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剂量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州医学院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
  • 页数:180 页
图书介绍:

前言……………………………………………………………人借出第一章 致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1.1.1.弹性散射………………?1.1.2.激发和电离………………?1.1.3.轫致辐 7

目录 7

1.2.2.质量衰减系数μm 8

1.2.3.半价层△? 8

3.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8

1.3.1.光电效应 9

1.3.2.康普顿效应 10

1.3.3.电子对效应 11

1.3.4.总衰减系数μ 12

1.3.5.能量转移系数μtr 13

1.3.6.能量吸收系数μen 14

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5

4.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15

1.描述辐射场的物理量 18

2.1.1.能量注量Ψ 18

第二章 辐射量和单位 18

2.1.2.能量通量密度或能量注量率ψ 19

2.1.3.粒子的注量Ф 19

2.1.4.粒子的通量密度或注量率φ 20

2.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强度及其单位——居里(Ci) 20

2.2.1.一定数量的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强度A 20

2.2.2.放射性强度的单位 20

2.2.4.放射性物质的重量(克)与放射性强度(居里)的关系 21

2.2.3.放射性核素的γ当量单位——克镭当量 21

3.X或γ射线的照射量及单位——伦琴(R) 22

2.3.1.照射量X 22

2.3.2.照射量的单位 22

2.3.3.“伦琴”单位的等值定义 23

2.3.4.照射量X(伦琴)与能量注量Ψ(尔格/厘米2)的关系 24

4.吸收剂量及其单位——拉德(rad) 25

2.4.1.授予能量ε 26

2.4.3.吸收剂量D(拉德)与照射量X(伦琴)的区别 27

2.4.2.吸收剂量D及其单位 27

5.比释动能及其单位——拉德(rad) 28

2.5.1.比释动能K及其单位 28

2.5.2.比释动能K(拉德)与能量注量Ψ(尔格/厘米2)的关系 29

2.5.3.带电粒子平衡 29

2.5.4.比释动能K与吸收剂量D的关系 30

2.5.5.γ射线的吸收剂量 30

6.辐射防护中应用的量及其单位 33

2.6.1.传能线密度L 33

2.6.2.品质因数Q 35

2.6.3.剂量当量H及其单位——雷姆(rem) 36

2.6.4.周围辐射水平的表述方法——吸收剂量指数Di和剂量当量指数Hi 37

第三章 辐射剂量的计算方法 38

1.γ外照射剂量的计算 38

3.1.1.点状源 38

3.1.2.照射量率常数Γ 38

3.1.3.点状γ辐射源的照射量率 39

3.1.4.非点状γ辐射源的照射量率 42

2.皮肤表面β射线吸收剂量的计算 43

3.中子剂量的计算 45

第四章 剂量测量的基本方法 47

一、照射量的标准测量方法 47

1.自由空气电离室 47

4.1.1.自由空气电离室 47

4.1.2.电离室收集的电荷与照射量的关系 49

2.壁式电离室 49

4.2.1.空气壁电离室 49

4.2.2.空气等效壁电离室 50

二、吸收剂量的标准测量方法 51

3.测量吸收剂量的电离方法 51

4.3.1.空腔电离理论 51

4.3.2.空气中吸收剂量D空气与照射量X的关系 52

4.3.3.介质中吸收剂量D介质与照射量X的关系 53

4.测量吸收剂量的化学方法 54

5.测量吸收剂量的量热方法 55

三、剂量测量中的其他方法 56

6.G—M计数管和闪烁计数器在剂量测量中的应用 56

4.6.1.G—M计数管在剂量测量中的应用 56

4.6.2.闪烁计数器在剂量测量中的应用 57

7.胶片、萤光玻璃及热致发光材料在剂量测量中的应用 57

第五章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方法 60

1.基本概念 60

5.1.1.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及其代谢过程 60

5.1.2.标准人 65

5.1.3.有效半衰期 68

5.1.4.滞留分数和排出分数 69

5.1.5.一次核蜕变对器官产生的剂量有效能量 72

5.1.6.放射性核素全身含量q对身体各器官产生的剂量率紧要器官 74

5.1.7.放射性核素对器官产生的总剂量剂量负担照射量 76

5.1.8.体内污染的几种摄入模式 79

一、长期均匀摄入情况下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及其控制标准——最大容许体负荷和最大容许浓度 81

2.长期均匀摄入情况下内照射剂量的估算方法 81

5.2.1.长期均匀摄入放射性核素时器官内的滞留量 81

5.2.2.连续从空气和水中摄入放射性核素时对器官(胃肠道除外)产生的剂量率 82

5.2.3.连续摄入放射性核素时对胃肠道产生的剂量率 87

3.最大容许全身负荷量和最大容许浓度 88

5.3.1.电离辐射剂量限制的基本标准 88

5.3.2.最大容许全身负荷量(qm)和最大容许浓度(MPC) 89

5.3.3.确定最大容许全身负荷量的两个标准 90

5.3.4.最大容许全身负荷量的制定 91

5.3.5.最大容许浓度(MPC)的制定——对于单一放射性核素 92

二、单次摄入情况下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及其控制标准——调查水平和导出调查水平 97

4.单次摄入情况下内照射剂量的估算方法 98

5.4.1.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有效滞留分数估算单次摄入时的内照射剂量 98

5.4.2.单次吸入放射性核素时内照射剂量估算的简便方法 100

5.单次体内污染的控制标准 102

5.5.1.调查水平和导出调查水平 103

5.5.2.调查水平和导出调查水平的计算 104

三、短期内多次摄入情况下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及其控制标准——调查水平和导出调查水平 115

6.短期内多次摄入情况下内照射剂量的估算方法 116

5.6.1.多次摄入时估算体内污染量的基本方程 116

5.6.2.应用均匀吸收模型估算短期内多次吸收时的内照射剂量 117

7.短期内多次吸收情况下体内污染的控制标准 120

5.7.1.“偶而反复摄入”的体内污染的控制标准 121

5.7.2.“经常反复摄入”的体内污染的控制标准 123

8.体内污染的监测 127

5.8.1.监测方法 127

5.8.2.根据尿中排出量估算体内负荷量 130

附录1.生物常数和有关物理常数 140

附录2.关于单个放射性核素的滞留分数方程和排出分数方程 144

附录3.有效能量 152

附录4.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职业性照射计算的最大容许全身负荷量和放射性核素在空气和水中的最大容许浓度(部分摘引) 156

附录5.我国规定的最大容许浓度和限制浓度(部分摘引) 164

附录6.e-x函数表 165

第六章 超临界事故及事故剂量的测量方法 166

1.基本概念 166

6.1.1.原子核裂变 166

6.1.2.链式反应 167

6.1.3.临界 168

2.超临界事故及其特点 169

6.2.1.超临界事故 169

6.2.2.超临界事故的特点 171

3.超临界事故的剂量测量方法 173

6.3.1.测定事故剂量的中子活化原理 173

6.3.2.用激活探测器测定超临界事故辐射场的中子能谱和中子剂量 174

6.3.3.由人体钠的活化测量估算超临界事故的中子剂量 176

6.3.4.利用毛发等物含有的硫估算快中子剂量 179

6.3.5.超临界事故辐射场的γ剂量的测定方法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