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过程中典型难降解有机物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俊建,孙继朝,张玉玺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2109250
  • 页数:1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水环境中难降解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论著。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北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污水再生回用来缓解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本书从系统观点出发,从定义、实验研究方法、典型难降解有机物选取、迁移转化机理分析、数学模拟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研究,给出了采用上述模型进行迁移转化模型的计算步骤和方法。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基本性质 1

一、POPs的定义及种类 1

二、POPs的物理化学性质 3

三、POPs的生态毒性 9

第二节 POPs引起的环境污染 13

一、引起环境污染的POPs来源 13

二、环境中POPs的污染水平 14

三、POPs污染带来的环境危害 19

第三节 城市污水来源的POPs污染研究进展 19

一、城市污水中的POPs分布 20

二、水中POPs的检测分析技术 21

三、水中POPs的处理去除特性 25

第四节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31

一、问题的提出 3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构成 33

第二章 典型POPs的检测分析及试验方法 34

第一节 城市污水样品的采集 34

一、采样点的选取 34

二、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5

第二节 样品预处理 36

一、检测项目的选择 37

二、样品中POPs的固相萃取方法 37

第三节 POPs的定量检测分析方法 47

一、标准物质、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47

二、气相条件的确定 50

三、POPs的定量检测分析 59

四、标准曲线及方法检出限 62

五、检测精度保障和误差分析 64

第四节 POPs的吸附去除实验 65

一、吸附剂的选择与制备 65

二、吸附实验方法 69

第三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POPs的分布和去除规律研究 72

第一节 PAHs的分布与去除规律 73

一、进厂污水中PAHs的分布 73

二、污水二级处理对PAHs的去除 77

三、PAHs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浓度变化 78

第二节 PAEs的分布与去除规律 80

一、进厂污水中的PAEs的分布 80

二、污水二级处理对PAEs的去除 82

三、PAEs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浓度变化 83

第三节 PCBs和OCPs的分布与去除规律 85

一、进厂污水中的PCBs和OCPs分布 85

二、污水二级处理对PCBs和OCPs的去除 88

三、PCBs和OCPs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浓度变化 8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0

第四章 无机颗粒吸附POPs特征分析 92

第一节 无机颗粒物对典型PAHs的吸附去除特性 94

一、吸附实验结果 94

二、吸附等温式 95

第二节 无机颗粒物对典型PAEs的吸附去除特性 97

一、吸附实验结果 97

二、吸附等温式 97

第三节 无机颗粒物对污染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分析 98

一、吸附剂粒度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98

二、吸附质物化特性的影响 99

三、温度和pH的影响 9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2

第五章 活性污泥吸附POPs特征分析 103

第一节 活性污泥对典型PAHs的吸附去除特性 104

一、吸附实验结果 104

二、吸附等温式 105

第二节 活性污泥对典型PAEs的吸附去除特性 106

一、吸附实验结果 106

二、吸附等温式 106

第三节 活性污泥对污染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分析 107

一、活性污泥构造的影响 107

二、吸附质物化特性的影响 108

三、温度和pH的影响 10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11

第六章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对典型POPs去除过程的数学模拟 112

第一节 典型POPs去除的作用机理分析 113

一、挥发去除作用分析 113

二、生物降解去除作用分析 115

三、吸附去除作用分析 116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去除典型POPs的数学模型 117

一、基于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的物料平衡关系分析 117

二、典型POPs去除的数学模型 118

第三节 模型计算 119

一、以西安市某污水厂氧化沟工艺为对象的模型参数确定 120

二、污水处理各单元构筑物对POPs的去除作用分析 125

三、典型POPs的挥发与生化降解作用分析 126

四、基于吸附作用的POPs去除过程模拟 12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9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31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31

第二节 创新点 134

第三节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135

参考文献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