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1
序(一) 1
凡例 6
概述 8
黔西县三角乡区域图 12
大事记 12
第一节 位置 23
第二节 建置 23
第一章 建置沿革 23
第一篇 地理 23
第三节 人口 24
第二章 地貌 25
第三章 河流井泉 26
第一节 河流 26
第二节 龙潭水井山塘 27
第四章 气候和自然灾害 28
第一节 气候 28
第二节 自然灾害 29
第一节 面积 30
第五章 土地 30
第二节 类形 31
第六章 物产 32
第一节 农作物 32
第二节 林木、棕竹 33
第三节 药材花卉 33
第四节 畜禽 33
第五节 虫类 34
第六节 水产 35
第一节 解放前的农业 36
第二篇 农业 36
第一章 农业生产 36
第二节 所有制和经营管理的变革 37
第三节 农事安排 39
第四节 农具 40
第五节 农业技术推广 40
第六节 粮种推广 41
第七节 化肥和农药 42
第八节 生产的发展 43
第九节 农村工作的失误 44
第二章 水利电力和农田建设 45
第一节 水利 45
第二节 电力 46
第三节 农田建设 46
第三章 林业 47
第一节 解放前的森林复盖 47
第二节 解放后的林业 47
第一节 解放前的畜牧业 48
第四章 畜、牧、渔业 48
第二节 解放后的畜牧业 49
第三篇 工交、供销、金融 51
第一章 工副业 51
第一节 手工业 51
第二节 大炼钢铁 52
第三节 家庭副业和社队企业 52
第二章 交通 54
第一节 驿道、盐道、公路 54
第三章 邮电 55
第二节 运输工具 55
第四章 商业 56
第一节 解放前的交易活动 56
第二节 供销社 56
第五章 税收 57
第一节 农业税 5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杂税苛捐 58
第六章 金融 59
第一节 信用合作社 59
第二节 货币 60
第四篇 政治 62
第一章 政党 62
第一节 国民党 62
第二节 共产党 62
第二章 青年团 65
第一节 三青团 65
第二节 共青团 66
第三节 儿童团、少先队 66
第一节 选举 67
第三章 政权 67
第二节 设置 68
第四章 社会团体 70
第一节 农民组织 70
第二节 妇女会 70
第三节 哥老会 71
第五章 党政工作 71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71
第二节 社会治安 72
第三节 优抚、安置、救济 73
第四节 指导、扶持和发展生产 74
第五节 计划生育 74
第六节 干群关系 74
第六章 政治运动 75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75
第二节 土地改革 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76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 7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 77
第五篇 军事 79
第一章 建置与驻军 79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 7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80
第二章 兵役制度 80
第一节 民国时期 8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81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82
第三章 历代兵事 8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83
第三节 解放后民兵活动 86
第六篇 文教、卫生 88
第一章 文物古迹 88
第一节 汉墓群 88
第二节 碑记 89
第三节 庙宇 90
第四节 其它 90
第一节 组织和设施 91
第二章 文化 91
第二节 文娱活动 92
第三章 教育 94
第一节 私塾 94
第二节 民众学校 97
第三节 解放后的教育事业 98
第四章 卫生 100
第一节 医疗设施 100
第二节 疾病医治 100
第三节 麻疯病治疗 101
第七篇 社会 102
第一章 各族人民的生活变化 102
第一节 衣著 102
第二节 住房 103
第三节 家俱、陈设 104
第二章 风俗习惯 104
第一节 婚嫁 104
第二节 各兄弟民族的生活和风俗 105
第四节 三朝、满月、百日 106
第三节 迁居、庆寿 106
第六节 新风尚 107
第五节 丧葬 107
第七节 节日 108
第三章 方言 110
第—节 谚语 110
第二节 歇后语 112
第四章 地方掌故 113
赵太公轶事 113
宋四霸王的下场 114
朵泥桥的传说 114
附录 116
(一)农民奋笔修新志 116
(二)生逢其时编写乡志 116
(三)党报记载 119
(四)作家来信 119
(五)鼓励诗歌 120
(六)文献摘录 123
(七)李华明生平简介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