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时代(1936—1956年) 3
“汉族”的由来 3
跳动的童年音符 4
动荡的学习生活 7
政治思想的成熟 9
第二章 留苏岁月(1956—1961年) 17
国内选拔 17
留苏预备部 18
浪漫邂逅 20
结缘特教 21
整装出发 22
攻克语言关 24
特教全才 28
论文获奖 31
恩师挚友 33
课余点滴 37
见到毛主席 39
中途回国 40
留苏影响 41
学成归国 42
第三章 基层耕耘(1961—1979年) 47
分配工作 47
全科教师 49
补发工资 53
执教“低能班” 54
不忘初心 56
砥砺前行 58
辗转调动 60
第四章 风雨创业路(1980—1986年8月) 67
迫在眉睫建专业 67
招兵买马“仨和尚” 68
首开特教选修课 72
全国特校初调查 75
因陋就简搞调研 77
甘为特教苦奔忙 81
促南京特师发展 85
美国专家来送教 87
接待外宾建联系 89
走出国门促交流 90
海峡两岸暨港澳共携手 99
申请建特教专业 102
第五章 十年磨一剑(1986年9月—1996年) 109
特教“黄埔第一期” 109
特教一百单八将 111
培养方案初拟订 114
教学方式重改革 117
“借鸡下蛋”解燃眉 120
高校特教十精英 121
世界各国淘资料 123
特教杂志开先河 126
特教辞典初问世 128
特教经典广流传 129
课程方案新出炉 131
为特教建言献策 133
首开国际特教会 135
重返魂牵梦萦地 140
中美合办卡特班 145
“希望之家”树典型 146
学术思想始形成 148
三因素补偿论 148
共性和特殊性 150
中度智力残疾教育 150
退休时两大遗憾 152
第六章 老骥伏枥(1997年至今) 158
特教分会无到有 158
特教专业新建设 160
民办机构予支持 163
学术交流博众长 164
中俄特教再“建交” 166
绵薄之力再奋蹄 168
民族特教系心间 170
呕心沥血著新作 172
特教辞典重修订 173
译本出版路艰难 174
中国特色特教观 176
特殊教育学校作用的发展 176
融合与随班就读 177
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80
七十寄语述感言 182
耄耋抒怀诗四首 185
附录 193
为特殊教育事业而奋斗的战友——朴永馨 193
朴教授是一个传奇 196
纳扎洛娃版《特殊教育学》中文版序言 199
航标 201
我是朴老师永远的学生 202
朴永馨学术活动年谱 204
朴永馨学术著作、论文等一览(部分) 208
朴永馨代表性文章选编 213
试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214
三因素补偿论 224
特殊教育的基本观点 230
中度智力残疾教育的几个问题 237
融合与随班就读 245
体现人权的残疾人特殊教育 253
后记 273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