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2
第一章 原理与分类 2
目录 2
一、不均一的酶标记免疫试验 3
(一)竞争性检测 3
1.用标记抗原竞争地检测抗原 3
2.用标记抗体竞争地检测抗原或抗体 3
3.间接法检测抗体 4
3.酶标记免疫组织抗原定位 4
2.用过量标记抗体检测抗原 4
1.用过量标记抗原检测抗体 4
4.间接法检测抗原 4
(三)其它类型 4
2.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体 4
1.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 4
(二)非竞争性检测 4
4.竞争性酶标记免疫检测抗原 4
3.用标记第二抗体检测抗原 4
二、均一酶标记免疫试验 5
第二章 试剂与制备 6
一、固相载体 6
二、抗原 7
三、抗体 7
(一)抗IgG血清制备 8
(二)亲和层析法纯化抗IgG 8
(三)抗原结合片段(Fab)的制备 8
四、样品(血清) 9
五、洗涤液 9
(一)在不均一ELISA中使用的酶 10
(二)在均一ELISA中使用的酶 10
六、酶 10
七、底物 11
(一)3,3—二氨基联苯胺 11
(二)5—氨基水杨酸 11
(三)邻苯二胺 12
(四)邻联甲苯胺 12
(五)对硝基苯磷酸盐 12
第三章 方法学 13
一、酶结合物的制备法 13
(一)标记方法 13
1.标记蛋白质 13
(1)戊二醛法 13
一步法 14
二步法 15
(2)过碘酸钠法 15
(3)二马来酰亚胺法 16
(4)MBS法 17
(5)4,4’—二氟—3,3’—二硝基二苯基砜(FNPS)标记法 17
(6)细胞色素C抗体结合物制备 19
(7)可溶性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PAP)制备 19
(8)其它方法 21
2.标记半抗原 21
(1)混合酐法 21
(2)碳化二亚胺法 22
(3)过碘酸盐法 22
3.免疫学标记法 22
(二)酶结合物的纯化 22
(三)酶结合物的性质 23
1.免疫学性质 23
2.酶的催化性质 23
3.酶结合物的稳定性 23
二、酶标记免疫试验 24
2.酶结合物的质量标准 24
(一)均一酶标记免疫试验 24
1.酶结合物的鉴定 24
(四)酶结合物的鉴定与质量标准 24
(二)不均一酶标记免疫试验 25
1.固相和液相的分离 25
2.最适实验条件的选择 25
3.结果的判读 25
三、酶标记免疫组织抗原定位法 25
(一)直接法 25
(二)间接法 26
(三)无标记抗体酶法 26
(四)可溶性酶—抗酶复合物(PAP)法 26
(五)四步抗体法 27
(六)组织固定法 27
1.光学显微镜观察时的组织固定液 27
(2)间接法 28
(1)直接法 28
1.电子显微镜观察 28
(七)操作程序 28
2.电子显微镜观察时的组织固定液 28
2.光学显微镜检查 29
1.直接法 29
2.间接法 29
3.免疫球蛋白桥免疫显色法 30
4.可溶性酶—抗酶复合物法 30
(八)显色反应 30
(九)影响底物溶液的几个因素 31
(十)化学法抑制组织内过氧化物酶 32
四、常用的酶标记免疫检测操作程序 32
(一)酶标记结合物最适浓度测定 32
(二)固相载体吸附抗原最适浓度测定 33
(三)间接法测定抗体所需器材与试剂 33
(四)间接法检测抗体 35
(五)特定抗原基质球(DASS)法 35
(六)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 38
(七)酶标记抗原竞争法测定抗原 39
(八)竞争性酶标记免疫试验测定抗原 39
第四章 酶标记免疫技术的应用与评价 40
一、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40
(一)血吸虫病 40
(二)疟疾 41
(三)阿米巴病 42
(四)弓桨虫病 42
(五)旋毛虫病 43
(六)猪囊虫病 43
二、在细菌学中的应用 43
(一)沙门氏菌属 43
(二)布氏捍菌属 45
(三)白色念珠菌 45
(四)破伤风抗毒素 46
(一)单纯疱疹病毒 47
三、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47
(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 48
(三)麻疹病毒 50
(四)天花—痘苗病毒 51
(五)脊髓灰质炎病毒 51
(六)狂犬病毒 51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52
(八)EB病毒 52
(九)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53
(十)南芥菜花叶病毒和东痘病毒(植物病毒) 54
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55
五、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 56
六、肿瘤抗原的定位与电泳沉淀线(弧)的显示 56
七、抗体与抗体产生细胞的动力学实验 57
八、激素分泌细胞的实验 57
九、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经路的实验 57
十、动物疾病的检查与监视 57
十一、酶标记免疫检测法若干尺度的评价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