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著选粹》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启超著;陈其泰等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1802100X
  • 页数:1120 页
图书介绍:

梁启超在近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前言) 1

一 对近代启蒙运动的贡献 4

二 从“史界革命”到“小说界革命” 17

三 褒扬与忌恨 23

四 晚年学术的特色 32

五 “新文体”的倡导者 50

编选例言 59

Ⅰ 社会·文化篇 63

变法通议〔节录〕(1896—1897年) 63

论不变法之害 66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73

少年中国说(1900年) 80

中国积弱溯源论〔节录〕(1900年) 87

第三节 积弱之源于政术者 89

新民说〔节录〕(1902—1906年) 96

第一节 叙论 98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99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103

第十一节 论进步(一名《论中国群治不进之原因》) 105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119

绪论 121

第一 论教非人力所能保 122

第二 论孔教之性质与群教不同 123

第三 论今后宗教势力衰颓之征 124

第四 论法律上信教自由之理 125

第五 论保教之说束缚国民思想 126

第六 论保教之说有妨外交 128

第七 论孔教无可亡之理 128

第八 论当采群教之所长以光大孔教 129

结论 130

三十自述(1902年) 131

(附)我之为童子时 137

说希望(1903年) 139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145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156

地理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节录〕(1922年) 169

第一节 地理 170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年) 175

什么是文化(1922年) 185

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1924年) 194

序 198

一 直隶及京兆 199

二 陕西 204

三 山西 206

四 甘肃 207

五 河南 207

六 山东 208

七 江苏 210

八 安徽 217

九 浙江 220

十 江西 224

十一 湖南 226

十二 湖北 227

十三 福建 228

十四 广东 228

十五 广西 230

十六 四川 230

十七 云南 231

十八 贵州 231

十九 奉天 231

二十 蒙古及满洲 231

Ⅱ 哲学·文艺篇 235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1902年) 235

子墨子学说(1904年) 242

叙论及子墨子略传 244

第一章 墨子之宗教思想 247

第一节 尊天之教 247

第二节 鬼神教 254

第三节 非命 256

本章之结论 261

第二章 墨子之实利主义 262

第一节 以利为目的者 262

第二节 以利为手段者 268

第三章 墨子之兼爱主义 274

第一节 中西宗教家哲学家爱说之比较 274

第二节 墨子兼爱说之梗概 275

第三节 墨子兼爱说之批评 278

第四章 墨子之政术 281

第五章 墨学之实行及其学说之影响 286

第六章 墨家之传授 293

老子哲学(1920年) 299

一 老子的传记 301

二 老子的学说 302

第一 本体论 303

第二 名相论 309

第三 作用论 314

戴东原先生传(1923年) 323

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1923年) 338

儒家哲学〔节录〕(1927年) 364

第一章 儒家哲学是什么 367

第二章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372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 376

第五章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下) 400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 432

屈原研究(1922年) 438

美术与生活(1922年) 460

饮冰室诗话(1902—1905年) 464

Ⅲ 民族·宗教篇 603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1922年) 603

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1902年) 638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 645

一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646

二 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647

三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648

四 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649

五 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 650

六 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650

Ⅳ 历史·文献学篇 655

中国史叙论(1901年) 655

第一节 史之界说 656

第二节 中国史之范围 657

第三节 中国史之命名 658

第四节 地势 658

第五节 人种 660

第六节 纪年 662

第七节 有史以前之时代 664

第八节 时代之区分 666

新史学(1902年) 668

中国之旧史 670

史学之界说 676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681

论正统 689

论书法 695

论纪年 699

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 703

自序 705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706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712

第三章 史之改造 733

第四章 说史料 742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769

第一 搜集史料之法 769

第二 鉴别史料之法 776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805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节录〕(1924年) 833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学 835

一 经学 835

二 小学及音韵学 865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 886

三 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 886

四 辨伪书 911

五 辑佚书 924

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传记及谱牒学 935

六 史学 935

七 方志学 963

八 地理学 979

九 谱牒学 991

十六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 1002

十 历算学及其他科学 1002

十一 乐曲学 1025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节录〕(1927年) 1035

总论 1037

第一章 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 1038

甲 史迹方面 1038

乙 思想方面 1043

丙 文学方面 1046

第二章 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附论年代错乱的原因 1049

甲 有意作伪的 1054

乙 非有意作伪的 1061

第三章 辨伪学的发达 1067

第四章 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 1076

甲 从传授统绪上辨别 1076

乙 从文义内容上辨别 1080

第五章 伪书的分别评价 1095

附录 梁启超生平著述年表 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