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综合篇 9
第一章 自然环境 9
第一节 成陆 9
一、滨海平原端部的形成 9
二、海岸线 10
三、海塘民圩 11
第二节 地质地貌 12
一、地层 12
二、工程地质 12
三、水文地质 13
四、地貌 13
五、水位潮位 13
第三节 土壤植被 14
一、土 壤 14
二、植被 14
第四节 气候自然灾害 15
一、气候 15
二、自然灾害 16
第五节 生物资源 19
一、滩涂资源 19
二、植物资源 19
三、动物资源 20
四、水生资源 20
第二章 民风民俗 21
第一节 婚丧习俗 21
一、婚嫁 21
二、丧事 24
第二节 岁时节庆 25
一、传统节日 25
三、其他喜庆 28
第三节 地方风情 28
一、鄙称 28
二、禁忌 29
三、其他地方风情 29
第四节 宗教信仰 30
一、宗教 30
二、俗神 31
三、反动会道门与邪教 32
第五节 旧社会陋习 32
一、封建迷信活动 32
二、赌博 33
三、吸毒 34
第六节 社会主义新风 34
一、学雷锋 34
二、“五讲四美三热爱” 34
三、五好家庭 35
四、建设文明村 35
第三章 语言 乡土文化 36
第一节 方言 36
一、口语 36
二、称谓 41
第二节 老古话 43
一、谚语 44
二、歇后语 47
三、缩脚音 50
第三节 乡土文化 51
一、民歌民谣 51
二、谜语 65
三、顺口溜 67
第四章 经济体制 74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74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74
二、土地改革 75
三、农业合作化 75
四、园艺场建立后的一级核算体制 76
五、联产承包责任制 76
第二节 劳动管理分配 77
一、劳动管理 77
二、分配 78
第五章 芦潮港之最 80
地区篇 86
庙港村 86
庙港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86
概述 87
大事记 90
第一章 境域 建置 92
第一节 建置沿革 92
一、民国前 92
二、民国时期 92
三、新中国成立后 93
第二节 境域 93
第二章 村组设置 95
第一节 村级机构设置 95
第二节 村民小组概述 96
一、村民小组 96
二、自然村宅 104
三、老地名 105
第三章 人口 107
第一节 人口来源数量结构 107
一、人口来源 107
二、人口数量 107
三、人口结构 109
四、插队知识青年 110
第二节 姓氏 寿星 111
一、姓氏 111
二、寿星 112
第三节 计划生育 114
一、宣传教育 114
二、目标和工作方法 114
三、依法行政 114
四、计划生育责任制 115
第四章 村级组织 118
第一节 中共支部 118
一、党支部沿革 118
二、主要领导人名录 119
三、党员 120
四、党务工作 122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123
一、机构沿革 123
二、领导人名录 124
三、村务工作 124
第三节 民兵 126
第四节 群众团体 127
一、妇女联合会 127
二、共青团支部 127
三、农民协会 128
四、汇角文学社 128
第五章 经济建设 129
第一节 农业 129
一、土地管理利用 129
二、果树栽培管理 130
三、传统农作物栽培 134
四、水利 134
五、土地承包责任制 135
第二节 副业 136
一、传统养殖业 136
二、中心饲养场 138
三、多种经营 138
第三节 工商金融 139
一、工业 139
二、商业服务业 141
三、金融税务 143
第六章 文教卫生 145
第一节 教育 145
一、解放初的扫盲运动 145
二、业余教育 146
三、学前教育 147
四、小学教育 147
五、九年制义务教育 147
六、学校简介 148
七、庙港村大学生名录 150
第二节 卫生 151
一、解放前主要疫病 151
二、爱国卫生运动 152
三、合作医疗 152
四、赤脚医生和村卫生室 153
第三节 文化 153
一、村民文化生活 153
二、文化组织、团队 15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55
第七章 村民生活 157
第一节 经济收支 157
一、解放前 157
二、新中国成立后 157
第二节 生活质量 158
一、衣 158
二、食 159
三、住 160
四、行 160
五、用 160
第三节 生活方式 161
一、解放前 161
二、解放初 161
三、“三化”和“统购统销”时期 161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162
五、改革开放后 162
第四节 民间要事趣事 163
一、侵华日军血债 163
二、重大案件 164
三、重要事件 164
四、事故 165
五、趣事 165
六、非正常死亡情况 166
七、特色家庭 166
第八章 人物 荣誉 167
第一节 人物 167
一、人物简介 167
二、军人名录 168
三、干部名录 168
第二节 荣誉 169
一、集体荣誉 169
二、个人荣誉 170
第九章 拆迁 撤制 171
第一节 拆迁 171
一、拆迁单位 171
二、拆迁政策依据 171
三、拆迁补偿 171
四、拆迁安置 171
五、拆迁时间 172
六、拆迁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172
第二节 撤制 172
一、撤队(组) 172
二、撤村 174
汇茂村 178
汇茂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178
概述 179
大事记 181
第一章 境域建置 184
第一节 建置沿革 184
一、清末民初 184
二、民国时期 184
三、新中国成立后 184
第二节 境域 185
第二章 村组设置 187
第一节 村级设置 187
第二节 村民小组概述 188
一、汇茂一组 188
二、汇茂二组 188
三、汇茂三组 189
四、汇茂四组 190
五、汇茂五组 190
六、汇茂六组 191
七、汇茂七组 192
八、汇茂八组 192
九、汇茂九组 193
十、汇茂十组 193
十一、汇茂十一组 194
十二、汇茂十二组 194
十三、汇茂十三组 195
第三节 自然村 老地名 196
一、自然村 196
二、地名小考 196
第三章 人口 198
第一节 人口数量结构 198
一、人口数量 198
二、人口来源 200
三、人口结构 200
第二节 姓氏寿星 202
一、姓氏 202
二、寿星 205
第三节 知识青年、社会青年 206
第四节 计划生育 208
一、计划生育管理 208
二、工作目标 209
三、宣传教育 209
四、工作方针、原则 209
五、依法行政 209
第四章 村级组织 21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支部 211
一、党支部沿革 211
二、领导人名录 212
三、党员 212
四、党务工作 214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217
一、机构沿革 217
二、领导人名录 218
三、村务工作 218
第三节 民兵 223
第四节 群众团体 224
一、贫下中农协会 224
二、妇女联合会 224
三、共青团 225
第五章 经济建设 226
第一节 种植业 226
一、管理 226
二、农作物耕作 227
三、土地承包制 229
四、果树栽培 230
五、林、竹栽培 234
第二节 养殖业 235
一、传统养殖业 235
二、特种养殖业 237
三、中心饲养场 238
四、捕捞 239
第三节 工商金融 239
一、工业 240
二、商业 服务业 241
三、金融 税务 242
第六章 文教卫生 244
第一节 教育 244
一、成人教育 244
二、学校教育 245
三、学校简介 246
四、汇茂村大学生名录 247
五、汇茂村历年教师 248
第二节 文化 249
一、文化生活 249
二、文化团队 250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251
四、文章存目 253
五、报刊、诗文选录 254
第三节 卫生 258
一、解放前卫生状况 259
二、爱国卫生运动 259
三、合作医疗 260
四、“赤脚医生”和村卫生室 260
第七章 村民生活 261
第一节 经济收支 261
一、私有制时期 261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 262
三、土地承包时期 262
第二节 生活质量 263
一、吃穿住行 263
二、生活方式 265
第三节 境内重要事件 267
一、日军罪行 267
二、重大事件 267
三、非正常死亡 269
第四节 宗教场所 269
一、南汇妈祖庙——天妃宫 269
二、天主堂 270
第八章 人物 荣誉 272
第一节 人物 272
一、烈士 272
二、军人名录 272
三、人物简介 273
四、干部名录 274
五、能工巧匠 275
第二节 荣誉 276
一、市级先进个人 276
二、区(县)级先进个人 276
三、集体荣誉 277
第九章 农村城镇化 278
第一节 拆迁 278
一、拆迁单位 279
二、拆迁时间 279
三、拆迁补偿 279
四、拆迁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279
第二节 撤制 283
一、撤队 283
二、撤村 285
三、撤村集体资产处置方案 285
外中村 288
外中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288
概述 289
大事记 291
第一章 建置 294
第一节 建置沿革 294
第二节 村级组织设 296
一、机构沿革 296
二、村民小组(生产队)村宅 296
三、主要村宅宅名的来由 307
四、动拆迁与撤队(组) 309
第二章 人口 313
第一节 人口状况 313
一、人口数量与密度 313
二、人口构成 316
第二节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316
一、进城(镇)就业人口 317
二、就业转正人口 317
三、插队知识青年 317
四、外省市务工、经商人员 318
第三节 姓氏 318
第四节 计划生育 318
一、机构及工作人员 318
二、政策措施 319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 324
第一节 基层组织 324
一、组织沿革及领导人 324
二、党员发展 325
第二节 党领导下的各项中心工作 325
一、土地改革 325
二、镇反肃反 326
三、抗美援朝 326
四、统购统销 326
五、农业合作化 326
六、人民公社化 327
七、“四清”运动 327
八、“文化大革命” 327
九、历次思想教育活动 328
第三节 党务工作 328
一、支部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328
二、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328
三、组织分工及职责 329
四、活动制度 329
五、其他主要活动 330
第四章 村民组织 33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31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332
一、组织 332
二、历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委员 333
三、村民自治建设 333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33
五、创建卫生村 335
六、撤村 342
第三节 民兵 兵役 343
一、民兵 343
二、兵役 345
第四节 群团组织 346
一、共青团组织 346
二、妇女组织 348
三、工会 349
第五章 种植业 350
第一节 种植业概况 350
第二节 耕地及耕作制度 351
一、耕地 351
二、耕作制度 351
第三节 传统农作物品种及耕作方法 352
一、玉米 352
二、三麦 353
三、棉花 353
四、水稻 353
五、油菜 354
六、蔬菜、瓜类 354
七、农作物产量 354
第四节 生产工具 355
一、传统农具 355
二、农业机械 357
第五节 果树栽培 357
一、果树品种 357
二、种植与管理 359
三、产量 363
四、瓜果销售 364
第六节 农机、农田水利建设 365
一、平整土地,重整水系 365
二、建造、调整排灌设施 365
三、修筑机耕道路 365
四、重整水系 366
五、道路和桥梁建设 366
第六章 养殖业 368
第一节 传统养殖业 368
一、生猪饲养 368
二、家禽饲养 369
三、羊 370
四、肉兔、长毛兔饲养 370
五、耕牛、奶牛 370
第二节 水产 371
一、海洋捕捞业 371
二、内河养殖 372
第三节 捕捞工具 374
一、内河捕捞工具 374
二、外洋捕捞工具 374
第四节 特种养殖业 375
一、上海芦潮港野生塘鳖龟有限公司 375
二、秋胜奶牛场 376
第七章 教育 文化 医疗卫生 377
第一节 教育 377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 377
二、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受教育状况 377
第二节 文化 382
一、传统文娱活动 382
二、解放后的文艺活动与队伍 384
三、文体活动与场所 385
四、经典饮食文化“老八样” 385
第三节 卫生医疗 386
一、概况 386
二、爱国卫生运动 387
三、防病防疫,妇幼保健 387
四、合作医疗 387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 389
第一节 普法教育 389
一、全民普法教育 389
二、相关群体的专门法律知识教育 389
第二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90
一、创建活动 390
二、文明环境建设 391
第三节 敬老帮困 392
一、敬老爱老 392
二、救灾、帮困与义务献血 392
第九章 社会生活 394
第一节 村民生活 395
一、衣 395
二、食 395
三、住 396
四、行 397
五、用 397
六、经济收入 398
第二节 婚姻 家庭 399
一、家庭结构 399
二、婚姻 399
三、称谓 399
第三节 境内趣事传说 401
一、趣事 401
二、传说 402
第四节 各类事故 403
一、事故 403
二、非正常死亡情况 404
第十章 工商业 金融税务 405
第一节 工业 405
一、民国时期的手工业 405
二、村办工业 405
三、个体企业 406
第二节 商业 服务业 406
一、商业 406
二、服务业 407
第三节 金融税务 408
一、金融 408
二、税务 408
第十一章 人物 410
第一节 革命烈士 人物传略 410
一、革命烈士 410
二、人物传略 410
第二节 人物简介 413
第三节 人物名录 421
汇角村 424
汇角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424
概述 425
大事记 427
第一章 建置 境域 430
第一节 建置沿革 430
第二节 境域变化 430
第二章 村组设置 431
第一节 村组村宅 431
一、村民小组(生产队)概况 431
二、汇角村(工区)历任组(队)长名录 434
第二节 老地名 435
一、江北埭 435
二、三根桥 435
第三章 人口 436
第一节 人口基本情况 436
一、人口来源 436
二、人口数量 436
三、人口结构 437
四、知识青年 社会青年 442
第二节 姓氏 寿星 444
一、姓氏 444
二、寿星 445
第三节 计划生育 446
一、计划生育组织队伍 446
二、计划生育法规和落实 446
三、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447
四、汇角村村民计划生育公约 447
五、历年人口出生、计划生育情况 448
第四章 村级组织 449
第一节 中共支部 449
一、党支部沿革 449
二、领导人名录 450
三、党员 450
四、荣誉和党代表 451
五、党务工作 451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453
一、机构沿革 453
二、领导人名录 454
三、村委自身建设 454
四、村务工作 456
第三节 民兵 群众团体 460
一、民兵 460
二、群众团体 460
第五章 经济建设 461
第一节 种植业 461
一、耕地 461
二、主要农作物和产量 461
三、农田水利建设 463
四、生产工具 464
五、果树栽培管理 465
六、防护林带 468
第二节 养殖业 468
一、传统养殖业 469
二、特种养殖业 470
三、中心饲养场 470
四、水产捕捞 471
第三节 工商业 471
一、解放前手工作坊 471
二、解放后工商业 471
三、服务业 472
四、私营企业 472
第六章 文教卫生 474
第一节 教育 474
一、解放前村民文化程度 474
二、解放初冬校 474
三、九年制义务教育 474
四、业余教育 475
五、境内学校简介 475
六、境内大学生 477
第二节 文化 478
一、传统文化体育活动 478
二、解放后村民文化生活 478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479
四、文章存目 479
第三节 卫生 485
一、解放前的主要疫病 485
二、爱国卫生运动 486
三、合作医疗 486
四、赤脚医生、卫生室 487
五、“整洁村”创建 487
第七章 社会生活 492
第一节 村民生活 492
一、经济收入 492
二、生活质量 493
第二节 境内要事 494
一、重大事件 494
二、侵华日军罪行录 494
三、非正常死亡情况 495
第三节 民间能人 特色家庭 495
一、能工巧匠 495
二、特色家庭 496
第八章 人物 荣誉 496
第一节 人物 497
一、人物传略 497
二、人物简介 498
三、军人名录 498
四、烈士和病故军人 499
五、干部名录 500
六、汇角村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名录 501
第二节 荣誉 501
第九章 拆迁撤队 504
第一节 拆迁 504
一、政策依据 504
二、拆迁时间 504
三、拆迁补偿 505
四、拆迁安置 505
第二节 撤制 506
一、村民小组撤制时间 506
二、撤制工作小组 506
三、集体资产处置 506
四、撤队结算方法 507
芦潮港村 510
芦潮港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510
概述 511
大事记 512
第一章 建村 514
第一节 背景 514
第二节 境域 514
一、区域界限 514
二、环境 515
第二章 村组机构 516
第一节 中共支部 516
一、支部 516
二、党员 516
三、党务工作 519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519
一、届次和主要领导 519
二、村务工作 520
第三节 群众团体 村组 523
一、群众团体 523
二、村民小组简述 523
第三章 人口 姓氏 528
第一节 人口 528
一、人口来源 528
二、人口数量 528
三、人口结构 528
四、寿星 530
第二节 姓氏 530
第三节 计划生育 531
一、依法行政 531
二、工作方法 531
三、教育培训 532
第四章 经济建设 533
第一节 种植业 533
一、果树栽培 533
二、其他农作物栽培 537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 539
四、几种常用农药的配制 541
五、生产工具 542
第二节 养殖业 544
一、家畜 544
二、家禽 546
三、水产 546
第三节 多种经营 547
一、编织 548
二、采摘 549
三、捕捞 551
第四节 工商金融 551
一、工商业 551
二、金融 552
三、税务 553
第五章 文教卫生 554
第一节 教育 554
一、解放前村民文化程度 554
二、扫盲运动 554
三、学校教育 555
四、成人教育 555
第二节 卫生 556
一、解放前卫生状况 556
二、爱国卫生运动 557
三、疾病控制和合作医疗 558
第三节 文化 559
一、民间传说 559
二、民谣 560
三、书文存目 561
第六章 港口建设 562
第一节 港口形成发展 562
一、芦潮港的来历 562
二、小集镇形成 562
三、“七乡八局”汇聚 563
四、发展 563
第二节 水闸 码头 565
一、水闸 565
二、码头 565
第七章 社会生活 568
第一节 村民生活 568
一、经济收入 568
二、生活质量 569
三、生活方式 572
第二节 境内重要事件 574
一、芦潮港水闸坍毁事件 574
二、码头防汛抢险演练 575
三、重大案件 575
四、工伤 576
五、桃花节景点 576
六、非正常死亡情况 576
第三节 人物 荣誉 577
一、民间能人 577
二、军人名录 578
三、正科级及以上干部 578
四、特色家庭 578
五、奇闻异事 579
六、先进人物 579
第八章 拆迁 撤制 580
第一节 拆迁 580
一、拆迁时间 580
二、拆迁适用政策 581
三、拆迁补偿 581
四、安置 581
第二节 撤制 581
一、政策依据 581
二、撤制工作小组 582
三、资产(土地补偿费)处置 582
四、各村组面积、农龄公示 583
五、撤制队资产分配 583
六、撤队(组)时间 584
七、撤村 584
征海村 586
征海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586
概述 587
大事记 588
第一章 建置 590
第一节 建置沿革 590
一、村机构建立、沿变 590
二、历任领导机构负责人 591
第二节 村民小组(生产队) 591
一、村民小组简介 592
二、历任组长(生产队长)名录 595
第三节 动拆迁与撤队(组) 595
一、拆迁 595
二、撤队(组) 596
第二章 人口 598
第一节 人口状况 598
一、人口数量与密度 598
二、人口构成 599
第二节 农转非人口 600
一、进城(镇)就业人口 600
二、就业转正人口 600
三、插队知识青年 600
四、外省市务工、经商人员 601
第三节 姓氏 602
第四节 计划生育 602
一、机构及工作人员 602
二、政策措施 60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 608
第一节 党支部 党员 608
一、党支部沿革和领导人 608
二、党员发展 609
第二节 党务工作 609
一、支部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609
二、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609
三、组织分工及职责 610
四、活动制度 610
五、其他主要活动 611
第四章 村民组织 612
第一节 五工区时期的村民组织 612
第二节 征海村村民委员会 613
一、组织 613
二、历届村委会领导人员 613
三、村民自治建设 613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614
五、创建卫生村 616
六、撤村 622
第三节 民兵 兵役 623
一、民兵 623
二、兵役 624
第四节 群团组织 625
一、共青团组织 625
二、妇女组织 626
三、工会 627
第五章 种植业 628
第一节 种植业概况 628
第二节 生产关系变革 629
一、“一级核算”体制下的管理制度 629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 629
第三节 耕作制度 农田水利建设 630
一、耕地 630
二、耕作制度 630
三、农田水利建设 631
第四节 主要农作物 631
第五节 生产工具 634
一、耕作系统 634
二、农畜系统 634
三、脱粒系统 634
四、运输工具 635
五、农业机械 635
第六节 果树的栽培与管理 635
一、桃树管理 635
二、柑橘栽培管理 636
三、水果产量 637
第七节 蔬菜 瓜类作物 638
一、蔬菜类 638
二、瓜果类 638
三、瓜果销售模式的变化 639
第六章 养殖业 640
第一节 家畜 家禽 640
一、生猪饲养 640
二、家禽饲养 641
三、羊 642
四、肉兔、长毛兔饲养 642
五、耕牛 643
第二节 水产 643
一、海洋捕捞 643
二、内河养殖 644
三、捕捞工具 645
第七章 教育 文化 医疗卫生 647
第一节 教育 647
一、学制教育 647
二、幼儿教育 648
三、成人教育(村民学校) 648
第二节 文化 650
一、传统文娱活动 650
二、文体设施与场所 650
三、特色文化(风筝队) 650
第三节 卫生医疗 653
一、卫生室 653
二、爱国卫生运动 653
三、防病防疫,妇幼保健 653
四、合作医疗 654
第四节 人物名录 655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 656
第一节 普法教育 656
一、全民普法教育 656
二、相关群体的专门法律知识教育 657
第二节 创建活动 657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创建教育 657
二、敬老爱老活动 658
三、救灾、帮困与义务献血 658
四、文明环境建设 659
第九章 工商业 金融税务 660
第一节 工商业 660
一、村办工业 660
二、个体企业 661
三、商业、服务业 661
第二节 金融税务 662
一、金融 662
二、税务 662
三、村级招商引税 663
第十章 社会生活 664
第一节 村民生活 665
一、衣 665
二、食 665
三、住 666
四、行 666
五、用 667
六、经济收入 667
第二节 死伤事件和事故 667
远征村 670
远征村村民小组示意图 670
概述 671
大事记 673
第一章 境域建置 675
第一节 境域变化 675
第二节 建置沿革 675
第二章 人口 677
第一节 人口基本情况 677
一、人口来源 677
二、人口数量 677
三、人口结构 678
第二节 姓氏寿星 680
一、姓氏概况 680
二、境内寿星 681
第三节 知识青年 681
第四节 计划生育 682
一、计划生育组织、队伍 682
二、计划生育率、人口出生率 683
三、来沪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683
四、计划生育法规落实 683
第三章 村级组织 685
第一节 村组设置 685
一、村组形成 685
二、村民小组(生产队)简述 685
三、历任组(队)长 687
四、历任大队、村总会计名录 687
第二节 中共支部 村委会 688
一、支部委员会 688
二、村民委员会 690
第三节 民兵 群众团体 692
一、民兵 692
二、群众团体 693
第四章 经济建设 694
第一节 种植业 694
一、主要农作物 694
二、产量 695
三、农田水利建设 696
四、工具 697
五、棉花高产经验 697
六、远征农场 698
第二节 养殖业 700
一、传统养殖业 700
二、特种养殖 701
三、集体饲养场 702
四、水产捕捞 702
第四节 工商业 招商 704
第五章 文教卫生 705
第一节 教育 文化 705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 705
二、境内学校简介 705
三、境内大学生名录 706
四、文化活动 706
第二节 卫生 706
一、爱国卫生运动 707
二、合作医疗 707
三、赤脚医生 707
第六章 社会生活 708
第一节 村民生活 708
一、经济收入 708
二、生活质量 708
第二节 境内大事 709
一、一家二子离世 709
二、“3·23”沉船事件 709
第七章 人物荣誉 710
第一节 人物 710
一、人物简介 710
二、正科级以上干部名录 711
三、军人 711
四、革命烈士 711
五、能工巧匠 712
第二节 荣誉 712
第八章 拆迁 撤制 712
第一节 拆迁 713
一、拆迁时间 713
二、拆迁补偿 713
第二节 撤制 713
一、政策依据 713
二、撤制工作领导小组 713
三、集体资产(土地补偿费)处置 714
四、安置 714
专记 718
一、打响浦东抗战第一枪 718
二、万亩果园的兴衰 726
三、南汇嘴的历史变迁 729
四、桃花节 730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鸟哨) 733
附录 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