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二、化学发展的概况 2
三、化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4
第一章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气体定律 6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6
1—1分予 6
1—2原子 6
第二节 元素、同位素、核素 7
2—1元素 7
2—2 同位素 7
2—3核素 7
第三节原子和分子的质量 8
3—1原子质量 8
3—2平均原子质量 8
3—3相对原子质量 8
3—4相对分子质量 9
第四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9
4—1摩尔 10
4—2摩尔质量 10
4—3 “物质的量”的计算 11
第五节 理想气体定律 12
5—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2
5—2气体扩散定律 14
5—3混和气体分压定律 14
习题 17
第二章 氢水溶液胶体 19
第一节氢 19
1—1氢的制备 19
1—2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0
1—3氢化物及其分类 20
第二节水 21
2—1水分子的结构 21
2—2水的物理性质 22
2— 3重水 24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和结 24
3—1分散系 24
3—2饱和溶液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25
3—3过饱和溶液 结晶 重结晶 26
第四节 溶液的浓度 27
4—1质量摩尔浓度 物质的量分数 27
4—2溶液浓度的计算 27
第五节 稀溶液的通牲 29
5—1溶液的蒸气压降低 29
5—2沸点升高 30
5—3凝固点下降 30
5—4渗透压 32
第六节 胶体 33
6—1胶体的制备 33
6—2胶体的性质 33
6—3胶体的结构 34
6—4胶体的聚沉和保护 35
习题 36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38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8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40
2—1热力学第一定律 40
2—2等压过程的功 42
2—3等压过程的热焓和焓变 44
2—4等容过程的热和功 44
第三节 热化学 45
3—1热效应、热化学方程式 45
3—2黑斯定律 46
3—3几种热效应 47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51
4—1反应的自发方向 51
4—2熵的初步概念 51
4—3自由焓 52
4—4标准自由焓变(△G?) 54
4—5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55
第五节 本章总结 57
习题 57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60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度 60
1—1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法 60
1—2反应速度与浓度的关系 质量作用定律 62
1—3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活化能 67
1—4碰撞理论 70
1—5催化剂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72
第二节 化学平衡 74
2—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74
2—2化学平衡常数 75
2—3平衡常数与自由焓变的关系 77
2—4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 79
第三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81
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1
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2
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4
3—4催化剂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85
3—5吕·查德理原理 85
第四节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的应用 86
习题 87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和酸碱理论 90
第一节 水的电离与溶液的pH值 90
1—1水的电离平衡和离子积 90
1—2水溶液的pH值 92
1—3 pH值的近似测定和酸碱指示剂 93
第二节 弱酸、弱碱的电离 94
2—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 94
2—2电离常数与电离度的关系——稀释定律 96
2—3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的计算 97
2—4同离子效应 99
2—5多元弱酸的电离 100
第三节缓冲溶液 102
第四节 强电解质的电离 106
第五节 盐类的水解 107
5—1各类盐的水解 107
5-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12
第六节 酸碱理论发展概况 113
5—1酸碱溶剂理论 113
6—2酸碱质子理论 114
6—3酸碱电子理论 118
第七节 沉淀溶解平衡 119
7—1溶度积 119
7—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122
7—3溶度规则的应用 123
7—4离子互换反应方向与程度的判断 127
习题 128
第六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31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 131
1—1阴极射线 电子的发现 131
1—2 α—粒子散射实验带核的原子模型 132
第二节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33
2—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模型 133
2—2波粒二象性 136
第三节 氢原子的结构理论 139
3—1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39
3—2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142
3—3几率和几率的径向分布 144
3—4四个量子数 145
第四节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146
4—1屏蔽效应和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46
4—2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48
4—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51
第五节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53
5—1原子半径 153
5—2电离能 155
5—3电子亲合能 157
5—4电负性 158
习题 159
第七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162
第一节 共价键和分子结构 162
1—1价键理论 163
1—2杂化轨道理论 166
1—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70
1—4分子轨道理论 174
1—5键参数 177
第二节 分子的物理性质 180
2—1分子的极性 180
2—2分子的磁性 182
第三节 晶体结构 182
3—1晶体的特性和基本类型 182
3—2原子晶体 184
3—3离子晶体 184
一、离子键 184
二、离子的特征 186
三、离子晶体的结构类型 187
四、离子晶体的性质 190
五、离子的极化 193
3—4金属晶体 195
一、金属晶格 195
二、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 196
三、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 196
3—5分子晶体 197
一、分子间作用力 197
二、氢键 198
三、分子晶体的结构 199
四、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00
3—6四种类型晶体及其性质小结 202
第四节 化学键和晶体类型的过渡 202
4—1化学键类型的过渡 202
4—2晶体类型的过渡 203
习题 204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206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06
1—1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206
1—2氧化数 207
1—3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08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08
2—1氧化数法 208
2—2离子——电子法 21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 212
3—1原电池 212
3—2电池的电动势和反应的自由焓变的关系 213
第四节 电极电势 214
4—1电极电势的产生 214
4—2标准电极电势 214
4—3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216
第五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220
5—1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220
5—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 222
5—3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222
5—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223
5—5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223
5—6确定金属活动次序 224
5—7 E—pH图及其应用 227
第六节 电解 228
6—1电解过程的特征 228
6—2电解定律 231
第七节金属的腐蚀和防 232
习题 233
第九章 卤素 236
第一节 卤素的通性 236
第二节 卤素的单质 237
2—1物理性质 237
2—2化学性质 239
2—3制备和用途 242
2—4卤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244
第三节 卤化氢、卤化物 246
3—1卤化氢的制备 246
3—2卤化氢的性质 248
3—3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 250
第四节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252
4—1次卤酸及其盐 253
4—2卤酸及其盐 254
4—3高卤酸及其盐 255
4—4卤素含氧酸酸性、热稳定性、氧化性小结 255
第五节 拟卤素 257
5—1拟卤素和卤素性质的相似性 257
5—2氰和氰化物 257
5—3硫氰和硫氰酸盐 258
习题 259
第十章氧族元素 260
第一节 氧族元素的通性 260
第二节 氧和氧化物 261
2—1氧 261
2—2氧化物 264
2—3过氧化氢 265
2—4氧在形成化合物时的价键特征 268
第三节 硫及其化合物 270
3—1硫的单质 270
3—2硫化氢、硫化物、多硫化物 271
3—3硫的含氧化合物 274
一、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 274
二、三氧化硫和硫酸 275
三、硫酸盐 278
四、硫的其它含氧酸及其盐 278
3一4硫的成键类型小结 281
第四节 硒和碲 282
第五节 含氧酸强度与结构的关系 284
习题 285
第十一章 氮族元素 287
第一节通性 287
第二节 氮和它的化合物 289
2—1氮 289
2—2氮的氢化物 290
2—3氮的含氧化合物 293
2—4氮的卤化物 297
2—5氮肥 298
第三节 磷及其化合物 300
3—1单质磷 300
3—2磷的氢化物 301
3—3磷的含氧化合物 302
3—4磷的卤化物 304
3—5磷肥 305
第四节砷、锑、铋 306
4—1单质 306
4—2重要化合物 307
第五节 元素的二次周期性 310
习 题 311
第十二章 碳族元素 313
第一节 通性 313
第二节碳及其化合物 314
2—1碳的同素异性体 314
2—2碳的含氧化合物 316
第三节 硅及在化合物 319
3—1硅的存在、制备、性质和用途 319
3—2硅烷 321
3—3四氟化硅和氟硅酸 322
3—4硅的含氧化合物 323
第四节锗、锡、铅 327
4—1锗、锡、铅的存在、冶炼、性质和用途( 327
4—2锗、锡、铅的化合物 328
4—3铅蓄电池 331
习题 332
第十三章硼族元素 334
第一节 通性 334
第二节 硼及其化合物 335
2—1单质硼 335
2—2硼烷 336
2—3硼的含氧化合物 338
2—4硼的卤化物 339
2—5硼硅的相似性 341
第三节铝 343
3—1铝的存在、性质和用途 343
3—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344
3—3铝的卤化物和硫酸盐 345
3—4金属铝的冶炼原理 346
第三节p区元素小结 347
习题 348
第十四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350
第一节 碱金属 350
1—1通性 350
1—2单质的性质和制备 351
1—3氧化物 354
1—4氢氧化物 357
1—5盐类 358
1—6焰色反应 361
1—7锂的异常行为 362
第二节 碱土金属 362
2—1通性 362
2—2单质的性质和制备 363
2—3重要化合物 365
2—4硬水的软化 368
2—5铍的异常行为 369
第三节s区元素小结 370
习题 371
第十五章配位化合物 373
第一节 配合物的一些基本概念 373
1—1配合物的定义 373
1—2配合物的组成 374
1—3配合物的分类 376
1—4配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和命名 378
第二节 配合平衡 378
2—1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378
2—2影响配合平衡的因素 380
第三节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81
3—1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381
3—2晶体场理论简介 384
第四节 影响配离子在溶液中稳定性的因素 391
4—1中心离子的性质 391
4—2配体的性质 392
4—3其它因素对配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394
第五节 配合物的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94
5—1配合物的形成与难溶盐溶解性的关系 394
5—2配合物的形成与物质酸碱性的关系 395
5—3配合物的形成与金属离子氧化还原性的关系 395
习题 396
第十六章 铜族和锌族元素 398
第一节 铜族元素 398
1—1通性 398
1 —2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399
1—3铜的重要化合物 401
1—4银的重要化合物 404
1—5铜族和碱金属元素的比较 407
第二节 锌族元素 409
2—1通性 409
2—2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411
2—3锌族的重要化合物 412
2—4锌族与碱土金属元素的比较 416
2 —5锌族和铜族元素的比较 418
习题 418
第十七章过渡元素(一) 420
第一节d区元素的概述 420
1—1原子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 420
1—2氧化态 422
1—3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422
1—4物理进质 423
1—5金属单质的反应活性 424
1—6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425
1—7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426
1—8水合离子的颜色 426
1—9形成配合物的倾向 427
第二节钪 428
第三节钛 429
3—1钛的性质和用途 429
3—2钛的冶炼原理 430
3—3钛的重要化合物 431
第四节钒 434
4—1钒的单质 434
4—2五氧化二钒 434
4—3钒酸盐和钒多酸盐 435
第五节铬、钼、钨 436
5—1概述 436
5—2铬的重要化合物 437
5—3铝与钨的化合物 440
5—4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简介 442
第六节锰 442
6—1锰的单质 442
6—2锰的重要化合物 443
第七节 铁系元素 447
7—1概述 447
7—2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449
7—3钢铁的冶炼原理 460
7—4铂系元素简介 463
习题 464
第十八章 过渡元素(二) 467
第一节 镧系元素 467
1—1镧系元素的电子构型( 467
1—2氧化态 467
1—3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467
1—4离子颜色 469
1—5镧系金属的性质 469
1—6 Ln(Ⅱ)化合物 470
1—7 Ln(Ⅳ)和Ln(Ⅱ)化合物 472
1—8镧系元素的配合物 473
1—9稀土元素的应用 473
第二节 锕系元素 474
2—1价电子层结构 474
2—2氧化态 475
2—3离子半径 475
2—4离子颜色 475
2—5锕系金属的性质 475
2—6钍和铀 475
第三节 放射性现象与核反应 477
3—1天然放射性 477
3—2核反应 478
3—3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480
3—4半衰期 481
习题 482
第十九章 希有气体 483
第一节 希有气体发现简史 483
第二节 希有气体的存在、性质和用途 484
2—1希有气体的存在 484
2—2希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84
第三节 希有气体的化合物 486
3—1希有气体包合物 486
3—2希有气体化合物 486
习题 490
第二十章 化学元素周期性及周期系的新发展 491
第一节 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491
1—1元素存在形式和单质熔沸点的周期性 491
1—2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493
1—3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 495
1—4生成配合物的倾向 505
第二节 元素周期系理论的重要意义与元素周期系的新发展 506
2—1化学元素周期系理论的重要意义 506
2—2元素周期系的发展远景 507
附录 509
附录一 国际单位制(SI)单位 509
附录二 重要的物理常数 512
附录三 在不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的压力 512
附录四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513
附录五 某些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常数 516
附录六 某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517
附录七 标准电极电势 518
附录八 一些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