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巧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毅玲,宋月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230414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拓展卷中的一本。与我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相配套。书中内容紧扣《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以章节为序,主要分为绪论、四诊和辨证三部分。四诊部分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辩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等。绪论和四诊部分的内容采用提纲挈领式的的阐述,需要重点鉴别的内容,则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比照,而辨证部分,每一个证型下列概念、成因、要点、表现等项来简明讲解知识点。此外,书中更是采用歌诀的形式,巧解知识点,对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性说明。本书每一个大章节和其下的小标题后面都编写了相应的助记歌诀,歌诀力求在合辙押韵的基础上,集中反映各章各节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记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本书内容精当简洁,编排生动活泼,紧扣教材,配以同步的录音,通过歌诀、表格的归纳记忆和声音重复记忆,帮助读者快速准确记住中医药基础知识,实用性较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初学者使用。

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3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4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5

第一章 望诊 9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0

一、望神 10

二、望色 15

三、望形体 22

四、望姿态 24

第二节 局部望诊 27

一、望头面 27

二、望五官 31

三、望躯体 39

四、望四肢 41

五、望二阴 43

六、望皮肤 45

第三节 望排泄物 50

一、望痰涎 50

二、望呕吐物 52

三、望二便 53

第四节 望小儿食指络脉 55

一、食指络脉的三关定位 56

二、食指络脉的观察方法 56

三、食指络脉的形色变化与意义 56

第五节 望舌 58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58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61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3

四、舌诊的内容 65

五、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76

第二章 闻诊 79

第一节 听声音 79

一、正常声音 80

二、病变声音 81

第二节 嗅气味 89

一、病体之气 90

二、病室之气 92

第三章 问诊 93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94

一、问诊的意义 94

二、问诊的方法 95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96

一、一般情况 96

二、主诉 96

三、现病史 97

四、既往史 99

五、个人生活史 100

六、家族史 102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02

一、问寒热 103

二、问汗 107

三、问疼痛 109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16

五、问耳目 118

六、问睡眠 120

七、问饮食口味 122

八、问二便 126

九、问情绪 130

十、问经带 134

十一、问男子 137

十二、问小儿 139

第四章 切诊 141

第一节 脉诊 141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141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142

三、脉象要素和平脉特征 147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151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157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166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169

第二节 按诊 172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72

二、按诊的内容 175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83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慨念与意义 18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83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184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85

一、表里辨证 185

二、寒热辨证 188

三、虚实辨证 191

四、阴阳辨证 195

第三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98

一、证候相兼 199

二、证候转化 203

三、证候真假 207

第六章 病因辨证 212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212

一、六淫辨证 212

二、疫疠辨证 218

第二节 情志内伤辨证 219

第三节 劳伤辨证 222

第四节 食积辨证 225

第五节 虫积辨证 226

第六节 外伤辨证 227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230

第一节 气病辨证 231

一、气虚证 231

二、气陷证 232

三、气虚不固证 232

四、气脱证 233

五、气滞证 234

六、气逆证 235

七、气闭证 236

第二节 血病辨证 237

一、血虚证 237

二、血瘀证 238

三、血热证 239

四、血寒证 240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241

一、津液亏虚证 241

二、津液内停证 241

第四节 气、血同病辨证 246

一、气血两虚证 247

二、气虚血瘀证 247

三、气不摄血证 248

四、气随血脱证 249

五、气滞血瘀证 249

第八章 脏腑辨证 251

第一节 肝与胆病辨证 251

一、肝血虚证 252

二、肝阴虚证 252

三、肝郁气滞证 253

四、肝火炽盛证 254

五、肝阳上亢证 255

六、肝风内动证 257

七、寒滞肝脉证 261

八、肝胆湿热证 261

九、胆郁痰扰证 262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263

一、心气虚证 263

二、心阳虚证 264

三、心阳暴脱证 265

四、心脉痹阻证 266

五、心血虚证 268

六、心阴虚证 269

七、心火亢盛证 270

八、痰蒙心神证 270

九、痰火扰神证 271

十、瘀阻脑络证 272

十一、小肠实热证 273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274

一、脾(胃)气虚证 274

二、脾虚气陷证 275

三、脾(胃)阳虚证 276

四、脾不统血证 277

五、寒湿困脾证 279

六、湿热蕴脾证 280

七、胃阴虚证 280

八、寒滞胃脘证 281

九、胃火炽盛证 282

十、食滞胃脘证 283

十一、胃脘气滞证 284

十二、胃虚停饮证 284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285

一、肺气虚证 286

二、肺阴虚证 286

三、肺阳虚证 287

四、风寒束肺证 288

五、风热犯肺证 289

六、燥邪伤肺证 289

七、寒痰阻肺证 290

八、肺热炽盛证 291

九、痰热壅肺证 292

十、大肠湿热证 292

十一、肠热腑实证 293

十二、肠燥津亏证 294

十三、大肠虚寒证 295

十四、虫积肠道证 296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297

一、肾精不足证 297

二、肾阴虚证 298

三、肾气不固证 299

四、肾阳虚证 300

五、肾虚水泛证 301

六、肾不纳气证 301

七、膀胱湿热证 302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303

一、心肾不交证 304

二、心肾阳虚证 305

三、心肺气虚证 306

四、心脾两虚证 306

五、心肝血虚证 307

六、脾肺气虚证 308

七、肺肾阴虚证 309

八、肝火犯肺证 310

九、肝胃不和证 310

十、肝郁脾虚证 311

十一、肝肾阴虚证 312

十二、脾肾阳虚证 313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314

第一节 六经辨证 314

一、太阳病证 314

二、阳明病证 317

三、少阳病证 319

四、太阴病证 320

五、少阴病证 320

六、厥阴病证 322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322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324

一、卫分证 325

二、气分证 325

三、营分证 326

四、血分证 327

五、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328

第三节 三焦辨证 329

一、上焦病证 330

二、中焦病证 331

三、下焦病证 332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332

第四节 经络辨证 333

一、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334

二、奇经八脉病证要点 335

三、十五络脉病证要点 335

第十章 诊法与辨证运用 336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336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性 336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和客观性 337

三、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337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338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339

一、诸种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339

二、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341

三、辨证的具体步骤 341

四、辨证的具体要求 343

第十一章 疾病诊断概说 345

第一节 病的概念及意义 345

一、病的概念及症、病、证的关系 345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 347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 347

一、疾病命名的概况 348

二、疾病命名的形式 348

第三节 疾病的分类 350

一、疾病分类的概况 350

二、疾病分类的方法 351

第十二章 病案书写 353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与意义 353

一、病案的沿革 353

二、病案的意义 355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357

一、中医病案书写通则 357

二、中医病案的主要内容 360

三、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