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1
第二篇 大事记 6
第三篇 地理 41
第一章 地理位置 41
第一节 乡名的由来 41
第二节 地理位置 42
第二章 地形地貌 45
第一节 平原沙丘 45
第二节 河流 45
第三章 气象 52
第四章 土壤 53
第五章 行政区划 64
第一节 区划沿革 64
第二节 明朝山西向河南迁居的由来 70
第三节 行政村与自然村 77
第六章 灾害 125
第一节 水、旱、蝗灾 125
第二节 日寇侵略 130
第四篇 水利 133
第一章 机构设置 133
第二章 资源 134
第一节 引黄 134
第二节 机井 134
第三节 污水 138
第三章 排水 139
第四章 电力 140
第一节 概况 140
第二节 高低压线路 140
第五篇 经济 142
第一章 农业 142
第一节 概况 142
第二节 体制演变 143
第三节 作物种类 143
第四节 优良品种 145
第五节 农技推广 148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52
第七节 肥料 152
第八节 农机具发展 154
第九节 产量变化及粮食分配 163
第二章 林、牧、渔业 168
第一节 林业 168
第二节 牧业 177
第三节 渔业 179
第三章 乡镇企业 183
第四章 商业 196
第一节 供销社 196
第二节 粮油管理所及粮店 210
第五章 财政金融 250
第一节 农业银行 250
第二节 财政 258
第六章 交通邮电 268
第一节 交通 268
第二节 邮电 273
第七章 土特产 276
第六篇 政治 27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277
第一节 历任乡党委书记、付书记 27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祭城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287
第三节 武装部 288
第四节 广播站 305
第二章 政府 309
第一节 历任正、付乡长 309
第二节 社会治安 316
第三节 土地管理 322
第三章 群众团体 327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祭城乡委员会 327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335
第七篇 文教卫生 343
第一章 教育 343
第一节 概况 343
第二节 幼儿教育 34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353
第四节 中学教育 358
第五节 社会教育 363
第六节 乡教育党政机构的设置与沿变 379
第七节 组织情况 382
第二章 文化事业 395
第一节 文化站、文化室 395
第二节 民间文娱 395
第三节 电影、电视 396
第三章 医药卫生 398
第四章 畜禽防治 414
第八篇 社会 418
第一章 人口 418
第一节 1949年—1987年人口数量表 418
第二节 1982年人口普查情况表 419
第三节 计划生育 449
第二章 民族、宗教 457
第一节 统一战线 457
第二节 宗教 461
第三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64
第四章 社会福利 483
第五章 风俗民情 485
第九篇 英雄人物 515
第一章 英雄模范 515
第二章 名人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