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1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季羡林 4
序言&严绍? 31
绪论 厨川白村研究的学术史和方法论说明 1
第一节 厨川白村研究的学术史评述 3
一、日本的厨川白村研究 3
二、中国的厨川白村研究 14
第二节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的必要性与方法论说明 37
第一章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发生的文化语境 45
第一节 新文学对“现代性”的追求 46
第二节 明治与大正时代的文艺批评 57
第三节 作为背景的“大正民主主义”和“大正文化主义” 71
第二章 厨川白村早期文艺观探源 81
第一节 早期的人生经历与文学活动 83
一、天才教育与个性的生成 83
二、文艺生涯的正式起步 89
三、走上学者之路 94
第二节 “人性”与“生命”意识的萌生 99
一、小泉八云的文学传道 100
二、蔼理斯的影响 107
第三章 现代文艺批评意识的确立 113
第一节 “述而不作”的欧美文学介绍——《近代文学十讲》 114
第二节 “两种力的冲突”——《文艺思潮论》 123
第三节 “情绪主观”与“时代精神” 129
第四章 从文艺批评到社会·文明批评 145
第一节 在大学教授与“市井”批评家之间 147
一、美国留学前后 147
二、大学教授与“市井”批评家 152
第二节 离开“书斋”走向“社会” 160
一、“四十不惑”的选择 160
二、《出了象牙之塔》与《走向十字街头》 170
第三节 “大正民主主义的女性论”——《近代的恋爱观》 182
一、恋爱观的新定义 183
二、“性欲”与恋爱关系的“现代”阐释 192
第四节 “Essay”与“自我表现” 197
一、关于“Essay” 198
二、“表现自己不伪不饰的真” 202
第五章 《苦闷的象征》——文艺理论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 207
第一节 作为《文学序论》的创成过程 209
一、一部未完的《文学序论》 209
二、《苦闷的象征》单行本与杂志版本的比较 213
三、松原宽的质疑 228
第二节 “生命哲学”的艺术诠释 232
第三节 弗洛伊德学说的“借用” 240
第四节 “表现主义”与“苦闷的象征” 248
结束语 257
参考文献 265
附录 283
附录一 厨川白村年谱 284
附录二 厨川白村著作初版一览表 288
附录三 厨川白村两种全集的编辑比较 290
附录四 厨川白村身后著作出版一览表 298
附录五 日本厨川白村研究(文章)论文一览表 302
附录六 厨川白村著作汉译本初版一览表 315
附录七 厨川白村著作(文章)汉译初版一览表 317
附录八 中国厨川白村研究论文(文章·专著)一览表 325
附录九 《近代文学十讲》目录 339
附录十 《苦闷的象征》杂志版与单行本的比较 350
后记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