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至秦 9
唐尧以实践取贤 9
目录 9
(一)总论篇 9
孔子曰“政在选臣” 12
孔子曰“赦小过举贤才” 13
孔子之门考以四科 13
秦孝公下招贤令 14
孔子曰不能以言以貌取人 14
李斯上书谏秦始皇除逐客令 15
汉高祖招贤令 19
前后汉 19
汉高祖论相 20
汉文帝诏令举贤良方正 21
汉惠帝诏令举民孝弟力田者 21
晁错对汉文帝诏策 23
张释之劝汉文帝勿以口辩拜官 29
贾山对汉文帝以《至言》 30
邹阳狱中上书 33
汉武帝诏令举孝廉 39
汉武帝诏令四科取士 39
司马迁再论不能以貌取人 40
汉武帝诏令举秀才 40
王吉谏汉宣帝谨选左右之吏 41
汉元帝诏令京房作考功课吏法 43
京房谏汉元帝勿用巧佞 44
谷永谏汉成帝尊贤考功 45
李寻谏汉哀帝博聚英俊 46
王嘉谏汉哀帝爱贤材 50
汉光武帝广设科目招众贤 53
朱浮谏太学宜广博士之选 54
郭伋谏汉光武帝不宜专用南阳人 55
汉章帝诏令乡举里选 56
韦彪谏汉章帝选举务得其人 58
汉和帝诏令选举良才 61
樊准谏邓太后宠进儒雅 62
王符著《实贡篇》 65
丁鸿上言以人口比例举孝廉 65
黄琼谏汉顺帝以四科察举人才 67
吕强谏汉灵帝信忠良远佞邪 68
曹操唯才是举 71
魏晋南北朝 71
陈群建议制九品官人法 73
曹操论将 73
杜恕上疏论考课之制 74
魏明帝诏令课试 74
杜恕谏魏明帝用人必尽其力 77
刘劭受诏作《都官考课》 80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 81
杨阜谏魏明帝致治在于任贤 83
陆凯谏孙皓取士以贤 84
贺卲谏孙皓旌贤表善 86
杜预受诏为黜陟之课 90
荀勖论进善去恶 91
刘毅痛陈九品中正制之弊害 93
卫瓘上疏除九品中正之制 97
山简谏晋怀帝选举官吏 99
丁潭谏晋元帝恃人须才 100
王彪之谏晋简文帝澄朝风 101
魏文成帝诏令明黜陟 102
魏孝文帝定考课明黜陟 105
韩显宗谏魏孝文帝进贤求才 109
魏宣武帝诏令通考官吏 110
崔鸿谏魏宣武帝对官吏问贤愚 114
萧宝夤论考官 115
周朗论用贤 118
谢庄谏宋孝武帝广用人材 121
齐武帝诏令随才授职 124
薛琡谏魏孝明帝铨衡人才 125
周文帝修六官之废典 126
乐逊谏周明帝明选举 129
隋文帝炀帝创设科举之制 130
隋唐五代 130
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 134
何妥论举贤任能 139
房彦谦以书谕张衡 141
唐代的教人取士之制 145
唐代的择人之法 148
唐代首设童子科 149
唐太宗任官必以才 150
唐代居官必四考 150
唐太宗赏功不私亲 151
陈子昂论知贤用贤 152
卢怀慎论吏治改革 154
张九龄论治理之本在于择吏 158
魏玄同论得人之术 161
韦嗣立论用人须审择 166
魏元忠论命将用兵之工拙 167
薛登上疏论举士 169
萧至忠论求治首在用贤 174
杨绾条奏贡举之弊 175
贾至再论贡举之弊 178
赵憬献《审官六议》 181
沈既济极言唐末铨法之敝 183
陆贽论长官荐士 185
五代审官取士之方 188
张昭向唐明宗陈八审之说 192
窦贞固论为国之要进贤是先 193
史在德建言官吏应黜陟 193
张允谏停废明经童子科 194
周世宗为鸿业取英才 195
宋太祖制定宋之科目 199
宋辽夏金元 199
宋代的童子科 202
王禹偁上疏言五事 204
盛度请建四科取士 204
苏绅上书陈便宜八事 208
尹洙上书陈三事 210
乐黄目论选官 212
范仲淹论吏治改革 213
司马光奏设十科以举士 215
苏洵著《远虑》 216
苏轼非议兴学校变贡举法 219
刘挚论人才 219
苏辙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 221
吕大临论选举 222
马默上疏陈十事 223
胡安国谏言不以人划线 224
李纲论公选人材 226
邹浩论恤公议 226
刘清之言用人四事 228
耶律常哥作文以述时政 229
金世宗论举荐 230
金太宗开贡举取士 230
萧贡上书论擢真才 231
金章宗论选举十事 232
刘炳上书条便宜十事 235
陈规上书言为政八事 237
元代的选举之制 241
元代的童子举 247
刘秉忠上书建言元世祖 248
许衡论为君之道 250
许衡论用人与立法 255
程巨夫谏元世祖通南北之选 259
元仁宗所宝唯贤 259
元成宗定令太史司天官不致仕 263
揭傒斯论修史用人 263
明太祖谕致治之要在进贤退不肖 264
明清 264
刘基与明太祖议任丞相 265
明代的选举之法 266
明代巡抚之职 271
解缙谏明太祖进人问贤否 272
刘球上言论择臣用臣察臣 273
孔友谅上言六事 274
范济上言官不在众在乎得人 276
刘定之论为君应察臣 277
罗伦论人君聚贤治天下 279
邹智论进君子退小人 280
周洪谟论人君保国之道 284
万镗应诏陈治天下之道 285
张元祯谏明宪宗广用贤 285
顾锡畴论用人 286
魏时亮请慎选知府督学 287
程绍谏明熹宗“唯贤是宝” 288
黄道周上疏明思宗 289
詹尔选上言郡守贤县令无不贤 291
萨哈璘论图治在人 292
清太祖选拔英豪以辅大业 292
范文程议举贤才 293
吴达论用人取材 294
任弘嘉上十渐疏 295
陈瑸论清官 295
孙嘉淦论进贤退不肖 296
王安国疏陈科试之弊 299
曹一士论慎择督抚 300
蒋攸铦论用人之道 302
倭仁谈君子小人之辨 303
李宗羲论“以求将才为要” 304
清德宗诏令废科举 306
清季的新选举制 307
吴王拜孙武为将 317
孔子赞颂老子为龙 317
(二)爱贤篇 317
远古至秦 317
齐威王与梁惠王论国宝 319
郑安平救范睢于危难之时 320
秦昭王顺适范睢之意 321
苏秦激张仪之大志 323
秦始皇封甘罗为上卿 325
春申君上客皆蹑珠履 325
秦始皇拜李斯为客卿 327
汉高祖宽仁爱人 329
前后汉 329
汉高祖论萧何之功 335
漂母进食韩信 338
萧何追韩信 339
朱家进言赦季布 342
袁盎唯明绛侯无罪 343
袁盎请徙张释之为谒者 344
公孙昆邪泣告汉景帝 345
汉宣帝图画股肱之像于麒麟阁 346
田延年奇尹翁归之才 347
赵贡甚悦薛宣之能 348
汉元帝数为召信臣增秩赐金 349
朱勃上书评说马援功罪 350
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 355
汉明帝奇班固之才而释其罪 357
王龚好才爱士 359
段恭上书为庞参鸣冤 360
郡督邮谏太守勿逐陈球 361
李固以书劝勉黄琼出仕 362
王成执义匿李燮 363
吴祐有知人之明 365
王焕送仇览上太学 366
汉桓帝敬异刘淑 367
应奉上疏为李膺理冤 368
郭林宗好奖训士类 370
许劭好究人伦 374
桥玄先觉时雄 375
刘备不责刘巴 376
魏晋南北朝 376
孙权论周瑜鲁肃吕蒙 378
蒋钦每称徐盛之善 379
杨俊明鉴行义 380
吕岱贵徐原忠壮直言 380
曹芳追思清节之士 381
王基谏司马师亲用忠良 382
许子章为王育偿羊 383
乐广叹潘京之才 384
张华爱陈寿之才 384
纪瞻爱郗鉴将相之材 385
贺循拔杨方于卑陋 386
陆机识戴若思于盗之中 388
袁宏著《三国名臣颂》 389
魏太武帝对伊馛赏赐优厚 396
高允作《征士颂》 398
魏孝文帝爱崔光高才大量 404
元勰爱宋世景之才学 405
陆睿与李彪修师友之礼 406
宋游道上书为李奖申屈 407
宋文帝旌贤弘化 409
刘义庆喜接纳文学之士 412
谢灵运爱何长瑜之才 413
萧长懋引接朝士 414
萧纪不忘江革匡正之恩 415
谢朓手割半毡与江革充卧具 415
萧伟趋贤重士 417
周荟请养猛奴为己子 418
周文帝奇申徽之才 418
隋文帝钦张羡德望 419
隋唐五代 419
隋文帝爱赵绰诚直之心 420
窦建德爱清吏 421
唐太宗结纳豪杰 422
唐太宗赞虞世南为人伦准的 423
唐太宗赞誉魏徵至诚奉国 424
唐太宗赞李绩贤于长城 426
唐太宗遣使召马周 427
唐太宗喜得薛仁贵 428
唐太宗奇蒋俨之才 428
唐太宗图功臣像于凌烟阁 429
魏徵赞张玄素论事有回天之力 431
唐高宗赞叹唐临执法明 433
孔璋愿为李邕死 434
阎立本“观过知仁” 436
武则天悦姚崇之正直 437
宋之问喜录韦述 438
刘晏任其才而得其人 439
萧颖士乐闻人善 441
唐宪宗所宝唯贤 442
张镒与陆贽结忘年之契 442
韦处厚为裴度仗义执言 443
唐宣宗续图凌烟阁 445
梁太祖从笺刺发现敬翔之才 451
梁太祖对赵珝深加慰荐 452
梁太祖喜得李珽 453
张文蔚殚力解救裴枢 454
刘隐复好贤士 455
王建以礼恩待士 455
唐庄宗尊宠张廷蕴 456
唐庄宗曰“一州易得,裴约难得” 457
宋太祖爱曹彬之仁恕清慎 458
宋太祖常劝赵普读书 458
宋辽夏金元 458
赵昌言喜推奖后进 460
吕蒙正令富弼与诸子同学 460
宋太宗据实辨谗 461
宋太宗誉寇准为“魏徵” 462
李谦溥舍死保刘进 463
吴育一言保二臣 463
毕士安识王禹偁为非常童 464
薛奎在蜀喜得范镇 465
韩琦爱才以德 466
石介作《庆历圣德诗》 467
曾巩留陈师道受业 470
范纯仁释嫌保苏辙 471
苏轼解衣助李廌 472
苏轼兄弟深知张耒 473
许景衡为宗泽辨诬 474
宗泽授岳飞以阵图 475
赵士?以百口保岳飞 481
宋高宗择立孝宗 482
辽太宗手诏褒美高模翰 484
金太宗喜得韩企先 486
马唐俊与王鼎定交 486
王庭筠世以知人许之 487
高智耀屡谏释放为奴之儒士 488
月合乃免儒丁举贤士 489
巙巙雅爱儒士甚于饥渴 490
耶律楚材汴梁护材 491
姚枢驰马积尸周号赵复 492
宋子贞拔名儒于羁旅 494
元仁宗宠爱察罕博学 495
董士选举酒嘱元明善 496
明太祖称誉吴良为“今之吴起” 497
明清 497
明太祖爱战俘中之贤才 499
马皇后救宋濂于死罪 500
明仁宗恐杨士奇受中伤 501
杨继宗喜得王华李旻 502
明宣宗任范济为儒学训导 503
明孝宗钟爱戴珊 504
兴安力护于谦 504
段坚亲教王鸿儒使成大器 505
明世宗器重张邦奇 506
陆光祖益务汲引人才 508
顾璘解犀带赠张居正 508
刘宗周赞誉东林学者 510
清太祖厚遇额亦都 511
清太祖喜爱壮士 511
李光地扶植善类 513
清圣祖爱护汤斌 514
清圣祖保全清官张伯行 517
清圣祖保全廉吏 520
清高宗爱张鹏翀之文才 521
来保遣子驰追使者 521
阮元观壁诗发现人才 522
清高宗喜“八旬外复得一人” 522
清仁宗的“特达之知” 523
章攀桂助贫成才 523
程恩泽所得多知名士 524
王鼎尸谏 524
齐宣王扩置稷下学宫 537
子游为武城宰起弦歌之声 537
(三)育贤篇 537
远古至秦 537
兴教 537
孔子弟子三千 539
执教 539
商瞿传授《易》经 546
子夏居西河教授 546
荀卿教授韩非李斯 547
鬼谷教授苏秦张仪 547
周公戒子慎无以国骄人 549
家教 549
周公戒成王勿淫佚 550
百里傒蹇叔戒其子慎于崤阨 551
周成王命召公辅佐康王 551
孟僖子诫子拜孔子为师 553
触龙说赵太后 554
赵括母不护子之短 555
项梁重视其侄之大志 556
孔子尊众贤为师 558
勤学 558
颜回好学 559
文翁立学校育人才 560
兴教 560
前后汉 560
汉武帝设博士立太学 561
公孙弘上疏请兴学 563
韩延寿修治学官 565
汉昭帝宣帝成帝平帝重教育 567
任延在武威造立校官 568
寇恂修乡校教生徒 568
卫飒修庠序之教 569
李忠丹阳起学校 569
伏恭敦修学校 570
杨仁为令义学大兴 571
汉明帝正坐自讲 572
汉章帝博存众家 576
邓太后亲为皇家子弟教学经书 580
汉顺帝更修黉宇 581
梁太后诏令官员遣子就学 582
翟酺谏汉顺帝兴办学校 583
仇览令子弟就黉学 584
鲍德兴立郡学 584
刘梁为长身执卷 585
应奉在武陵兴学校 585
申公卒以《诗》《春秋》教授 586
执教 586
汉灵帝置鸿都门学 586
伏生教授于齐鲁之间 588
梁丘贺以《易》教授 589
胡母生归教于齐 589
林尊徒众尤盛 590
严彭祖以《公羊春秋》教授 591
后苍以《诗》《礼》教授 591
桓荣父子兄弟代作帝师 592
丁鸿讲论远方至者数千人 596
承宫为诸生拾薪以就读 597
张兴复归聚徒 598
丁恭学义精明 599
魏应教授山泽中 599
楼望教授不倦 600
甄承三世传业 600
马融教养诸生常千数 601
程曾还家讲授 601
刘淑立精舍讲授 602
蔡玄门徒常千人 602
萧何望子师其俭 603
王陵母以死励子 603
家教 603
石奋严律子孙 604
汉文帝令舅诫其弟 606
贾谊谏汉文帝慎为太子选左右 610
晁错谏汉文帝重太子学术数 614
汉武帝谆谆教子 615
司马谈嘱子撰《史记》 617
金日磾母教子有法度 620
疏广不欲其子怠堕 621
隽母督儿平反冤狱 622
严母责子 623
韦贤遗诸子以经 624
韦玄成作诗戒子孙 625
班彪谏汉光武帝为太子博选太傅 627
欧阳地余戒子持廉洁 627
马援戒兄诸子勿议人长短 629
邓禹使其子各守一艺 630
樊宏戒子廉让处世 631
杨终以书戒马廖严教子 632
窦武求退兄子之官位 633
范迁以廉示后世子孙 633
郑玄以书戒子勤力务时 634
张良拜师 636
勤学 636
朱买臣担薪诵书 637
于定国迎师学《春秋》 638
夏侯胜所问非一师 639
萧望之好学为儒宗 640
王尊窃学史书 640
翟方进至京师受经 641
匡衡庸作以供资用 641
桓荣精力不倦 642
邓太后昼省王政暮诵经典 643
任延学中号为“任圣童” 643
梁皇后治《韩诗》 644
李固步行千里寻师 644
郑玄求学 645
高凤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646
刘表在荆州起立学校 647
兴教 647
吕荣数劝其夫修学 647
魏晋南北朝 647
曹操令郡国各修文学 648
杜畿亲执经教授 649
孙瑜立学讲肄 650
吕蒙为死难将士子弟择师 650
刘馥谏高选博士掌教国子 651
郑袤兴立庠序 652
王导谏晋元帝建明学业 653
戴邈谏晋元帝修建学校 655
石勒在军旅之中兴立学校 658
范宁崇学敦教 659
虞溥广开学业 660
袁瑰谏晋成帝兴立国学 662
庾亮为学官制定条制 664
谢石建议兴复国学普修乡校 665
殷茂建议清官子侄普应入学 666
李辽谏晋孝武帝修建讲学 668
李欣上疏求立学校 669
冯太后诏令高允郡国立学 671
冯太后为教子孙而置学馆 672
魏孝文帝坐舆据鞍不忘讲道 673
刘芳论学校为先 676
郑道昭频请学令 678
魏宣武帝复诏营国学 682
寇俊令郡县立庠序 684
郦道元崇劝学教 684
羊深上疏崇礼建学 685
贾俊表置学官 685
元子孝置学馆于私第 688
范泰上《请建国学表》 689
宋文帝大启庠序 690
齐武帝高选学官 693
何尚之立南学 693
萧长懋亲临国学策试诸生 696
萧嶷开馆立学 696
梁武帝修饰国学 697
齐文宣帝诏令郡国修立黉序 701
杨愔魏收邢卲请置学 702
周明帝立麟趾学 704
周武帝锐情教习 705
沈不害谏陈文帝兴复国学 709
虞翻处罪放讲学不倦 712
唐固讲授常数十人 712
执教 712
范宣常以讲诵为业 713
李充著《学箴》 714
常爽讲肄经典二十余年 716
张伟告喻殷勤 716
刘兰讲书生徒甚盛 717
严植之每登讲五馆生毕至 718
贺玚馆中生徒常数百 718
贺琛郊郭筑室聚徒教授 719
马敬德生徒随之者甚众 720
乐逊甚有训导之方 721
熊安生专以《三礼》教授 721
房晖远恒以教授为务 723
曹操戒子以王法从事 724
家教 724
刘备托孤 725
曹衮戒子慎修其身 726
孙权为子选置师傅 726
王昶戒子依谦实处世 727
王祥著遗令训子孙 732
司马懿戒子弟务谦恭 732
婶母启迪皇甫谧 734
陶母戒子为官清廉 736
刘母戒其子谦让 736
虞母训其子以忠义 737
王湛相机教侄 738
李玄盛谆谆教诸子 740
慕容廆《家令》 740
姚苌临终以四字戒其子 743
魏教文帝谆谆诫其弟 744
魏教文帝为国废太子 749
杨椿戒子孙知恭俭存礼节 752
源贺戒子遏恶扬善 752
崔光韶戒子孙和睦友爱 755
宋文帝以十事诫其弟 756
房母教子化民 756
陶渊明作《命子诗》 759
宋文帝诫诸子知以节俭期物 759
王睦送子伏法 763
王敬弘教子 764
顾觊之烧子券书 764
萧嶷常戒诸子勿娇奢 765
萧嶷戒子勤学行 765
王僧虔戒子各自努力 766
梁武帝激子树大志 768
梁武帝修改诏书以戒子 769
徐勉遗子孙以清白 770
周颙戒子持之以道德 770
王褒著《幼训》以戒诸子 775
魏收为戒子侄而著《枕中篇》 776
颜之推撰《家训》 779
周文帝奇子之志 780
樊母启迪其子树大志 780
向朗好学不倦 782
勤学 782
步骘昼勤四体夜诵经传 783
阚泽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 784
杜预自称“《左传》癖” 785
刘实自少及老笃学不倦 787
周处励志好学 788
车胤练囊盛萤以照书 789
董景道千里追师 790
刘渊文武双全 791
王欢常丐食诵《诗》 791
刘娥昼营女工夜诵书籍 792
房景先昼则樵苏夜诵经史 793
宋繇追师就学 794
刘芳终夕不寝 795
程骏昼夜无倦 797
沈麟士居贫织帘诵书 799
祖莹燃火读书 799
江泌映月读书 801
顾欢于学舍壁后倚听 801
梁武帝燃烛侧光常至戊夜 802
沈峻辄以杖自击 803
孔子袪耕耘樵采常怀书 804
王韶之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 805
袁峻自课纸数不登不休息 805
袁宪举高第 806
贺革不尽其义不肯食 807
李铉三秋冬不畜枕 808
隋文帝尊崇儒训 809
兴教 809
隋唐五代 809
柳昂谏隋文帝劝学行礼 811
梁颜光以德化人 813
令狐熙在桂州开设学校 815
柳旦在龙川开设学校 815
隋炀帝的建国教学为先诏 816
唐高祖弘风阐教 817
唐太宗广兴学校 819
韦机敦劝生徒 820
高智周每行部必先召学官 820
韦景峻除淫祀兴教育 821
陈子昂上言劝兴太学 821
韦嗣立上疏谏兴学 822
唐玄宗广置馆增生徒 823
倪若水劝励生徒 824
冯伉著《谕蒙》 825
杨玚生徒为其立颂 825
张镒在濠州讲训生徒 826
曹华立学讲经 827
刘禹锡上书请增学校 827
郑馀庆创立儒宫 828
罗绍威开学馆招延文士 829
王审知在闽建学四门 830
元善教授听者忘倦 831
执教 831
马光教授瀛博门徒千数 832
包恺聚徒教授 832
杨汪每听政之暇延生徒讲授 832
刘焯教授著述孜孜不倦 833
张文诩教授辨说无穷 835
曹宪教授《文选》于江淮 836
刘轨思成就张士衡 837
李善以教授为业 837
张后胤为唐太宗师 838
王义方集生徒亲为讲经 839
尹知章昼居吏职夜归家讲授 840
刘宪向唐玄宗劝学 841
柳宗元传授者必为名士 842
隋文帝诫子勿奢侈 843
家教 843
戚同文生徒登第者五六十 843
谯国夫人率子孙赤心向国 844
赵轨诫其诸子清慎 847
房彦谦遗子孙以清白 847
郑母教子做清吏 848
陆母朝堂数子之罪 850
唐太宗拜众贤教太子 851
元母对其子勖以义方 851
唐太宗书诫吴王恪 860
李袭誉诫子孙勤三事 861
长孙皇后患太子德不立 861
房玄龄诫诸子注重忠节 862
刘洎论太子宜尊贤重道 863
李元名常诫诸子勉行善事 865
崔母教诫其子修身洁己 866
李母敕子归余米 867
赵母激子读书 867
姚崇令诸子侄各守其分 868
唐代宗劝女为众率先 871
源乾曜出子为外官 871
郑夫人为元稹自授书 872
元稹向唐献宗献言 873
柳玭为诫子弟而著书 875
李母身训勤诸子 875
葛从周教授谢彦章兵法 877
刘玭教子勤学问 878
桑维翰拒其子为郎 879
符存审教诸子以奢侈为戒 879
周行逢戒其婿垦田以自活 880
王母严以教子 880
牛弘笃志于学 881
皇甫绩精心好学 881
勤学 881
杨汪折节勤学 882
卢思道才学兼著 883
王頍被当代称为博物 884
王劭志学专固 884
崔儦博览群言 885
徐文远日阅书于肆 886
颜师古精故训学 887
欧阳询父子俱苦学书 888
长孙皇后少好读书 889
萧德言笃志于学 890
王元感虽老而弥笃 892
张知謇兄弟励志读书 893
王绍宗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 893
马怀素昼采薪苏夜燃读书 894
杨绾好学不倦 895
杜佑位极将相手不释卷 897
权德舆无寸景暂倦 898
于休烈笃好坟典手不释卷 900
蒋义虽甚寒暑手不释卷 901
李维在歙州岁时行乡射之礼 903
兴教 903
韩建处乱世勤求学 903
宋辽夏金元 903
田锡表请以经籍给诸生 904
彭乘兴学教育普州子弟 905
谢绛所至大兴学舍 905
郎简在藤州兴学养士 906
蒋堂在益州选属官以教诸生 906
滕宗谅所莅州喜建学 907
范仲淹在苏州首建郡学 908
晏殊在任兴学校 908
蔡襄在福州延名士教诸生 909
胡宿在湖州继前任兴学校 909
陈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 910
宋神宗治国重教育 911
王猎择秀民而诲之 911
宋神宗颁《学令》 916
祖无择治郡兴弦诵之风 918
张璪判国子监学官盛兴 918
龚鼎臣在渠州建庙学 919
宋徽宗为学校著令 920
宗泽在龙游建庠序设师儒 924
宋代的算学书学画学医学 925
刘爚为官大修学校 926
李舜臣为县令间诣学讲说 928
杨简在富阳乐平兴学养士 929
朱貔孙在袁州兴学劝士 930
江万里为官创两书院 931
辽道宗设学养士 932
徐天麟所至兴学明教 932
耶律孟简修学校招生徒 935
夏崇宗仁宗兴立学校 936
完颜希尹制文字兴学校 937
赤盏晖在宋州劝督生徒 938
金世宗命建女直大学 939
胡砺督教不倦 939
金世宗置太学 940
邓俨建议每州设学 942
丁暐仁在西京首兴学校 942
金章宗复兴经童之制 944
元世祖礼儒士兴教育 946
徒单镒奏请设国子学府学 946
赡思丁父子在云南大兴文风 953
不忽木上疏建言兴学育才 954
彻里止卖学田 954
只必出家书置庙学 956
段直在泽州招延四方来学者 957
千奴延名师教乡里子弟 957
杨景行在会昌创学舍礼师儒 958
哈剌哈孙奏建庙学 959
白景亮为政衢州儒风大振 959
宋子贞为提学齐鲁儒风大变 960
张立道劝士人子弟以学 961
乌古孙泽在福建兴学校 961
崔或上疏勉励少学 962
张炤赠书资教 962
张孔孙在大名府大兴学校 963
王都中大治学舍 964
王昭素常聚徒教授 965
执教 965
韩镛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师生 965
冯元执经劝讲 966
田诰聚学徒数百人 966
种放以讲习为业 967
赵师民专以讲经为事 968
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 970
朱熹恢复白鹿洞书院 971
陆九渊在象山结茅讲学 975
刘清之在衡州为官教诸生 977
林光朝执教育人 977
黄干在汉阳重庠序先教养 979
罗点入讲至晡时不辍 979
李燔讲学学者云集 980
王柏被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 981
钱时主讲象山书院 982
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山长 983
张洽为白鹿书院长 983
刘愚讲论不倦 984
巙巙劝元顺帝务学 985
杜时升以伊洛之学教人 985
许衡善教 986
吴澄教法四条 988
张?讲说特精详 989
许谦“己有知使人亦知之” 990
齐履谦教养有法 991
耶律有尚执教勤谨 992
张翥勤于诱掖后进 993
贾玭夫妇善教子 994
家教 994
刘福不为诸子起大第 996
马仁瑀不以私亲而乱国法 996
宋珰唯聚书以贻子孙 997
李沆不为子孙治第 998
呼延赞诫诸子忘家为国 998
玉旦戒子弟当务俭素 999
宋祁以《治戒》授其子 1000
吕公著知子贤而不荐 1001
包拯立家规 1001
范纯仁戒子弟亲族 1002
刘居正对子严教不纵 1004
张氏戒子为谏官无愧公论 1006
刘母戒子当捐身以报国恩 1007
朱松嘱子广求师 1009
岳飞屡辞其子因功受赏 1009
李显忠父子破家徇国 1010
胡松年不欲其子损志 1013
辽太祖以采薪试诸子 1014
刘母勉子赴国难 1014
萧太后诫辽圣宗不可纵欲 1015
夏太宗戒子同宋保持友好 1016
邢母亲教诸子以经 1016
金世宗戒子孙无忘祖宗纯厚之风 1017
金显宗择用淳谨者典教幼子 1022
金世宗面谕英王 1022
周昂教其甥写文章 1024
金宣宗屡戒诸子俭约理政 1024
两太后勉谕金哀宗 1026
完颜素兰谏金宣宗慎为太子选师保 1027
张氏训子三诫 1028
刘斌临终教子为官廉洁 1028
昭睿顺圣皇后忧子孙亡国 1029
元世祖以遗物戒子孙俭朴 1029
怯烈氏严教出贤官 1030
张雄飞为执政不官其子 1031
姚母戒子公尔忘私 1032
脱脱母戒诸子勿中伤好人 1033
叶李戒其子清慎自持 1033
杨氏干戈之中口授教诸子 1035
秦妈妈凛然大义 1036
张昭书无不览 1037
勤学 1037
毕士安年耆目眊读书不辍 1039
陈彭年篝灯密室 1040
范仲淹昼夜不息 1041
李行简聚木叶学书 1041
周尧卿以通为期 1042
欧阳修苦志探赜 1043
司马光至不知饥渴寒暑 1044
何涉昼夜刻苦 1045
邵雍寒不炉暑不扇 1046
刘恕求书不远数百里 1047
宋英宗谦恭好学 1048
陆佃映月光读书 1049
朱熹研穷圣贤之经训 1050
蔡元定忍饥啖荠读书 1051
彭龟年读书至忘寝食 1053
谢深甫刻志为学 1053
何基确守师训 1054
黄干志坚思苦 1054
耶律义宗聪敏好学 1055
萧韩家奴博览经史 1056
徒单镒学问该贯 1057
刘焕天寒拥粪火读书 1057
麻九畴弱冠入太学 1058
朵尔直班为国治学 1059
许衡夜思昼诵 1060
史天泽年四十折节读书 1060
徐世隆受父戒辞官读书 1061
陈栎发愤致力于圣人之学 1062
吴澄少勤学老有成 1063
曹元用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 1064
姚燧穷理致知 1065
许谦穷探圣微 1066
张翥翻然改过 1068
明太祖征战之中兴教育 1069
兴教 1069
明清 1069
明太祖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1071
陈灌选俊秀子弟受业 1076
王宗显开办郡学 1077
魏观在苏州以明教化为治 1077
朱椿四世在蜀兴礼教 1078
朱诚泳在长安建正学书院 1078
王源在潮州建亭讲肄 1079
史昭请设学校于西宁 1079
翟溥福配享白鹿书院 1080
杨瓒开学校附学生先河 1081
徐琦奏请卫所皆立学 1081
杨继宗在嘉兴大兴社学 1082
段坚为政村落皆有弦诵声 1082
邵宝修白鹿书院 1083
林锦在灵山禁淫祠修学校 1083
丁积为政以风化为本 1085
陈钢请王故殿材修岳麓书院 1085
陆震在泰和增筑学舍居诸生 1086
张士隆在河东建正学书院 1086
汤绍恩在绍兴广设社学 1086
王科在蓝田毁淫祠葺学宫 1087
林俊在云南毁淫祠修学宫 1087
吕维祺立芝泉讲会 1088
蒋信在贵州建书院廪群髦士 1088
清世祖兴文教崇儒术 1089
熊赐履建言讲明正学 1091
骆钟麟为政先教化 1091
陆在新在庐陵设四门义学 1092
张埙大修学宫 1093
陈瑸在台湾兴学广教 1094
陈汝咸在漳浦设义学 1094
黄世发在肃宁建社学 1095
陈德荣在贵州苗疆大设义学 1096
陆师在新安集诸生治经 1096
陈庆门在达州建宣汉书院 1097
周克开以私钱兴书院 1098
邵大业所至以劝学为务 1098
伊秉绶在惠州建丰湖书院 1099
邵希曾朔望莅学 1099
刘体重创建河朔书院 1100
周际华毁淫祠建义学 1101
阮元历官所至振兴文教 1101
张之洞武备文事并举 1102
贺长龄治黔皆建书院义学 1102
崧蕃在陕甘建立大学堂 1103
恒龄筹金办学 1104
李端棻疏请立京师大学 1104
王先谦办书院成就人材 1105
吴汝伦锐意兴学 1106
童兆蓉在榆林购书劝课 1107
林启在杭州以兴学为急务 1108
奎荣捐俸献宅办教育 1108
涂官俊日与诸生讲习 1109
李素在商州弦诵闻于比户 1110
陈文黻为政以教化为先 1110
中西学结合的学堂之创设 1111
清德宗兴办现代教育 1116
叶成忠出资建澄忠学堂 1123
杨斯盛在上海出巨资建学校 1124
叶仪在金华授徒讲学 1125
谢应芳教诸生先质后文 1125
执教 1125
宋讷为明太祖制词褒美 1126
梁寅被四方士称为梁五经 1126
王琎间诣学课诸生 1127
李叔正督课无倦色 1127
胡俨居国学以身率教 1128
魏骥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 1129
李时勉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 1130
谢铎严课程授诸生 1131
邹守益四方从游者踵至 1132
王守仁讲学阳明洞 1133
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 1135
王畿讲学足迹遍东南 1135
高攀龙传程朱之学 1136
冯从吾集同志讲学首善书院 1137
孙奇逢所居成聚 1138
刘宗周集同志讲肄 1138
李颙讲学学者云集 1140
韩当继讲姚江书院 1141
沈国模少以明道为己任 1141
汤斌教人必先明义利之界 1142
张沐对诸生诲导不倦 1143
颜元讲学漳南书院 1143
李来章创连山书院 1144
刘棨亲为讲解 1145
汪廷珍师道有成 1146
牛运震主书院所造多名隽士 1146
张甄陶主讲数书院 1147
刘大绅公暇辄诣书院课士 1148
陈寿祺与诸生言修身励学 1149
武亿在博山创范泉书院 1149
李文耕在邹平亲自指授诸生 1150
祁俊藻推陈仁义之道 1151
云茂琦课士有法 1152
胡培翚以引翼后进为己任 1152
王闿运成材甚众 1153
徐台英诱诸生读书立品 1153
明太祖训诫诸子 1154
家教 1154
邹钟俊以兴养立教为务 1154
刘观以勤俭恭恕教其家 1158
明太祖撰《大诰》谕戒勋臣子弟 1158
蔺母教诫其子为良吏 1159
丘母教子读书成进士 1160
邝子辅教子为官不营私利 1160
马文升禁子做京官 1161
李太后严教明神宗 1162
彭翁杖其知府子 1162
孙祖寿赏子一杯酒 1163
清太宗谕后世子孙勿变祖宗之制 1164
额亦都为国大义灭亲 1164
孝庄文皇后诫清圣祖深思得众得国之道 1165
清圣祖忍痛废太子 1166
清世宗诏子孙躬节行俭 1169
叶桂戒子孙慎勿轻言医 1170
蒋母断竹篾为点画 1170
顾祖禹承父志撰《读史方舆纪要》 1171
汪母授子《四子书》 1172
汪母戒子慎执法 1173
冯母屡诫其子为官尽职 1174
陈母以《敬和堂笔训》授诸子 1175
赵棻为其子著述作序言 1175
吕飞鹏戒其子“成名易成人难” 1176
秦母训子勿“学荒”“心乱” 1176
汪克宽慨然弃科举而尽力经学 1177
勤学 1177
李母督子读不辍 1177
赵汸颠沛流离进修之功不懈 1178
刘崧孤灯读书往往达旦 1179
朱升自幼力学至老不倦 1179
王冕映长明灯读书 1180
朱柏读书每至夜分 1181
赵撝谦博究《六经》 1181
杨慎好学穷理老而弥笃 1182
罗伦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1182
罗洪先甘淡泊炼寒暑 1183
陈际泰取旁舍儿书窃诵 1184
徐光启学习西方科技知识 1185
张溥幼嗜学 1186
黄宗羲对九流百家无不精研 1187
庞瑜朗诵不辍 1187
顾炎武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1188
清圣祖学识高深 1191
李伯拾山中树叶书之 1202
性德博学多才艺 1202
任启运持书就月 1203
顾广圻靡不贯通 1204
党湛冒雪履冰数百里访学 1204
戴震读书好深湛之思 1205
章学诚贯通古今学术 1207
程恩泽勤学嗜奇 1208
丁杰就书肆中读 1209
王闿运发愤自责 1210
戴敦元博闻强识 1210
周文王礼下贤者 1219
帝武丁夜梦得圣人 1219
(四)尚贤篇 1219
远古至秦 1219
周文王拜吕尚为师 1220
周武王褒封先世圣贤之后 1222
周公申告康叔必求殷之贤人君子 1223
秦缪公智赎百里傒 1224
秦缪公与由余传器而食 1225
鲁世世相传奉祠孔子冢 1227
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重耳 1227
魏文侯贤人是礼 1229
魏惠王卑礼厚币招贤士 1230
魏惠王三见淳于髡 1231
孟尝君舍业厚遇宾客 1232
楚威王使使厚币迎庄周 1233
扁鹊常谨遇长桑君 1234
燕昭王筑宫招贤士 1235
秦昭王跽请范睢 1236
诸侯处处尊礼驺衍 1240
平原君贱妾而贵士 1241
信陵君不以其富贵骄士 1242
赵孝成王拜虞卿为上卿 1243
燕太子丹求贤士报强秦 1246
吕不韦招贤士著《吕氏春秋》 1246
秦始皇招致宾客游士 1250
秦始皇见谢王翦 1251
汉高祖礼狂生 1253
前后汉 1253
曹参礼贤治齐 1255
汉高祖以大牢祠孔子 1255
韩信委心归计于李左车 1257
楚元王敬礼鲁穆生 1260
袁盎以礼待剧孟 1261
汉武帝拔卜式于刍牧 1262
赵禹选郎官 1265
暴胜之躧履迎隽不疑 1267
韩延寿以礼待贤 1269
韦玄成谦逊下士 1271
任延重人才礼贤士 1273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1273
王莽增建黄帝帝虞庙于九庙 1274
汉光武帝爱经术礼儒雅 1275
汉光武帝求郡太守 1279
汉光武帝礼小宰招众贤 1280
邓太后擢庞参于徒中 1283
徐业请张玄上堂 1283
汉顺帝急登贤之举 1285
汉顺帝以师傅之礼待樊英 1288
田歆求名士报国家 1290
陈蕃悬榻待贤士 1291
汉桓帝备玄纁之礼聘韩康 1292
汉桓帝亲祠老子 1292
曹操纳荀攸为军师 1293
魏晋南北朝 1293
曹操求杜畿为河东太守 1295
蔡邕倒屣迎王粲 1298
刘备同关羽张飞恩若兄弟 1299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1300
孙权论周瑜鲁肃吕蒙 1303
孙权拜顾雍母于庭 1303
鲁肃与吕蒙结友 1305
周瑜求贤辅佐孙权 1306
顾邵留心下士 1309
法正劝刘备厚礼许靖 1310
诸葛亮礼贤敬杜微 1311
诸葛亮为蜀纳姜维 1313
王导谏晋元帝优礼贤能 1314
晋元帝銮跸降临礼贺循 1315
桓彝为庾亮求佳吏部 1318
郗鉴择婿 1318
桓冲谦虚礼士 1319
刘惔延张凭为上坐 1320
石勒请谋主于战俘之中 1321
姚兴一言之善咸见礼异 1322
张天锡蒲轮征郭瑀 1327
魏道武帝遣骑追崔玄伯 1329
魏昭成帝为求贤而兵围代城 1329
沮渠蒙逊喜得宋繇 1332
魏道武帝遣使求贾彝 1332
贾思伯倾身礼士 1333
宋武帝求刘穆之为府主簿 1334
宋武帝拔蒯恩于马士 1336
梁武帝博采英异 1337
梁宣帝孝明帝知贤养士 1339
梁元帝迎沈重西上 1339
张雕武为帝侍讲甚为重之 1341
齐文宣帝褒崇尧舜和孔子 1341
周文帝喜得柳敏 1342
周明帝礼敬韦敻 1343
周武帝征沈重于南荆 1345
周武帝待熊安生以殊礼 1347
隋文帝求贤之诏令 1349
隋唐五代 1349
周宣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1349
隋文帝殊奖刘旷 1351
隋炀帝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1352
隋文帝令功臣后代享荣位 1352
李密对徐文远备弟子礼 1353
唐高祖尊崇周公孔子 1354
唐高祖厚待裴寂 1355
唐太宗尊孔子为宣父 1356
唐太宗设宴尉谏臣 1357
唐太宗自剪须为李绩治疾 1357
唐太宗命绘《十八学士写真图》 1358
唐高宗诏州县皆营孔子庙 1359
唐中宗褒赠徐有功 1360
唐高宗追号老子 1360
唐玄宗追谥孔子及其弟子 1361
武则天追封周公为褒德王 1361
唐肃宗尊吕尚为武成王 1365
唐玄宗改集仙殿为集贤殿 1365
唐德宗以古今名将配享武成庙 1366
唐宪宗为李绛择良笏 1367
梁太祖博访贤良 1369
唐宣宗以乘舆送令狐绹 1369
王建待许寂以师礼 1371
唐庄宗诏令急访英髦 1372
唐庄宗拜送李嗣昭如家人礼 1373
李溪倒履迎李琪 1375
唐庄宗遣使赍书币延张宪 1375
周太祖谒孔子祠 1376
宋太祖尊礼历代帝王和贤臣 1377
宋辽夏金元 1377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 1379
宋太宗博求俊彦于科场中 1380
宋真宗颁天下《释奠先圣庙仪》 1384
宋真宗厚赐杨延昭 1386
苏轼尊礼晁补之兄弟 1387
蒋堂宾礼吕陶 1387
宋神宗尊礼众贤 1388
宋神宗高宗垂意遗逸 1389
宋高宗征召朱敦儒 1390
赵鼎辟喻樗为属 1391
余玠礼贤士集众思以治蜀 1392
周葵请陈亮为上客 1392
吴渊礼贤于流民之中 1395
真德秀以师友礼待李方子 1397
述律皇后劝辽太祖礼用韩延徽 1398
辽太祖尊礼孔子 1398
辽圣宗微行识耶律韩八 1399
辽兴宗宴劳杨佶 1400
金熙宗尊孔子之道 1401
夏仁宗尊孔子为文宣帝 1401
金世宗内宴石琚 1402
金世宗图勋臣像于衍庆宫 1405
金章宗礼尊孔子 1406
元世祖遣使江南搜求叶李 1408
金章宗致祭前代帝王 1408
元裕宗优礼人材 1410
阿鲁浑萨理善待儒士 1411
拜住遣使求虞集 1412
元仁宗尊礼历代圣贤 1414
元仁宗对赵孟頫特优以礼貌 1416
元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1417
元惠宗访问治道于耆艾 1418
明太祖筑礼贤馆待刘基 1419
明清 1419
明太祖诏天下通祀孔子 1420
明太祖命魏观访求遗才 1421
明太祖遣人造庐聘秦从龙 1422
明太祖礼遇杨维桢 1423
明太祖对范祖干深加礼貌 1423
明成祖赞誉史诚祖敦厚老成 1424
黄孔昭延客访贤 1425
明英宗以殊典礼吴与弼 1425
明世宗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1426
清世祖遣官征访遗贤 1427
清世祖崇祀孔子 1428
清世祖注重文行兼优之才 1429
清圣祖崇儒重道 1430
清圣祖赞誉阿什坦为“我朝大儒” 1433
清圣祖特赐汪琬御书 1434
清高宗尊礼孔子 1435
清高宗眷待张廷玉 1437
顾莼闻贤士必礼遇之 1439
沈葆桢请建郑成功祠 1440
沈葆桢奇严复之才 1441
清代尊礼众贤之后 1442
虞舜举夏禹治水 1451
远古至秦 1451
(五)荐贤篇 1451
虞丘相进孙叔敖于楚庄王 1454
祁傒外举不隐仇 1455
晏婴荐司马穰苴为将 1456
大宫子期荐子产为相 1458
番吾君荐三贤 1459
公叔座临终荐公孙鞅 1460
范睢向秦昭王荐蔡泽 1461
缪贤荐蔺相如为使者 1466
平原君荐赵奢 1469
毛遂自荐 1470
张良荐四皓 1472
前后汉 1472
叔孙通据时宜荐人才 1475
张敖向汉高祖荐田叔 1477
田叔论孟舒 1478
郑当时常荐贤于己者 1479
吴公荐贾谊为博士 1479
韩安国所推举皆廉士 1481
张安世举贤达能绝私谢 1482
丙吉荐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 1483
萧望之荐薛广德 1483
张忠荐孙宝为议郎 1484
杨兴向史高荐匡衡 1485
何武唐林向汉哀帝荐傅喜 1487
谷永荐薛宣为御史大夫 1488
刘嘉修书荐贾复 1491
宋弘推进贤士三十余人 1493
范迁荐牟融忠正公方 1494
刘苍荐吴良为议郎 1495
阴兴荐才忠平 1495
班固向刘苍荐众贤 1497
郎顗上书荐黄琼李固 1500
杨震举茂才不受私谒 1503
邓骘推进天下贤士 1503
虞诩向汉顺帝荐左雄 1505
李固向汉顺帝荐人才 1506
钟皓荐陈实以自代 1506
符融荐达郡士 1508
孔融向汉献帝荐谢该 1509
庞统论举荐人才 1512
诸葛亮向后主荐向宠 1512
魏晋南北朝 1512
鲁肃向刘备荐庞统 1514
秦宓向刘焉荐任安 1515
杨洪荐才无私 1516
吕蒙荐贤无私 1516
毛玠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1517
夏侯惠向魏明帝荐刘劭 1519
陈群世以其为知人 1520
桓范荐徐宣为仆射 1521
孟康向魏明帝荐崔林 1522
孙登临终为国荐贤 1523
陆机向晋惠帝荐贺循 1525
顾荣向晋元帝荐俊彦 1526
薛兼向晋元帝荐张闿 1527
卢壶荐宋氏讲授《周官》 1528
高恭之自荐为御史 1529
陆徽向宋文帝荐朱万嗣 1530
明山宾向梁武帝荐朱异 1531
薛端所擢用咸得其才 1532
苏威两荐房恭懿 1533
隋唐五代 1533
高颎荐贺若弼平陈 1534
元善称高颎有宰相之具 1535
高构有知人之鉴 1536
房玄龄称杜如晦有王佐之才 1537
唐太宗自举张行成 1537
陆元方举贤不问仇党 1538
狄仁杰常以举贤为意 1539
李峤荐李邕堪为谏官 1540
狄仁杰荐其子 1540
张说常荐张九龄堪为学士 1541
卢怀慎临终遗表荐贤良 1542
杨玚上书荐学官 1543
张镐荐来瑱堪当御侮之任 1544
郭子仪荐李光弼 1545
令狐彰临终举能自代 1548
白居易荐李光颜 1549
韦表微独荐韦处厚 1550
敬翔以死荐王彦章 1551
裴皞知贡举称得士 1552
安重诲荐史圭为直学士 1552
窦贞固论为国之要进贤是先 1553
赵普荐贤刚毅果断 1554
宋辽夏金元 1554
毕士安力荐寇准 1555
王旦荐贤不市恩 1556
吕蒙正荐侄不荐子 1556
尹洙荐狄青为将 1559
尹洙荐友 1560
欧阳修荐苏轼于秘阁 1561
司马光吕公著共疏荐程颐行义 1562
司马光举荐刘恕共修《资治通鉴》 1564
范纯仁举贤必以天下公议 1565
苏轼三上章荐陈师锡 1568
陈襄荐贤三十三 1569
苏轼爱才荐秦观 1569
宋乔年明察荐贤 1570
韩绛荐王安国之材行 1571
胡安国赵鼎荐当世之才 1572
梁焘好贤乐士 1572
李纲为御金而荐张所傅亮 1574
赵鼎力荐岳飞收复襄阳 1575
虞允文多荐知名士 1576
汪澈无私报国而荐士 1577
詹体仁疏荐皆当世知名士 1578
史浩荐贤不以私害公 1579
节度使向辽圣宗献张俭 1580
纳合椿年举胜于己者 1582
曹望之论荐举 1583
金世宗屡令宰臣举贤 1584
金章宗屡诏举用德行才能之士 1589
李冶向元世祖荐贤材 1593
奕赫抵雅尔丁荐材舆论称允 1593
崔斌向元世祖荐贤相 1594
刘赓荐“让之先” 1595
燕公楠荐贤固国本 1595
哈散荐贤为其助 1596
王庆元以刚直廉慎荐臧梦解 1597
明太祖用荐举科举广取人才 1598
明清 1598
胡大海好士 1602
宋濂荐苏伯衡学博行修 1603
杨士奇荐贤举能 1604
夏原吉荐叶宗人为知县 1607
明仁宗喜荐贤吏 1608
李贤所荐引皆为名臣 1609
马文升荐好谋有勇略之彭清 1611
唐恂再荐潘辰 1611
余子俊潘铎先后荐雍泰 1612
杨守谦荐张镐举营田 1613
李时王廷相荐马永 1614
孙丕扬荐贤以报国 1615
邹元标所荐引不专一途 1617
沈文奎论不拘一格择人才 1619
清太宗命满汉蒙各官荐举人才 1619
清圣祖亲荐靳让为广西学政 1620
陈廷敬举廉吏 1621
格尔古德疏荐卫立鼎治行第一 1622
于成龙屡荐廉吏 1623
于成龙王骘相继荐邵嗣尧 1624
魏象枢疏荐陆陇其洁己爱民 1625
张鹏翮疏荐张伯行理河务 1626
靳辅荐不遇之才 1627
李光地两荐何焯 1628
鹿祐荐沈近思卓异 1628
清代荐举不拘流品 1629
潘世恩力荐林则徐 1630
祁俊藻纳寒士举循吏 1631
蒋攸铦荐林培厚 1631
徐致靖荐康有为堪大用 1632
黄帝举风后以治民 1639
远古至秦 1639
(六)用贤篇 1639
唐尧举后稷为农师 1641
虞舜设官分职用众贤 1642
虞舜举八恺八元 1642
成汤以伊尹为佐建商朝 1647
周公举贤治国 1650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成霸业 1651
晋文公靠众贤得国建霸业 1655
秦缪公用贤不疑破晋军 1662
楚庄王任伍举苏从以政 1664
晋悼公用魏绛使晋复霸 1665
孔子选派子贡为使者 1666
勾践用范蠡成霸业 1670
魏文侯任相 1674
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而国强 1675
韩昭侯用申不害内修政教 1676
秦孝公用商鞅为秦国变法 1677
齐威王赏罚严明 1680
赵肃侯任苏秦行合纵之策 1681
秦昭王用范睢“远交近攻”之策 1688
燕昭王用乐毅大破强齐 1693
魏安僖王使信陵君率兵破强秦 1695
楚怀王遣刘邦西入关灭秦 1696
前后汉 1696
汉高祖重用陈平 1698
汉高祖以陆贾使南越 1701
汉文帝拜张释之为廷尉 1703
冯唐论用将 1706
汉武帝群士慕响 1709
汉武帝以卫青为将征匈奴 1714
汉武帝益重爱霍去病 1718
汉宣帝招选茂异 1722
汉武帝拜赵充国为中郎 1722
汉宣帝两任黄霸治颍川 1727
汉宣帝以龚遂治渤海 1728
王褒为汉宣帝作圣主得贤臣颂 1730
汉光武帝拜邓禹为大司徒 1735
汉光武帝勤约治国贤吏多 1737
王堂委任贤良 1738
陈宠显用良吏郡中清肃 1739
左雄为尚书天下不敢妄举 1740
窦武谏汉桓帝信任忠良 1747
曹操不念旧恶用人才 1749
魏晋南北朝 1749
曹操用郭嘉为谋师 1751
刘备依靠诸葛亮建蜀国 1754
孙权举贤任能 1761
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 1767
张承能甄识人物 1772
晋武帝诏令举公清 1773
刘弘随才补授 1777
苻坚视王猛如孔明 1779
魏太武帝命名“刁公城” 1783
魏文成帝恒呼高允为“令公” 1785
齐高帝任王俭治国 1789
梁武帝以韦睿为将 1791
梁武帝擢何远为宣城太守 1795
北齐一朝广延髦俊 1797
齐文襄帝铨擢唯在得人 1799
周文帝委长孙俭东南之任 1800
周文帝对裴侠善任使 1802
隋文帝对高颎任寄益隆 1803
隋唐五代 1803
隋文帝任苏威多务 1807
隋文帝让杨尚希卧治蒲州 1808
隋文帝用贤不遗老 1809
韦世康选用平允 1810
唐高祖大度用李靖为将 1811
牛弘选举先德行后文才 1811
唐太宗以房玄龄为相 1813
唐太宗用杜如晦辅政 1816
唐太宗不疑尉迟敬德 1817
唐太宗甚嘉戴胄执法严明 1819
唐太宗不计私仇用魏徵 1820
马周论刺史县令必选贤德 1822
唐高宗甚委张文瓘 1823
李安期谏唐高宗虚己纳贤 1823
陈子昂论善择刺史县令 1824
唐玄宗专任姚崇 1825
唐玄宗对宋璟常屈意听纳 1828
唐玄宗用韩休为社稷计 1830
吴兢谏唐玄宗宠荣正谏之士 1832
魏知古所擢用咸居清要 1834
唐肃宗用郭子仪平安史之乱 1835
崔祐甫除吏八百多称允当 1839
唐德宗用杨炎行两税法 1841
陆贽论选任将帅 1843
李绛谏唐宪宗贤则当任 1843
裴垍举贤任能 1845
李德裕论用正人远小人 1847
梁太祖以“排阵斩斫”之号委郭言 1848
梁太祖善用牛存节 1849
马殷用高郁策地大力完 1850
唐太祖用李袭吉掌书记 1851
唐庄宗用三将战契丹 1854
郭崇韬问计于李愚而平蜀 1856
唐庄宗不念一箭之仇 1856
汉高祖徙同产弟而重用高行周 1858
周世宗命撰策论取王朴之才 1859
宋太祖注重谋帅 1860
宋辽夏金元 1860
宋太祖不以谮废贤 1861
宋太宗用杨业为将 1862
赵元僖上言宋太宗 1864
宋真宗任才不避弟兄同居要地 1866
鲁宗道谏面试守令 1867
李沆谏宋真宗勿用浮薄之人 1867
吴奎谏宋仁宗进贤退不肖 1868
何郯谏言君臣勿交疑 1869
宋神宗任王安石变法 1870
李纲论用臣如用医 1873
李纲为张所而力排谗言 1874
宋高宗赖韩世忠而“中兴” 1875
宋高宗重用朱倬 1882
陈俊卿以用人为己任 1883
李孟传首论用人宜先气节 1885
宋孝宗信用应孟明 1886
李庭芝爱才用陆秀夫 1887
辽太祖以耶律曷鲁为“心” 1888
文天祥举兵用陈继周 1888
辽太祖留韩延徽为谋士 1891
萧太后为政群臣咸竭其忠 1893
辽圣宗重人才治辽“全盛” 1894
辽道宗任刘伸为参知政事 1897
夏景宗用野利仁荣主蕃学 1898
金太祖知人善任 1899
金太祖赖撒改定社稷 1900
金世宗为政重用贤能之人 1902
金章宗任完颜守贞为相 1909
徒单镒论用人德器为上 1910
元世祖把不忽木喻作自己之左手 1911
元世祖用郭守敬理河渠 1915
史天泽有知人之明 1917
张德辉建言元世祖崇儒术重儒士 1918
元仁宗与李孟相与终始 1920
元英宗明断用吏 1924
明太祖建国首以人材为务 1930
明清 1930
明太祖以李善长为辅佐 1936
明太祖用众贤制定礼仪 1938
明太祖喜纳朱升谏言 1938
明朝贤相“三杨” 1939
明太祖谕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 1939
明成祖命宋礼开会通河 1940
明成祖用陈瑄董漕运 1941
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 1943
明宣宗为政吏称其职 1946
明宣宗用周忱理财 1948
王恕善任贤才 1949
明孝宗信用刘大夏 1952
李森谏言慎用官授爵 1952
明世宗用戚继光抗倭寇 1955
张居正世称知人 1957
赵南星为吏部革旧弊用贤能 1959
周嘉谟惟才是任 1959
清太祖以费英东为佐 1961
李栖夙谏清世祖严明赏罚 1962
清世祖擢用魏裔介 1963
任克溥上言举贤惩贪 1964
清圣祖重用天下廉能官 1965
清圣祖授靳辅河道总督 1968
清圣祖拔擢廉明 1968
清圣祖亲擢高荫爵为同知 1975
清世宗尤倚张廷玉 1976
清高宗重视亲民之官 1977
清宣宗任用林则徐禁鸦片 1978
清宣宗卒用邓廷桢 1982
林则徐倚关天培如左右手 1983
荣庆汲汲于厉人才 1984
清德宗任用康有为变法 1985
唐尧禅让 1991
远古至秦 1991
(七)让贤篇 1991
夏禹让于稷、契与皋陶 1993
益让帝位于启 1994
伯夷叔齐让君位 1995
伊陟为相谦让 1995
吴太伯让贤 1996
周公匔匔北面就臣位 1997
宋宣公让君位于其弟 1998
鲍叔以身下管仲 1999
管仲辞上卿之礼 2000
百里傒辞国政而荐蹇叔 2001
季札与诸兄屡让王位 2002
子郢两辞君位 2003
楚昭王五让其弟嗣王位 2004
范蠡辞上将军之职 2005
蔺相如先急国家之急 2006
汉高祖归功于张良萧何韩信 2010
前后汉 2010
张良辞受三万户封邑 2011
陈平让周勃为右丞相 2012
汉文帝让立太子 2013
卫绾有功常让他将 2014
公孙弘让谢国人 2015
霍光金日磾谦让辅少帝 2016
平当上书归关内侯爵邑 2018
丙吉不伐其善 2019
疏广功遂身退 2021
赵广汉推功善于下 2022
孔霸三陈让相位 2023
匡衡谏汉元帝朝廷兴礼让之风 2024
汉光武帝兢兢如不及 2027
寇恂为国让贾复 2030
李通谦让辞位 2030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2031
窦融数执谦退 2032
鲁恭终不自显 2034
钟兴让爵于其师 2034
杜诗上书乞避功德 2037
丁綝独求封本乡 2039
樊宏为人谦柔畏慎 2040
阴识叩头谢增封 2041
阴兴知谦退 2042
范升愿推博士以避梁恭吕羌 2043
桓荣叩头让彭闳皋弘 2044
刘强深执谦俭 2045
刘苍数陈乞将军印绶 2048
邓太后谦让处世 2050
邓骘上书五六辞侯封 2053
梁商每存谦柔 2055
刘宽有功善推之自下 2056
黄琼恳恳拒封侯 2057
皇甫规见贤委位 2058
曹操让大将军位给袁绍 2061
魏晋南北朝 2061
张邈兄弟共推臧洪为盟主 2062
华歆乞退让管宁 2064
田豫屡乞逊卫尉位 2065
蒋琬雅量 2066
曹衮不让表其美 2067
王祥累乞逊位 2068
严畯世嘉其能以实让 2068
羊祜以车骑将军位让鲁芝 2070
斐頠每授一职皆殷勤固让 2071
刘实著《崇让论》 2073
郑袤固辞司空职 2078
庾亮上书辞让中书监 2079
王述不为虚让 2081
褚裒屡辞朝中要职 2082
王坦之论公谦之义 2084
韩伯作《辩谦》 2085
陆玩谦若布衣 2087
蔡谟度德而处 2089
孔愉有廉让之风 2092
魏献文帝禅让帝位 2095
王洽苦让中书令 2095
裴宣常慕谦退 2097
游明根接物以礼让 2098
游肇谦廉不兢 2100
崔挺敬人知让 2101
孔靖辞让累年 2103
王敬弘屡辞高官 2104
柳元景三让开府仪同三司 2106
沈庆之稽颡固让开府仪同三司 2109
江智渊每以越众为惭 2111
冯道根终不言功 2112
马仙琕口未尝言功 2112
袁昂敕诸子勿为其接受赠谥 2115
姚察冲虚谦逊 2116
蔡祐口不言勋 2119
柳昂谦虚自处 2120
窦荣定上书辞三公 2121
隋唐五代 2121
韦世康常慕功遂身退 2122
卢恺固让考绩上等 2124
卢昌衡独不陈功 2125
令狐熙上表请解所任 2125
李谔论当官者不应好自矜伐 2126
王珪有自知之明 2127
魏徵深惧满盈 2128
长孙皇后处世谦廉 2129
徐妃谏唐太宗让德不居 2132
李成器被迫谥为让皇帝 2133
娄师德器量宽厚 2133
郭子仪恳怀让挹 2137
张循宪请以己之官秩授张嘉贞 2137
李抱玉抗疏恳让司空职 2140
张茂昭固让皇帝宠赐 2142
李元谅力战让功 2143
尉迟胜推位让国 2144
裴度以全德始终 2145
萧俛三上章恳辞仆射职 2147
薛珏固辞县人立碑纪政 2148
韩偓辞让宰相职位 2149
令狐绪谢绝郡人立碑颂德 2149
张佶让马殷为帅 2150
赵普三上表求致仕 2151
宋辽夏金元 2151
李昉为卢多逊所毁而不校 2153
吕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 2154
吕端谦让不自当 2156
呼延赞不求迁擢 2156
毕士安谦让协和 2158
司马池独承其罪 2160
富弼授官面前皆恳辞 2162
文彦博深厚不伐善 2165
司马光动作有礼 2168
宋英宗谦让高风百世钦仰 2171
安焘拒增其秩 2172
宋神宗诏遇大礼罢上尊号 2173
虞允文两荐梁克家代己为相 2174
王刚中功成不居 2175
杨石每拜爵命必力辞 2176
赵景纬每进秩必固辞 2178
耶律义宗让国于辽太宗 2180
耶律制心以宠贵为忧 2182
萧孝穆位高益畏 2183
劾者让国世祖开帝业 2185
徒单克宁功高身愈下 2186
温迪罕移室懑让还世袭 2186
徒单皇后素谦谨 2190
金章宗一生辞尊号 2191
郝和尚拔都有功不独占 2193
安童虚心向老成人学政事 2194
史天泽慎密谦退 2195
叶李固辞要职 2196
伯都不虚受廪禄 2198
李邦宁固辞宰辅之要职 2198
朵儿只大量容人 2199
李好文辞让皇太子谕德 2200
徐达功高不矜不伐 2201
明清 2201
吴海闻过则改 2204
陈遇超然利禄之外 2205
明仁宗纳谏引过 2206
杨士奇宽以待人 2210
夏原吉为人宽宏大度 2211
周孟简谦退不伐 2213
陈济深惧盛满 2214
于谦忧国忘家辞封赏 2215
彭时为李贤不独留 2219
谢迁举吴宽自代 2220
黄道周言己有七不如 2221
陆光祖人服其量 2221
史可法每授官皆力辞 2222
王汉人言己过瞿然下拜 2222
清世祖遗言虚心反省 2223
冯铨特恳改列人后 2226
顾炎武作《广师篇》 2226
清圣祖谦挹有素 2227
张英不务表襮 2232
张吉安委官不就 2233
张嘉淦以八约自戒 2233
商纣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