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原论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津村秀松著;关中马凌甫译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总论 1

绪言 1

第一章 欲望 2

第一节 欲望之概念 2

第二节 欲望之种类 2

第二章 财 2

第一节 物及物之种类 11

第二节 自由物与经济物 13

第三节 经济物与非经济物 16

第四节 财之意义 17

第五节 财之种类 20

第六节 财之效用及价值 21

第三章 经济行为 23

第一节 经济行为之概念 23

第二节 经济行为之种类 24

第四章 经济 28

第一节 经济之意义 28

第二节 经济之组织 29

第三节 经济之种类 30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 31

第五章 经济之发达 36

第一节 经济发达之史的研究 36

第二节 三时代之比较研究 40

第二编 国民经济发达要件论 47

绪言 47

第六章 天然 49

第一节 天然之意义 49

第二节 天然与国民经济 49

第三节 天然力与人力 55

第七章 人口 59

第一节 概论 59

第二节 人口增减之原因 74

第一款 绪论 74

第二款 出产 76

第三款 死亡 86

第四款 经移住及来住 89

第三节 关于人口问题之学说 97

第一款 马尔萨斯以前之人口论 97

第二款 马尔萨斯之人口论 99

第三款 马尔萨斯人口论之批评 101

第四款 克利之人口论 109

第四节 人口增减之可否 110

第八章 国家 120

第一节 法制与经济 120

第二节 私有财产制度 124

第一款 所有权之概念 124

第二款 所有权之发生 128

第三款 私有财产制度之利害 136

第三节 继承权 140

第四节 自由竞争 143

第一款 自由竞争之概念 143

第二款 自由竞争之利害 147

第三款 自由竞争与独占 152

第三编 生产论 157

绪言 157

第九章 生产 158

第一节 生产之概念 158

第二节 生产与营利 159

第三节 生产与不生产 163

第四节 生产之要素 168

第十章 土地 173

第一 土地之意义 173

第二 土地之性质 174

第三 土地报酬渐减之法则 178

第十一章 劳动 186

第一节 劳动之概念 186

第二节 劳动之种类 187

第三节 劳动之多寡 190

第一款 劳动力之多寡 191

第二款 劳动心之多寡 197

第三款 劳动与生活 203

第十二章 劳动之调和 206

第一节 劳动调和之意义 206

第二节 劳动调和之种类 207

第三节 分业 211

第一款 分业之意义及种类 211

第二款 分业之利害 217

第三款 分业之范围与集业 221

第十三章 资本 225

第一节 资本之意义 225

第二节 资本之种类 234

第三节 资本之构成 240

第一款 资本构成之原因 240

第二款 资本构成之大小 243

第十四章 技术 249

第一节 技术之概念 249

第二节 机械之利害 252

第三节 机械之使用 257

第十五章 企业 261

第一节 企业之概念 261

第二节 企业之种类 265

第一款 大企业与小企业 265

第二款 公企业与私企业 271

第三款 个人企业与共同企业 273

第三节 组合企业 277

第四节 公司企业 291

第五节 结合企业 302

第一款 结合企业之意义 302

第二款 加迭尔之种类 305

第三款 加迭尔之利害 312

第四款 托竦斯之组织 315

第五款 托竦斯之利害 319

第六款 加迭尔及托竦斯之发生与发达 325

第四编 交易论 335

绪言 335

第十六章 交易 336

第一节 交易之意义 336

第二节 交易之起因 336

第三节 交易之障碍 339

第四节 交易之机关 344

第一款 度量衡 344

第二款 交通机关 347

第三款 商业 352

第四款 市场 355

第十七章 价值 369

第一节 价值之起因 369

第二节 价值之意义 372

第三节 限界效用说 375

第四节 限界价值说 378

第五节 价值之种类 382

第一款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382

第二款 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 386

第三款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387

第六节 价值与价格 389

第十八章 价格 393

第一 价格与经济 393

第二 价格之种类 394

第三 价格之决定 396

第一款 经济的原因 396

第二款 非经济的原因 411

第十九章 货币 413

第一节 货币之概念 413

第一款 货币之发生 413

第二款 货币之职务 418

第三款 货币之意义 421

第四款 货币之材料 424

第二节 货币之制度 427

第一款 货币制度之发达 427

第二款 货币之单位 431

第三款 货币之种类 432

第四款 货币之公差 445

第五款 货币之铸造 447

第六款 货币之改铸 450

第三节 古勒襄法 452

第四节 货币之本位制度 456

第一款 复本位制 457

第二款 单本位制 463

第三款 跛行本位制 473

第四款 金汇兑本位制 477

第五款 万国复本位制 483

第六款 结论 485

第五节 货币之价值 491

第一款 货币价值之概念 491

第二款 货币数量说 500

第三款 货币价值之变动 510

第二十章 纸币 513

第一节 纸币之概念 513

第二节 不换纸币 515

第三节 兑换纸币 522

第四节 兑换券之发行 523

第一款 自由发行法与制限发行法 523

第二款 政府发行法与银行发行法 526

第三款 多数银行发行法与单一银行发行法 530

第五节 兑换准备 532

第一款 兑换准备之理由 532

第二款 兑换准备之种类 533

第六节 各国兑换券发行制度 542

第一款 一部储备法 543

第二款 比例准备法 546

第三款 最高发行法 547

第四款 证券存托法 548

第五款 伸缩制限法 555

第七节 日本兑换券发行制度 558

第二十一章 信用 569

第一节 信用之概念 569

第二节 信用之种类 571

第三节 信用机关 574

第一款 银行之业务 575

第二款 银行之准备 583

第三款 银行之种类 590

第四节 信用之利害 603

第五编 分配论 611

绪言 611

第二十二章 所得 612

第一节 所得之意义 612

第二节 所得之种类 615

第三节 所得与分配 621

第四节 分配之公平 624

第二十三章 地代 629

第一节 地代之意义 629

第二节 地代之起因 632

第一款 利加图之地代说 632

第二款 利加图地代说之驳论 638

第三节 地代之利害 639

第二十四章 利息 646

第一节 利息之概念 646

第二节 利息之起因 649

第一款 夺利说 649

第二款 制慾说 650

第三款 劳力说 651

第四款 生产力说 652

第五款 时差说 654

第三节 利息之决定 656

第四节 利息之制限 659

第五节 利息之渐减 665

第二十五章 赁银 669

第一节 赁银之意义 669

第二节 赁银之种类 672

第一款 实物赁银与货币赁银 672

第二款 名义赁银与实质赁银 673

第三款 计时赁银与计数赁银 674

第四款 特殊之赁银制度 677

第三节 赁银之决定 680

第一款 劳力之需要 681

第二款 劳力之供给 686

第三款 劳力之无需给与赁银 693

第四节 赁银问题与劳动问题 694

第五节 最低赁银 700

第六节 赁银与劳动功程 702

第二十六章 利润 709

第一节 利润之概念 709

第二节 利润之大小 710

第三节 利润之正否 712

第四节 利润之平均 714

第二十七章 保险 717

第一节 保险之概念 717

第二节 保险之种类 719

第三节 保险之经营 722

第四节 劳动保险 724

第六编 消费论 729

绪言 729

第二十八章 消费 730

第一节 消费之概念 730

第二节 生产与消费 732

第三节 消费之种类 733

第四节 消费之大小 736

第五节 消费与奢侈 739

第六节 消费与家计 745

第七节 消费之进化 757

第二十九章 恐慌 765

第一节 恐慌之概念 765

第二节 恐慌之种类 767

第三节 恐慌之原因 769

第四节 恐慌之预防与救济 778

第七编 结论 783

绪言 783

第二十章 经济思想之发展 784

第一节 马根第利斯谟 784

第一款 马根第利斯谟之发生 784

第二款 马根第利斯谟之衰减 792

第二节 个人主义 796

第一款 非东克拉塞 796

第二款 斯密学派 801

第三款 个人主义之影响 8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 809

第一款 社会主义之概念 810

第二款 共产主义之论旨 813

第三款 社会主义之论旨 815

第四款 社会主义之批评 820

第四节 社会改良主义 828

第一款 社会改良主义之概念 828

第二款 自由的社会改良主义 831

第三款 保守的社会改良主义 833

第四款 基督教社会改良主义 836

第五节 结论 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