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太平天国之始末 1
第一章 太平天国革命之背景 1
一 民族革命之先驱 1
二 社会动乱之原因 28
三 来人、土人之争斗 34
第二章 太平天国之创建 37
四 洪秀全早年事迹 37
五 金田之起义 44
六 太平军之北上 51
七 太平军之东下 70
第三章 太平军与湘军 75
八 太平军之北伐 75
九 太平军之西征 82
十 湘军之缘起 87
十一 湘军之东征 100
第四章 太平天国之由盛转衰 111
十二 湘军之厄运 111
十三 江南、北大营之溃败 117
十四 太平天国之内乱 122
十五 上下游军势之日蹙 127
十六 李秀成、陈玉成之后起 137
十七 曾国藩之复出 142
十八 苏、常之争取 147
十九 湘军克安庆 153
第五章 太平天国之末运 158
二十 东南大局与左宗棠之入浙 158
二十一 常胜军及淮军之成立 165
二十二 皖北渐定与金陵围攻 170
二十三 石达开之独立行动 177
二十四 太平军西北方面势力之消灭 186
第六章 太平天国之灭亡 190
二十五 淮军之图苏 190
二十六 浙江列城之恢复 200
二十七 湘军克金陵 210
二十八 太平天国之馀波 220
第七章 太平天国失败之原因及其影响 231
二十九 洪秀全失败之原因 231
三十 太平天国革命之影响 247
第八章 太平天国典制述略 259
三十一 军政制度 259
三十二 文教制度 272
三十三 经济制度 296
第二篇 咸丰之忧患与同治中兴 313
第九章 咸丰之忧患及两宫垂帘 313
三十四 咸丰帝之初政 313
三十五 咸丰中之宰辅 318
三十六 咸丰间之两大狱 323
三十七 咸丰帝之崩逝 327
三十八 辛酉政变 334
三十九 黄河北徙与大吏伏诛 348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355
四十 战事之起因 355
四十一 战争之开端与广州之沦陷 364
四十二 天津条约之订立 370
四十三 英法联军之入京与议和 382
四十四 英法联军战役之影响 398
四十五 东北疆土之丧失 405
第十一章 捻乱之始末 420
四十六 捻匪及苗练之由来 420
四十七 僧格林沁之剿捻 425
四十八 曾国藩之剿捻 435
四十九 李鸿章之剿捻 444
五十 西捻之平定 457
第十二章 回乱之勘定 464
五十一 云南回教徒之变 464
五十二 附贵州之苗变 481
五十三 陕、甘回教徒之变 484
第十三章 同治中兴时代 502
五十四 中兴之政局 502
五十五 江南减赋与总督被刺 525
五十六 中兴之外交—教案 530
五十七 中兴之外交—订约及入觐 543
五十八 中兴之外交—中日订约与台湾事件 554
第十四章 中兴时代之人物 570
五十九 人才盛衰与学术背景 570
六十 江忠源与罗泽南 587
六十一 胡林翼与骆秉章 592
六十二 曾国藩与曾国荃 596
六十三 左宗棠与郭嵩焘 627
六十四 彭玉麟与李鸿章 638
第十五章 中兴时代之维新事业 645
六十五 同治以前之维新概况 645
六十六 奕之维新事业 653
六十七 曾国藩之维新事业 675
六十八 李鸿章之维新事业 692
第三篇 光绪前期之政治与外交 705
第十六章 光绪初叶之政局 705
六十九 载湉继位与二次垂帘 705
七十 慈安被弑与恭王罢黜 714
七十一 海军之建设与颐和园 723
七十二 光绪前期之宰辅 734
七十三 台湾之改省与建设 739
第十七章 新疆之勘定与建省 753
七十四 新疆回乱之概况 753
七十五 左宗棠平定新疆 758
七十六 中俄伊犁之交涉 771
七十七 新疆之建省 788
第十八章 边省与藩属之问题 793
七十八 帝国主义者与边案 793
七十九 日本并吞琉球 804
八十 中法越南之役 823
第十九章 朝鲜问题之交涉 850
八十一 朝鲜问题之发端 850
八十二 壬午事变 863
八十三 甲申之变 879
八十四 英俄对朝鲜之凯觎 892
八十五 袁世凯与朝鲜 900
第二十章 中日甲午之战(上) 907
八十六 战前之形势 907
八十七 战争之原因 914
八十八 俄英态度与中国舆论 924
八十九 战争之开端 933
九十 两军之主力战 939
第二十一章 中日甲午之战(下) 954
九十一 辽东、山东之战争 954
九十二 战事进行中之清廷 961
九十三 和议之进行与受阻 975
九十四 李鸿章马关议和 979
九十五 台湾之割让 997
第二十二章 瓜分之酝酿 1012
九十六 三国干涉还辽之一幕 1012
九十七 李鸿章出使与中俄密约 1018
九十八 德国租占胶州湾 1034
九十九 俄国占领旅大与日本之势力范围 1039
一百 英法之继起攘夺与中国之门户开放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