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颌类概述 1
1.1 无颌类的定义 1
1.2 无颌类的系统分类 3
1.3 无颌类的起源假说 7
2 现生无颌类 11
2.1 概述 11
2.2 盲鳗亚纲 14
2.2.1 外部形态 14
2.2.2 内部解剖 15
2.2.3 骨骼系统 19
2.2.4 生活方式 21
2.2.5 生殖方式 24
2.2.6 现生盲鳗的系统分类 24
2.3 七鳃鳗亚纲 25
2.3.1 外部形态 25
2.3.2 内部解剖 27
2.3.3 骨骼系统 31
2.3.4 生活习性 33
2.3.5 生殖方式 36
2.3.6 现生七鳃鳗的系统分类 36
2.4 盲鳗与七鳃鳗化石的记录 37
2.4.1 梅溪生物群 37
2.4.2 熊溪灰岩生物群 38
2.4.3 黑色炭质页岩生物群 38
2.4.4 蒙索莱米讷生物群 39
2.4.5 热河生物群 41
2.5 系统古生物学 42
3 最早的无颌类 53
3.1 概述 53
3.1.1 澄江动物群 53
3.1.2 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 55
3.2 寒武纪无颌类发现史 61
3.3 形态特征 62
3.3.1 脊索和原始脊椎 62
3.3.2 肌节 63
3.3.3 头的分化 65
3.3.4 相机型眼 65
3.3.5 鳃囊及鳃弓 65
3.3.6 奇鳍和偶鳍 65
3.3.7 生殖腺 67
3.4 系统分类 67
3.5 系统古生物学 67
4 牙形动物之谜 79
4.1 概述 79
4.2 牙形动物发现史 81
4.3 形态特征 82
4.3.1 脊索和神经索 82
4.3.2 肌节 82
4.3.3 头的分化 83
4.3.4 捕食器官 83
4.3.5 尾部 84
4.4 组织学特征 84
4.5 牙形动物与有颌类牙齿的起源 85
4.6 系统位置 85
4.7 生活习性 87
4.8 系统古生物学 87
5 甲胄鱼类的出现 91
5.1 概述 91
5.2 奥陶纪无颌类发现史 94
5.3 阿兰达鱼亚纲 97
5.3.1 形态特征 97
5.3.2 组织学特征 98
5.4 星甲鱼亚纲 98
5.4.1 形态特征 99
5.4.2 组织学特征 99
5.5 系统分类 100
5.6 生活方式 102
5.7 地史分布 102
5.8 系统古生物学 103
6 甲胄鱼类的辐射 109
6.1 概述 109
6.2 异甲鱼亚纲 115
6.2.1 外部形态 115
6.2.2 内部解剖 118
6.2.3 组织学特征 120
6.2.4 系统分类 120
6.2.5 生活方式 123
6.2.6 地史分布 124
6.3 缺甲鱼亚纲 124
6.3.1 外部形态 125
6.3.2 内部解剖 126
6.3.3 组织学特征 126
6.3.4 系统分类 126
6.3.5 生活方式 129
6.3.6 地史分布 130
6.4 花鳞鱼亚纲 130
6.4.1 外部形态 130
6.4.2 内部解剖 131
6.4.3 组织学特征 132
6.4.4 系统分类 132
6.4.5 生活方式 132
6.4.6 地史分布 133
6.5 茄甲鱼亚纲 134
6.5.1 外部形态 134
6.5.2 内部解剖 134
6.5.3 系统分类 134
6.5.4 地史分布 134
6.6 骨甲鱼亚纲 135
6.6.1 外部形态 135
6.6.2 内部解剖 138
6.6.3 组织学特征 142
6.6.4 系统分类 143
6.6.5 生活方式 146
6.6.6 地史分布 146
6.7 系统古生物学 149
7 中国的无颌类 187
7.1 概述 187
7.2 盔甲鱼类发现史 188
7.2.1 盔甲鱼化石的零星记录 188
7.2.2 盔甲鱼类发现的井喷期 189
7.2.3 新疆塔里木盆地盔甲鱼类的发现 190
7.2.4 新方法在盔甲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91
7.3 外部形态 192
7.3.1 头甲背面 192
7.3.2 头甲腹面 196
7.3.3 头甲突起 197
7.3.4 侧线系统 199
7.3.5 头甲纹饰 202
7.3.6 躯干和尾 203
7.4 内部解剖 203
7.4.1 咽颅 204
7.4.2 脑颅 205
7.4.3 循环系统 207
7.5 组织学特征 210
7.6 系统分类 211
7.6.1 汉阳鱼目 211
7.6.2 真盔甲鱼目 212
7.6.3 多鳃鱼目 213
7.6.4 华南鱼目 213
7.6.5 基干类型的科 214
7.7 生活方式 215
7.8 地史分布 216
7.8.1 志留纪 216
7.8.2 泥盆纪 220
7.9 系统古生物学 221
参考文献 291
分类索引 303
名词索引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