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现实与展望未来 1
第一节 把握现实与展望未来 3
一、社会生活与现实 3
二、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 4
三、未来和我们所追求的未来 8
第二节 把握现实与展望未来同“形势与政策” 10
一、把握现实必须认识形势 10
二、创造未来需要政策的引领 12
三、科学把握现实与展望未来 17
第三节 科学把握现实和展望未来同大学生成长成才 18
一、大学人才培养要关注现实与未来 18
二、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必须关注现实与未来 20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22
第四节 在自信自觉自强中把握现实展望未来 23
一、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自信自觉自强的信念 23
二、在自信自觉自强中认识现实 27
三、在自信自觉自强中开辟未来 29
第二章 科学认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35
第一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育人中的性质和地位 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7
二、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41
三、保证大学生顺利成长的重要环节 44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索和发展 45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化的发展 45
二、全覆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49
三、多样化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53
第三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55
一、科学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性质 55
二、切实把握“形势与政策”的学科性质 56
三、努力向独立的“形势与政策”学科发展 58
第三章 创新理念引领“形势与政策”教育 63
第一节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和展望未来 65
一、牢固树立分析现实和展望未来的正确立场 65
二、切实把握分析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基本观点 67
三、灵活运用分析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基本方法 70
第二节 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 73
一、中国成就是当今世界的最大现实 73
二、中国因素对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影响 76
三、中国经验昭示人类未来的光明前景 77
第三节 科学分析发展趋势和社会热点问题 81
一、善于从现实中展望未来 81
二、科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 83
三、积极引导社会愿景 86
第四节 不断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念、方法创新 88
一、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理念 89
二、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科技含量 92
三、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94
第四章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选择和教学体系建设 97
第一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99
一、科学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任务 99
二、努力协调中央、地方、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求 101
三、切实把握教学内容选择、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103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106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 107
二、“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过程的构建 110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 111
第三节 典型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 114
一、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14
二、典型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 118
第四节 “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体系的构建 125
一、网络教学的操作模式 125
二、网络应用于教学的必然性与其优势 126
三、网络教学的特点 127
四、“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的实施路径 128
五、“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的不足 129
第五章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运行 131
第一节 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过程 133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组织、协调 133
二、现代化办公体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科学化的促进 134
三、学分制、选课制 135
四、“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工协作 135
第二节 良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运行程序 138
一、“形势与政策”课规范运行的原则、途径、方法 138
二、“形势与政策”课讲稿选用与“专家写稿” 140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责任主讲”与“专题轮讲” 141
四、“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再备课 142
第三节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体系 142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目的 143
二、“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式的探索 144
三、“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145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登录 146
第四节 实践课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探索 146
一、实践课的特性与“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的主要内容 147
二、“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的实施建议 150
三、教师和学校在“形势与政策”实践课中的职责 154
四、“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的考核和保障机制 156
第六章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途径与方式方法 161
第一节 保证课堂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63
一、课堂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重要性 163
二、“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 165
三、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组织与控制 168
四、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交流 171
第二节 举行必要和适当的形势报告会 177
一、形势报告会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重要性 177
二、形势报告会的组织与实施 179
三、形势报告会与小班教学相结合 181
第三节 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实验 182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系统讲授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183
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186
三、多种方法与手段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188
第七章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代媒介运用 191
第一节 多媒体手段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93
一、多媒体手段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可行性 193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编制原则 195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种类 196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工具 198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网站建设 204
一、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网站的必要性 204
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网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06
三、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网站时需要使用的工具 206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网站需要实现的功能和加载的内容 208
第三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网络资源的运用 210
一、大数据时代来临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考验 210
二、大数据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机遇 215
三、大学生应善于在网络中自主学习“形势与政策” 216
四、“形势与政策”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217
五、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关的网络资源 218
第四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上考试改革探索 220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网上考试的可行性 220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考试软件的编制 221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考试题目的设置 227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考试过程的组织 229
第八章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231
第一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 233
一、“引进来”实践教学活动 233
二、“走出去”实践教学活动 235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相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239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239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活动相结合 240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六个一”活动相结合 242
第三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日常校内实践活动相结合 245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245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活动 247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 250
四、“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班级活动 252
第九章 “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55
第一节 建设专业化“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 257
一、建设专业化“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257
二、“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258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专业化建设 260
第二节 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建设 262
一、兼职队伍建立与构成 262
二、专兼职教师分工配合协同作战 264
第三节 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教研、科研团队建设 265
一、“形势与政策”教研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265
二、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加强教研、科研团队建设 267
第四节 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执教能力 268
一、“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68
二、“形势与政策”教师教学素质和执教能力的专业要求 269
第五节 “形势与政策”教师进修培训与自我提高、岗位成长 274
一、“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培训与进修 274
二、“形势与政策”教师的自我提高 275
三、“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岗位成长 277
第十章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体制机制保障 279
第一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与组织 281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领导重视、设置健全” 281
二、组建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85
三、“形势与政策”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 286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多部门协调配合 288
一、党委宣传部全面协调 289
二、教务处规范管理 290
三、“形势与政策”教研部精心施教 290
四、学生工作部、团委和各学院密切配合 291
第三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监控与考评 292
一、校、院、部的监控与考核机制 293
二、“形势与政策”科研教研的组织与考核 295
三、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强化督评 297
四、兼职教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的考评 297
第四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持续保障 299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经费保障 299
二、“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发展保障 300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其他保障 304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