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生产习俗 6
第一节 农林业 6
一、农业 6
(一)土地与劳动力 6
(二)主要作物与品种 8
(三)农具与役畜 11
(四)土地耕整与播种 15
(五)施肥与灌溉 19
(六)田间管理和植物保护 27
(七)收获和贮藏 30
二、林业 35
(一)林木崇拜 35
(二)林木种植 38
(三)林木养护 42
(四)林木采伐和使用 43
第二节 畜牧渔猎 44
一、畜牧 44
(一)犒牲与祭拜 44
(二)饲养 46
(三)大牲畜的使役和买卖 50
(四)繁育和宰杀 53
二、渔猎 55
(一)渔船渔具 55
(二)造船 59
(三)行船作业 60
(四)捕捞方式 62
(五)狩猎 66
第三节 手工业 加工业 服务业 71
一、手工业 加工业 71
(一)八作 71
(二)食品加工 76
(三)棉纺织和编织业 79
(四)土化工 82
二、服务业 83
(一)饭铺旅店 83
(二)茶馆浴池 85
(三)理发修脚 87
(四)脚行轿行 88
(五)帮工佣人及杂业 89
三、技艺传承和行会 90
(一)传艺途径 90
(二)行会行规 91
第四节 市商贸易 93
一、经商类别 93
(一)坐商 93
(二)行商 94
(三)居间商 95
(四)金融典当商 96
二、经商标志和场所 98
(一)市商标志 98
(二)交易场所 100
三、交易和经营 103
(一)成交方式 103
(二)经营手段 105
四、行规禁忌 107
(一)行规 107
(二)禁忌 109
第二章 生活习俗 112
第一节 服饰 112
一、材料与制作 112
(一)概说 112
(二)材料 114
(三)制作 114
二、男子服饰 117
(一)上衣 117
(二)下衣 119
(三)帽子、发式与首饰 120
(四)鞋袜 121
三、女子服饰 122
(一)上衣 122
(二)下衣 124
(三)发式与首饰 124
(四)鞋袜 124
四、儿童服饰 125
五、少数民族服饰 126
(一)满族服饰 126
(二)回族服饰 127
(三)蒙古族服饰 127
第二节 饮食 128
一、饮食结构与制度 128
(一)饮食结构 128
(二)食制 129
二、食物加工 130
(一)粮食加工工具 130
(二)炊具 130
(三)食具 131
三、日常饮食 131
(一)蒸制食品 131
(二)煮制食品 133
(三)烙制食品 135
(四)煎制食品 135
(五)烤制食品 135
(六)炸制食品 136
(七)副食 136
四、节令饮食 138
五、宴席 140
(一)摆桌与入席 141
(二)宴席 141
(三)宴席间的禁忌 142
六、婚丧食俗 143
七、酒茶饮 144
(一)饮酒 144
(二)饮茶 146
八、酬酢往来 147
(一)个人间的酬酢宴饮 147
(二)乡社间的酬酢宴饮 148
(三)民事调节中的酬酢宴饮 149
九、少数民族饮食 150
(一)满族饮食 150
(二)朝鲜族饮食 150
(三)回族饮食 151
(四)蒙古族饮食 151
十、名特食品 151
(一)张家口名特食品 151
(二)承德名特食品 152
(三)秦皇岛名特食品 153
(四)唐山名特食品 153
(五)廊坊名特食品 153
(六)保定名特食品 154
(七)石家庄名特食品 156
(八)衡水名特食品 157
(九)沧州名特食品 158
(十)邢台名特食品 159
(十一)邯郸名特食品 159
第三节 居住 160
一、房屋 161
(一)房屋种类 161
(二)房屋的形式和布局 166
二、庭院 173
(一)院落 173
(二)门楼 174
(三)院墙 177
(四)影壁 179
三、建房 180
(一)建筑材料的选取 180
(二)选址和看日子 182
(三)宅院设计 184
(四)破土奠基 187
(五)起墙和压碱 189
(六)上梁和钉椽 190
(七)盖顶 194
(八)装修 195
(九)迁入新居 197
四、陈设和用具 198
(一)居室陈设 199
(二)日常器用品 200
(三)照明和防护 202
第四节 行旅 204
一、行旅前的准备 204
(一)选日子 204
(二)拜神灵 205
(三)带镇物 206
(四)看征兆 206
(五)行李和路费 206
(六)行囊和行旅用具 207
(七)行旅方式的选择 207
(八)辞行告别 208
二、旅途中的习俗 208
(一)道路的选择 208
(二)交通工具使用 210
(三)旅途食宿 214
(四)通信联络和出行归来 215
第三章 乡社家庭 217
第一节 宗族家庭 217
一、宗族构成与职能 217
二、族规与族谱 219
(一)族规 219
(二)族谱 219
三、家长与家庭 220
四、分家与继承 221
(一)分家 221
(二)继承 221
五、家庭矛盾 222
第二节 家教家风 222
第三节 乡社团体 223
一、民间宗教组织 223
(一)会道门组织 223
(二)民间香会组织 224
二、行会组织 225
第四节 当代家庭 226
第四章 人生礼仪 227
第一节 生育 227
一、孕育 227
(一)求子 227
(二)怀孕 229
二、生产 229
(一)生产 229
(二)报喜 232
(三)洗三 232
(四)看月子 233
(五)过满月 234
(六)过百岁 236
(七)过周岁 237
(八)祈福 237
三、少数民族生育习俗 239
(一)满族生育习俗 239
(二)回族生育习俗 240
(三)蒙古族生育习俗 240
第二节 婚姻 240
一、婚前 241
(一)议婚 241
(二)合婚 242
(三)定亲 243
(四)聘礼 245
二、迎娶 245
(一)看婚期 245
(二)送娶帖 246
(三)办嫁妆 246
(四)布新房 246
(五)催妆 247
(六)演礼、下营 247
(七)迎亲 248
(八)上轿 250
(九)下轿 250
(十)开脸 251
(十一)坐福 251
(十二)拜天地 251
(十三)入洞房 252
(十四)摆喜宴 252
(十五)送饭 253
(十六)铺炕 253
(十七)闹洞房 254
三、婚后 255
(一)回门 255
(二)住对月 255
四、新式婚礼 256
五、少数民族婚俗 256
(一)满族婚俗 256
(二)回族婚俗 256
(三)蒙古族婚俗 257
六、其他婚俗 258
(一)童养媳 258
(二)换亲 258
(三)转房婚 259
(四)妹续亲 259
(五)招养老女媚 259
(六)寡妇再嫁 259
(七)亲联亲 259
(八)拉帮套 259
(九)冥婚 259
第三节 祝寿 260
第四节 丧葬 261
一、初丧 261
(一)送终 261
(二)小殓 262
(三)成服 266
(四)报庙 268
(五)报丧 269
(六)守灵 271
二、吊祭 272
(一)吊唁 272
(二)糊纸扎 274
三、发丧 275
(一)入殓 275
(二)送盘缠 278
(三)接三 280
(四)出殡 280
(五)下葬 283
四、葬后 285
(一)圆坟 285
(二)过七 286
(三)百天 286
五、新式葬俗 286
六、特殊葬俗 287
七、少数民族丧俗 287
(一)回族丧俗 287
(二)朝鲜族丧俗 288
(三)满族丧俗 288
(四)蒙古族丧俗 289
第五章 日常交际 290
第一节 相互称谓 290
一、规范称谓 290
(一)宗族家庭称谓 290
(二)亲戚称谓 291
二、礼仪称谓 294
(一)通称 294
(二)尊称 296
(三)谦称 298
三、地域差异称谓 298
第二节 相见仪礼 299
一、相见仪礼的形式 299
(一)寒暄 299
(二)趋步礼 302
(三)拱手礼 302
(四)握手礼 302
(五)合十和叉手 303
(六)举手礼 303
(七)鞠躬 304
(八)作揖 304
(九)团拜 304
(十)打千和请安 305
(十一)长跪 305
(十二)跪拜 305
(十三)膝行 306
二、不同人的相见仪礼 306
(一)长幼相见 307
(二)同辈人相见 307
(三)男女相见 308
三、公共场合的相处仪礼 308
(一)饭店餐馆 308
(二)影剧院 308
(三)体育场馆 309
(四)车船旅途 311
四、书面仪礼——柬帖交往 311
(一)名片 311
(二)请柬 312
(三)封包笺 313
(四)贺卡 314
(五)仪礼性信函 314
第三节 交际往来 315
一、亲戚间的交往 315
(一)走娘家 315
(二)拜舅公 317
(三)会亲家 317
二、邻里交往 318
(一)请帮忙 318
(二)送人情 319
(三)钱物串借 319
(四)邻里结社 319
(五)串门 321
(六)赶饭场 321
三、朋友同事间交往 321
(一)拜把子和认干亲 321
(二)结团体和奉神灵 322
(三)贺建房和乔迁 323
(四)贺名号和升迁 323
第四节 宾主仪礼 325
一、迎宾 325
(一)迎客准备 325
(二)迎接宾客 325
(三)登堂入室 326
二、送客 326
(一)送客礼因人而异 326
(二)送客形式有简有繁 327
三、造访 328
(一)出访准备 328
(二)登门入室 329
(三)主客相叙 329
(四)做客行为 330
第六章 岁时节令 331
第一节 农时性节日 331
一、基本消失的农时节日 331
(一)社日 331
(二)立春节 332
二、长盛不衰的农时节日 334
(一)春节 334
(二)中秋节 345
三、由盛转衰的农时节日 348
(一)天仓节 348
(二)冬至节 350
第二节 游乐庆贺性节日 353
一、基本消失的游乐性节日 353
(一)上巳节 354
(二)花朝节 355
(三)乞巧节 355
二、发展变异的游乐性节日 356
(一)元宵节 356
(二)重阳节 361
第三节 祭祀性和纪念性节日 364
一、“鬼祭” 364
(一)中元节 365
(二)寒衣节 367
(三)祭神祭圣 367
二、祭祖 369
(一)治丧 370
(二)清明节 371
三、纪念性节日 372
(一)端阳节 372
(二)腊八节 374
(三)寒食节 376
第四节 地域性特色节日 377
一、范庄龙牌会 377
(一)龙牌会的由来 377
(二)龙牌会的仪礼 378
(三)龙牌会的多元化包容 379
(四)龙牌会的感召力 379
(五)龙牌会的综合功能 380
二、武安的捉黄鬼和拉死鬼 381
(一)固义村捉黄鬼 381
(二)白府村拉死鬼 382
三、新乐的伏羲祭 383
(一)伏羲台 383
(二)伏羲祭的形成 383
第五节 少数民族节日 384
一、满族节日 384
二、回族节日 385
三、蒙古族节日 387
四、朝鲜族节日 388
第七章 信仰禁忌 389
第一节 神祇崇拜 390
一、巫教神祇 390
(一)自然神的崇拜 390
(二)图腾崇拜 393
(三)祖先崇拜 393
二、道教神祇 395
(一)道教尊神 395
(二)道教佐神 397
(三)道教俗神 397
三、佛教神祇 400
(一)佛祖菩萨 400
(二)护法神祇 402
(三)佛教俗神 402
四、其他宗教的神祇崇拜 404
(一)一神教的神祇崇拜 404
(二)泛神教的神祇崇拜 404
第二节 人神鬼的沟通 404
一、巫教的沟通方式 405
(一)甲骨卜 405
(二)蓍卜 405
(三)跳神和扶乩 405
(四)招魂和犯鬼 406
(五)压胜和诅咒 406
二、道教的沟通方式 407
(一)打醮 407
(二)符、箓、咒语 408
(三)求签和算卦 408
(四)相面和揣骨 409
(五)测字和圆梦 410
三、佛教的沟通方式 411
(一)水陆法会 411
(二)放焰口 411
(三)盂兰盆会 411
(四)忏悔和闭关 412
(五)讲经和坐禅 412
第三节 禁忌 413
一、姓名年龄禁忌 413
(一)姓名禁忌 413
(二)年龄禁忌 413
二、身征物兆禁忌 414
(一)身征禁忌 414
(二)物兆禁忌 414
三、时间禁忌 414
(一)月份忌 414
(二)日子忌 415
(三)时辰忌 416
四、数字禁忌 416
(一)顺序数字喜忌 416
(二)合成数字喜忌 417
第八章 花会 民间工艺 游戏 419
第一节 乐舞花会 419
一、鼓乐舞 419
(一)战鼓 419
(二)八面鼓 421
(三)旗鼓 421
(四)排鼓 421
(五)太平鼓 421
(六)讶鼓 422
(七)挎鼓 422
(八)腰鼓 423
(九)蹦鼓子 423
(十)招子鼓 423
(十一)花钹 424
(十二)对花钹 424
二、车船道具舞 425
(一)小车舞 425
(二)跑旱船 426
(三)炮打五只船 426
(四)十二相 427
(五)抬花杠 427
(六)跑帏子 428
(七)御览转秋千 429
(八)大头和尚戏柳翠 429
三、彩灯舞 429
(一)七巧灯 430
(二)花灯舞 430
(三)水兽灯 430
(四)荷花灯 431
(五)花篮灯 431
(六)苇子灯 431
(七)顶灯舞 432
(八)九头灯舞 432
(九)九曲黄河灯 432
(十)靠山灯 433
(十一)祭灯 433
四、秧歌 434
(一)昌黎秧歌 434
(二)大秧歌 435
(三)疯秧歌 436
(四)高腔秧歌 437
(五)蔚县秧歌 437
(六)榆林秧歌 437
(七)宣化秧歌 438
(八)万全秧歌 438
(九)万全社火 438
(十)安乐秧歌 439
(十一)东寺大秧歌 439
(十二)蹦达会 440
(十三)南皮落子 440
(十四)地落子 441
(十五)二人台 441
(十六)拉花 442
(十七)撵花 444
(十八)抹牌 445
(十九)寸跷 445
(二十)地平跷 445
(二十一)寸子秧歌 445
(二十二)拉碌碡 446
(二十三)渔家乐 447
(二十四)官伞 447
(二十五)腊花 448
(二十六)小唱 448
(二十七)实贫调 448
(二十八)回回舞 448
(二十九)扇鼓腔 448
(三十)八角鼓 449
(三十一)踩鼓 449
(三十二)打溜子 449
五、模拟禽兽舞 450
(一)狮子舞 450
(二)龙舞 451
(三)摆字龙灯 453
(四)绣球龙灯 454
(五)跑竹马 454
(六)牛斗虎 455
(七)跑驴 455
(八)水族舞 455
(九)花狸虎 455
(十)猴打棒 456
六、武术杂技舞 456
(一)霸王鞭 456
(二)踩高跷 457
(三)仙鹤童子 458
(四)高跷马 458
(五)节节高 458
(六)二鬼摔跤 459
(七)抡轿子 459
(八)背哥 460
(九)背杆 460
(十)挑杆 460
(十一)抬阁 461
七、模拟神鬼舞 461
(一)耍鬼 461
(二)五鬼闹判 461
(三)赛戏 462
(四)傩舞 463
(五)跳鬼 465
(六)棉花鬼 465
第二节 民间工艺 465
一、陶器工艺 465
(一)定窑瓷器 466
(二)磁州窑瓷器 466
(三)邢窑白瓷 467
(四)黑陶 467
(五)唐陶 467
二、编织工艺 467
三、雕塑工艺 468
(一)曲阳石雕 469
(二)易水古砚 469
(三)贝雕 470
(四)木雕 470
(五)面塑 470
(六)泥塑 471
四、印画工艺 472
(一)木版年画 472
(二)印布 473
(三)内画 473
(四)吊挂 474
(五)布糊画 475
五、剪刻工艺 475
(一)民间剪纸 475
(二)皮影制作 477
六、纸扎工艺 477
七、织绣工艺 479
第三节 游戏 479
一、季节游戏 479
二、杂艺游戏 480
(一)抓子儿 480
(二)扔沙袋 480
(三)跳圈踢瓦 480
(四)杠子 480
(五)盘杠子 480
(六)过家家 480
(七)掏个火 481
(八)盘脚栏 481
(九)拉大锯 481
(十)抽陀螺 481
(十一)滚铁环 481
(十二)跳绳 481
(十三)跳皮筋 481
(十四)跳房子 482
(十五)弹蓖麻籽 482
(十六)弹球 482
(十七)弹杏核 482
(十八)背张哥 482
(十九)举石担 482
(二十)玩石锁 482
(二十一)游泳 483
(二十二)爬绳 483
三、智能游戏 483
(一)绕口令 483
(二)七巧板 483
(三)猜谜 483
(四)丢手绢儿 484
(五)捉迷藏 484
(六)老鹰捉小鸡 484
(七)猫捉老鼠 484
(八)翻花 484
(九)天下太平 484
(十)拽包儿 484
四、助兴游戏 485
五、博戏 485
(一)骰戏 485
(二)骨牌 485
六、竞技游戏 485
(一)夹毛儿 485
(二)踢毽子 486
(三)打尜 486
(四)碰拐 486
(五)跳马 486
(六)拔河 487
(七)荡秋千 487
(八)摔跤 487
(九)扳腕子 487
(十)集糖纸 487
(十一)走子 488
七、斗赛游戏 488
(一)斗蟋蟀 488
(二)耍蝈蝈 489
附录:民俗研究 490
一、民俗研究组织机构 490
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490
河北省民俗学会 491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 491
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492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492
二、民俗研究活动 493
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其作品研讨会 493
河北省民俗活动及理论研讨会 493
河北省民俗民间文化研讨会 493
中国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现象国际学术讨论会 493
中国千童城徐福千童国际学术研讨会 494
19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 494
伏羲文化国际研讨会 494
河北省首届龙文化博览暨学术研讨会 494
七夕文化研讨会 494
首届女娲文化研讨会 495
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论证会 495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 495
河北武强年画古版挖掘新闻发布会 495
河北民俗文化发展战略和龙文化研讨会 496
女娲文化和摩崖刻经学术研讨会 496
首届封龙山文化研讨会 496
石头文化研讨会 496
首届河北省九九重阳敬老节暨理论研讨会 496
河北民间文化遗产的力量学术研讨会 496
河北省散文与民俗研讨暨封龙山笔会 497
三、民俗研究成果 497
学术著作 497
民俗调研基地 498
田野考察 498
后记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