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综述 1
第二编 图表 5
(一)大事记年表 5
(二)流行剧种表 8
(三)长垣县流行剧种分布示意图 9
(四)长垣县演出场所分布图 10
第三编 志略 11
第一章 剧种 11
第一节 豫剧 11
第二节 四平调 12
第三节 二夹弦 13
第四节 大平调 14
第五节 大弦戏 14
第六节 皮影 15
第七节 其它 15
第二章 剧目 15
第一节 概述 15
第二节 代表剧目介绍 16
《红娘子》 16
《三凤求凰》 16
《红罗女》 17
《茶瓶记》 17
《陈三两爬堂》 17
《赶秦三》 18
《三哭殿》 18
《南阳关》 18
第三节 剧目表 19
一、长垣县演出剧目一览表 19
二、长垣县创作剧目一览表 32
第三章 音乐 33
第一节 豫剧音乐简述 33
第二节 四平调音乐 34
一、四平调唱腔音乐 34
1、平板类 34
2、直板类 34
3、念板类 35
4、散板类 35
5、其它板类 36
二、四平调文武场面组成及沿革 36
三、四平调曲牌音乐 37
1、吹奏曲牌 37
2、丝弦曲牌 38
四、四平调锣鼓谱例 39
1、四平调锣鼓经字谱说明 39
2、四平调常用锣鼓 40
五、四平调唱腔综合谱例选 50
第四章 表演 53
第一节 角色行当 53
第二节 程式身段 55
第三节 基本功训练 56
第四节 表演艺术选例 57
第五章 舞台美术 58
第一节 服饰 58
附表一长垣县豫剧团戏曲服装一览表 60
附表二长垣县豫剧团戏曲头盔登记表 61
第二节 化妆 62
第三节 脸谱 63
附长垣县主要戏曲演员化妆及脸谱扮相 64
第四节 砌末 68
第五节 舞台装置 69
附长垣县头脑、髯口、砌末登记表 71
附长垣县豫剧团舞台装置设备一览表 72
第六章 机构 73
第一节 城国前戏班 73
一、同乐班 73
二、三义堂 73
三、同乐会 74
第二节 建国后剧团 74
一、县职业剧团 74
1、长垣县豫剧团 74
2、长垣县四平调剧团 75
3、长垣县大弦戏剧团 75
4、长垣县皮影剧团 75
附表一长垣县职业剧团组合变化系统表 75
附表二长垣县职业剧团参加戏曲会演获奖情况一览表 76
附表三长垣县豫剧团负责人更迭表 77
附表四长垣县四平调剧团负责人更迭表 78
二、县半职业剧团 79
1、武邱乡东方红豫剧团 79
2、方里新声大弦戏剧团 79
三、农村业余剧团 80
附:长垣县农村业余剧团一览表 81
第三节 戏校 82
一、西关戏校 82
二、东关戏校 82
三、一中文艺班 83
四、长垣戏校 83
五、其它 83
第四节 剧目创作组 84
第七章 演出场所 84
第一节 概述 84
第二节 戏楼 85
一“关帝庙”戏楼 85
二“西大寺”戏楼 85
三“城隍庙”戏楼 85
四“奶奶庙”戏楼 85
五“天爷庙”戏楼 86
六“火神庙”戏楼 86
七“山西会馆”戏楼 86
第三节 剧院 86
长垣县人民剧院 86
方里乡人民剧院 86
附:长垣县主要演出场所分布一览表 87
第八章 演出习俗 88
第一节 历代乡村演戏名目 88
第二节 其它风俗 90
第三节 旧戏班班规、制度 92
第四节 长垣县主要古庙会演戏状况 92
一、县城二月十九会(古历) 93
二、其它古庙会戏曲活动一览表 97
第五节 建国后对旧演出习俗的改革及新的民间习俗的建立 97
第九章 文物 97
一、周营大平调戏曲遗物 97
1、二弦 97
2、衣箱 98
3、班鼓 98
二、明清戏曲磁器 98
1、戏曲磁筒 98
2、清戏曲磁缸 98
3、清戏曲花瓶 98
三、戏曲文物附照 99
第十章 报刊专著 101
一、《豫剧锣鼓经》 101
二、《豫剧各种调门唱法介绍》 101
三、《常香玉唱腔选》 101
第十一章 轶闻传说 102
一、尚天增巧补戏漏 102
二、王士禄鼓条破班鼓 102
三、台下结私怨,台上起风波 102
四、“三弦”的传说 102
第十二章 戏曲诀谚、术语。行话、舞台戏联 103
第一节 戏曲诀谚 103
一、练功诀谚 103
二、眼神功诀谚 103
三、唱功、表演诀谚 104
四、其它诀谚 104
第二节 术语行话 105
一、术语 105
二、行话 105
第三节 舞台戏联 108
第四编 传记 110
第一章 人物小传 110
尚天增传 110
王士禄传 110
李保坤传 111
段其祥其人 111
第二章 戏曲人物介绍 111
附录 115
一、有关戏曲文件选摘 115
二、演出协议、合同书 124
索引 127
跋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