创造者”“人如何创造历史” 61
二、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史的发生与发展 63
三、区分了历史发展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65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理论”的历史地位 67
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真正确立 67
二、科学回答了“历史向何处去”的问题 70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研究 73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意谓、内容构成及理论特色 73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意谓 73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内容构成 76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理论特色 78
第二节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渐变历程 79
一、中学时期:“分工理论”的萌芽 79
二、《莱茵报》时期:“分工理论”的求索 80
三、巴黎手稿时期:“分工”范畴的发现 82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分工理论”的确立 83
第三节 “分工理论”的历史考察 85
一、古代的分工思想:以色诺芬、柏拉图为代表 85
二、近代的分工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 87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90
一、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90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91
三、有利于建构现代文明秩序 92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研究 94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内涵、构成及理论特色 94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内涵与构成 94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理论特色 97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发展的新形态——“世界历史理论” 101
第二节 “交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102
一、17世纪英国哲学家的“交往思想” 102
二、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交往思想” 105
三、19世纪德国哲学家的“交往思想” 107
第三节 “交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流变 112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的创立阶段 112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的验证阶段 114
三、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的发展阶段 11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的当代价值 121
一、推动了世界政治交往的和平发展 121
二、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2
三、加快了交往主体多元化进程 123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需要理论”研究 125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需要理论”的意谓、内容构成及理论特色 125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需要理论”的意谓 125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需要理论”的内容构成 128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需要理论”的理论特色 130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需要理论”的历史阐发 132
一、“需要理论”的萌芽期:1842年至1844年 132
二、“需要理论”的形成期:1844年至1846年 134
三、“需要理论”的发展期:19世纪五六十年代 135
第三节 “需要理论”的发展轨迹 136
一、古希腊至中世纪思想理论家的“需要理论” 136
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至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需要理论” 138
二、现代思想理论家的“需要理论” 140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 142
一、促使人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142
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143
第六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研究 146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构成及理论特色 146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 146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构成 150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152
第二节 “共产主义思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 154
一、“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期:1842年至1844年 154
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期:1844年至1848年 155
三、“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证期:1848年至1867年 156
四、“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期:1867年至1875年 156
第三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史梳理 157
一、乌托邦阶段:16至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58
二、平均共产主义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59
三、批判的空想阶段: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与空想共产主义 161
四、本能的空想阶段:19世纪30至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 162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164
一、理想信念与真抓实干相结合 164
二、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165
三、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165
第七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 167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构成及理论特色 167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涵 167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构成 172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有机体理论特色:历史整体性与矛盾性特征 178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历史演变 181
一、《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182
二、《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183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184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188
一、有力地促进“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与落实 188
二、有助于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 189
三、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科学的社会发展 189
四、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 190
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人类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联系和发展规律 190
第八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理论”研究 192
第一节 “资本理论”的内涵及构成 192
一、物质生产与社会历史是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 193
二、分工形式与所有制形式对抗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根本 194
第二节 “资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鲜明特色 195
一、全面系统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95
二、进一步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96
三、首次肯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97
第三节 “资本理论”的思想史进程 197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 198
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 203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 20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当代价值 205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为当代资本批判提供理论依据 206
二、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10
第九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理论”研究 212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理论”的探析 212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的内涵 212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的表现形式 214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异化发生的成因分析 215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异化的基本批判 217
第二节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武器 218
一、马克思恩格斯异化理论的第一个高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18
二、异化劳动向劳动异化的转变:《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理论的过渡 221
三、马克思恩格斯异化理论的第二个高峰:《资本论》及其手稿群 222
第三节 “异化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 223
一、启蒙思想家的异化概念 224
二、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225
三、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 226
四、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概念 227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228
一、异化以及对异化的扬弃将是一个持续性的现象 228
二、马克思恩格斯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南 229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异化批判理论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业化的发展 230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异化批判理论让我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231
五、马克思恩格斯异化批判理论的旨归是为了人的解放 232
第十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斯蒂纳的总体批判 234
第一节 施蒂纳问题的重新提起 234
一、施蒂纳其人、其事 234
二、施蒂纳为什么一直被忽略 236
三、国内外关于施蒂纳的讨论 239
第二节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逻辑进路 241
一、人的第一次发现:儿童向青年的过渡 241
二、人的第二次发现:青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 244
三、唯一者的真正发现 246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施蒂纳的批判及其边界意识 247
一、批判了施蒂纳的核心观点 247
二、批判了施蒂纳小资产阶级的基本立场 251
三、批判了施蒂纳思辨的哲学方法 253
四、马克思恩格斯所具有的边界意识 255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