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文献 1
胶东区村文化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大纲 1
胶东文教委员会成立 3
重订农村俱乐部暂行办法 4
工农青妇文各团体分别成立胶东总会 8
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简章(草案) 9
胶东文协扩大会议今后八项工作 13
蓬勃发展中的西海新文化运动 14
西海文协议决四要案 15
南海区文协议决之要案 16
北海区文协三大方针八项办法 17
东海文协成立新文字推行委员会 18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18
胶东文协重要通知 20
胶东文化座谈会闭幕 21
林浩同志在胶东文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汪渤整理 23
林一山同志在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向牧整理 32
盲人救国会组织章则草案 39
戏剧研究会组织章则 42
胶东八年来文化运动的回顾 胶东文协 44
山东军区文艺工作团 57
胶东军区国防剧团 联合招收团员简章 57
胶东文协胜利剧团 58
文艺奖评总结意见 江风 58
文艺奖评 62
胶东文协改编平剧二十出 70
烟台文协二、三事 包干夫 71
机构 75
胶东文协的成立和三次改选 升明辑 75
东海文协筹备委员会成立 韩蠡 77
胶东文协筹备改选 77
北海文协正式成立 78
南海文协筹备委员会成立 79
西海文协筹备委员会成立 79
胶东文协属辖单位 80
文学研究会成立 81
戏剧研究会成立 82
胶东文化人俱乐部成立 83
文协成立文艺研究小组 84
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团体 84
国防剧团隶属关系与剧团名称的沿革 杨冯予 宋文 84
国防剧团 86
抗战——鲁迅——前线剧团 89
胜利剧团 91
文艺工作团 93
胶东孩子剧团的成长 高民 95
孩子剧团——大众剧团 98
战旗剧团 99
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刊物 99
《海涛》发刊词 99
《文化防线》发刊词 100
关于《海涛》和《文化防线》 罗竹风 102
人民喉舌的《胶东大众》出世 104
《胶东大众》复刊词 104
《火炬》发刊词 106
《大众戏剧》发刊词 107
《胶东文艺》社成立 108
《胶东文艺》创刊的话 109
《胶东文艺》编后记 113
《胶东文化》发刊征稿启事 114
对胶东鲁迅艺术学校的希望 湘之 115
鲁迅艺术学校 115
胶东鲁迅艺术学校简章 117
鲁迅艺术学校办理招生 119
鲁艺学校正式上课 119
征书启事 120
鸣谢 120
戏剧 121
刘艺舟 刘双楫 121
刘艺舟传 尘因 122
刘艺舟在烟台的活动 124
刘艺舟 欧阳予倩 129
刘艺舟“打登州” 梅兰芳 遗稿 130
烟台新剧之始 国华、金城 整理 140
烟台同乐会的缘起和剧界零闻 傅志鉴 143
荣成“河山话剧社” 李耀文 151
荣成“河山话剧社” 戴振远 152
烟台青年话剧社与河山话剧社 翟辛灵 155
烟台十年的话剧活动 于寿斌 159
破天荒的第一遭儿,十余剧团联合公演 168
林浩同志在联合公演开幕典礼会上的讲话 田农记 169
我们对于这次戏剧联合公演应有的认识 李宗祺 172
如何开展胶东戏剧运动——联合公演戏剧座谈会上的总结 绍洛 174
京剧发展史的光辉一页——胶东解放区京剧改革概述 马少波 182
回忆胶东抗战时期的戏剧活动 高洁 188
值得怀念的往事——介绍我曾工作过的几个剧团 张弓弩 194
胶东国防剧团史料 左平 201
《闯王进京》 吴乾浩 229
忆虞棘同志 230
烟台专区“戏管会”概况 陈正明 240
活跃在胶东半岛的“草台”班 宫砚铭 243
掖县的京剧科班、戏班与京剧地方耍景的演出活动 陶云瑞 246
胶东“兰关戏”简介 杨学业 251
中国烟台京剧团出访缅甸、印度纪行 金城吴英辑 258
曲艺 261
文协成立盲人训练班 高洁 261
盲人训练班结业 262
文登县盲艺人的情况 张辉城 263
胶东大鼓 刘俊礼 268
彭运之小传 李寿山 273
烟台福建会馆的戏台与戏文雕刻 沈继生 276
音乐 280
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音乐 刘俊礼 280
蓬莱民间吹打乐的开路先锋——大杆号 正方 287
“蓬莱烧纸调”略谈 正方 俊礼 霞光 仁忠 290
回忆我在战争年代的音乐活动 路曼 296
胶东——我的音乐摇篮 陈志昂 302
胶东第一个舞蹈队——回忆国防剧团跳舞队 丁敏 314
舞蹈 314
海阳秧歌 鞠春山 316
美术 327
春晓画社 刘精一 327
回顾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画报工作和几位战友 沈育新 331
回忆我们的美术小组 朱兆丰 336
烟台现代著名书画家生平简介 姜代玖 341
烟台民间剪纸 姜代玖 349
艺术摄影在烟台的兴起和发展 于敬昌 354
摄影 354
电影 365
烟台市电影史略 邹德金 365
威海市和黄县解放前后的电影院 邹德金 369
王滨简介 翟辛灵 370
一部土幻灯机的诞生 路曼 372
背景资料 373
烟台建置沿革与官职更替 河清 玉娥 金城辑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