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锡瑞生平与时代背景 1
导读 7
第一章 孔子所作谓之经 15
第一节 今古文经学家眼中的孔子 16
一、何谓今文家和古文家 16
二、 “素王”还是“先师” 17
第二节 六艺是素王所作万世之宝典 19
一、六艺乃孔子所手定 19
二、孔子作六艺说体现的良苦用心 23
第二章 《周易》的性质及学习方法 25
第一节 “易”字的意义 26
一、变易之义 26
二、不易之义 28
第二节 不言阴阳术数为《易》之正传 29
一、象数易学 29
二、义理易学 30
三、义理易学是《易》之正传 32
第三节 说《易》之书多而可取者少 34
一、学习《周易》的重要性 34
二、学习《周易》的入门之书 36
第三章 《尚书》今古文学及学习方法 40
第一节 分别今古文为治《尚书》一大关键 41
一、《尚书》今古文之分别 41
二、分别《尚书》今古文的意义 42
第二节 《今文尚书》二十九篇不伪 45
一、《今文尚书》真伪之争 45
二、《今文尚书》可信 46
三、《尚书大传》乃伏生思想之表达 49
第三节 晚出《古文尚书》不可信 51
一、孔壁、秘府《古文尚书》不可信 51
二、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不可信 53
三、《古文尚书孔传》乃王肃伪造 56
四、晚出《古文尚书》有其价值所在 58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尚书》之方法 60
一、清代《尚书》学之名家名著 60
二、学习《尚书》的入门之书 62
第四章 《诗经》与乐的关系及学习方法 64
第一节 《诗》无不入乐 65
一、《诗》与音乐关系之争议 65
二、《诗》与音乐互相关联 66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诗经》的方法 67
一、学习《诗》的入门之书 67
二、重视辨析《诗》中的鸟兽草木 70
三、学习《诗》不可以辞害意 71
第五章 《三礼》所记礼仪及现代价值 74
第一节 《三礼》关系之辨析 75
一、《三礼》关系之争议 75
二、《周礼》不应居《三礼》之首 76
三、《仪礼》是礼仪之源 77
四、《礼记》所记礼意是不变的法则 78
第二节 郑玄有功于《三礼》甚大 79
一、郑玄《三礼注》的特色 79
二、郑玄《三礼注》的历史地位 83
第三节 圣人制礼情义兼尽 84
一、礼的内涵及悠远历史 84
二、古礼虽繁琐却不可废 86
三、古礼要与时俱进 90
四、皮锡瑞古礼观的现实意义 92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三礼》的方法 96
一、总论《三礼》的学习方法 96
二、《仪礼》的学习方法 98
三、《礼记》的学习方法 101
第六章 《春秋》的性质和功能 104
第一节 《春秋》有大义有微言 105
第二节 《春秋》有惩戒等功能 108
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109
二、明王道,绌诈力 110
三、《春秋》之法有通行于后世者 112
第七章 郑玄经学的价值 115
第一节 郑玄打破经学家法之界限 117
第二节 欲治汉学,舍郑莫由 120
一、郑玄保留了部分汉代经说 120
二、由郑玄经学可窥西汉经学之家法 121
第八章 经学历史之梳理 123
第一节 经学发展演变史 124
一、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124
二、两汉乃经学的繁盛时代 127
三、魏晋南北朝乃经学的中衰时代 131
四、隋唐乃经学的统一时代 133
五、宋代乃经学的变古时代 135
六、清朝乃经学的复盛时代 139
第二节 经学史分期平议 141
第九章 皮锡瑞对湘学的继承和发展 145
第一节 湘学之精神 146
一、经世致用 146
二、汉宋兼采 149
第二节 皮锡瑞对湘学的继承和发展 151
一、经世之学才是不朽之学 151
二、会通汉宋今古之学 155
附录1 皮锡瑞著述总目 161
附录2 皮锡瑞年谱 166
后记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