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与实施 1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1
1.1 增长的极限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化 1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1.2.1 发展 2
1.2.2 可持续性 3
1.3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5
第2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8
2.1 理论上的发展与行动上的转变 8
2.1.1 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8
2.1.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 9
2.1.3 行动上的转变 11
2.2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执行 12
第3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 14
3.1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研究和方案 14
3.2 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 19
3.3 “十一五”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23
3.4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29
第2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31
第4章 环境管理 31
4.1 环境管理 31
4.2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 39
4.2.1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构成 39
4.2.2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 41
4.2.3 新的环境立法趋势 44
4.2.4 加强环境执法 46
4.2.5 环境法规新动向——区域限批 46
第5章 环境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 48
5.1 环境规划 48
5.2 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54
5.2.1 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54
5.2.2 战略环境评价的发展过程 55
5.2.3 战略环境评价重大意义 56
5.2.4 战略环境评价实施中存在的理论与方法层面的若干问题 60
第6章 环境污染防治 64
6.1 水污染防治 64
6.2 大气污染防治 69
6.3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73
6.4 噪声污染防治 79
第7章 从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社会 82
7.1 清洁生产 82
7.2 循环经济 86
7.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92
第3篇 环境保护机制与体制的改革 98
第8章 环境问题引发的思考 102
第9章 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06
9.1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种种问题及初析 106
9.2 环境保护体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9
9.3 环境保护体制的改革 112
第10章 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途径 114
10.1 完善法律法规 114
10.2 逐步推行环境经济政策 117
10.3 公众参与 118
10.4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120
第4篇 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23
第11章 人地系统理论概述 124
11.1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 124
11.2 协调人地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126
第12章 人地系统的研究方法 130
12.1 传统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30
12.2 发展中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36
12.3 综合集成技术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41
第13章 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例研究 151
13.1 区域人地系统数值仿真 151
13.2 突变理论在环境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171
第5篇 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184
第14章 生态城市的提出与实践 184
14.1 生态城市的提出 184
14.2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187
第15章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194
15.1 生态城市的定义 194
15.2 生态城市的特征 195
15.3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196
15.4 生态城市的内容和要求 197
第16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99
16.1 规范指标体系 199
16.2 科学设定建设目标 202
16.3 推行绿色账户,推进国民核算体系的转型 203
第17章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 207
17.1 总纲 207
17.2 现状诊断 210
17.3 生态功能区划与自然资源账户 211
17.4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动态仿真 212
17.5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213
17.6 生态功能修复与建设 215
17.7 环境质量综合整治 216
17.8 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形象设计 217
17.9 重点建设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建设 218
第18章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研究 220
18.1 研究意义 220
18.2 理论方法 221
18.3 实证研究 225
18.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9
第19章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231
19.1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及规划的研究 231
19.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238
附录部分环境类相关网站与文献 240
参考文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