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问题、方法与起点 1
一、作为研究课题的学业负担问题 2
(一)确定选题的缘由 2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3
二、研究方法及其倾向性考虑 9
(一)方法论原则与方法组合运用策略 9
(二)教育理论创生途径与本研究独创性的自我期许 12
三、定义、语言和论域的限定 14
(一)定义、语言和学业负担的相关概念 14
(二)论域边界及其限定 16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研究概况与本书的主旨 19
(一)文献资源及其特点分析 19
(二)学业负担问题基本事实的调研与概念讨论 21
(三)学界对过重学业负担问题不同视角的考察 26
(四)总体框架与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0
第一章 学业负担问题治理的历程与现状——一种教育事实的陈述、解释和判断 35
一、半个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减负运动”及其后效观察 35
(一)1950年以来国内中小学过重学业负担问题治理历程简要回顾 35
(二)“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解读:学业负担问题愈演愈烈 40
(三)“课业负担”过重:一些浅表层面的描述 45
(四)对学业压力的具体分析 50
(五)学生蒙受的身心损害:学业负担问题最实质的层面 58
二、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状况的总体判断 63
(一)学业负担性质和存在形态的描述性判断 63
(二)对学业负担程度特征的若干“实证研究”结论的例举与比较 70
(三)学业负担问题的区域差异 75
(四)关于学业负担轻重问题的思维定势和研究方法偏向的再讨论 78
(五)2000年政府向学业负担问题“宣战”之后的平静与沉思 86
第二章 学业负担问题的内外根源和基本规律——对一种教育存在的客观认识与理解 90
一、学生承受过重学业负担的力量源泉:对内在需要与动机之理解 91
(一)为了获取可能的回报:值得同情的“经济人”立场 91
(二)自我实现的执着追求:略偏于个人本位的人性观察 97
(三)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论与叶澜的个体成长阶段分期研究:对马斯洛人性观的印证 103
(四)学生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与尊严: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人性假设 109
二、过重学业负担问题的公共责任 115
(一)过重学业负担问题的责任牵连 115
(二)社会伦理与文化心理因素的干扰 122
三、学业负担问题的若干基本规律 123
(一)社会生产与教育结合的形态:学业负担的根本来源 123
(二)国力竞争和社会变革:学业负担轻重摇摆的时代背景 127
(三)集权教育管理体制:为学业负担加码 131
第三章 教育意识层面的学业负担问题反思——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和教育理念的相关讨论 137
一、学业负担问题的教育价值反思 138
(一)对学业负担问题背后若干教育价值关系的澄清 138
(二)对教育价值观变革基本轨迹的认识 146
(三)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主观根源:过度的利益计算 151
二、教育内在价值优先的原则及其意义 156
(一)对内在教育价值优先原则的理论阐释 156
(二)教育内在价值优先: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价值取向 159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转换:以学生为本 165
(一)对教育目的误区的反思:学生不是教育利益第一主体 165
(二)关爱生命: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核心 170
(三)生命化教育的行动起点:尊重儿童,因材施教 178
(四)对教育生活场景改造的若干倡议 184
四、思考学业负担问题的开阔视野 192
(一)“活到老学到老”:走向终身教育 192
(二)闲暇教育:不可等闲的自由和谐发展途径 195
第四章 超越“减负运动”——缓解学业负担的路径思考 200
一、缓解学业负担的外部环境条件假设 201
(一)学生成长通道拓展与全社会对教育责任的分摊 201
(二)统一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的人性化改革方向 207
(三)对教育评价管理制度改革与学校转型的期待 211
二、在课程变革的历史机遇中缓解学业负担 214
(一)知识观和课程价值观反思:探视课程的理论基础层面 214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谋求学业负担的缓解 222
三、推动教师从职业倦怠走向专业发展 229
(一)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若干反思 229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行动推进策略刍议 233
四、引导教学的真善美价值取向 237
(一)由教书转向育人:教学活动价值观变革 237
(二)回归教学的本质:追求真善美 240
五、学业中的苦乐观辩证:兼取古今中外的智慧 245
(一)向古代中国“读书人”求教苦学观、乐学观 245
(二)理性对待“愉快教育”(“愉快教学”)观念 249
(三)对杜威关于兴趣与努力关系学说的重温 255
(四)兼听则明:坚持必要的学业标准 257
(五)幸福教育过程及其原则的构建 260
结语 265
附录——1950年以来我国“减负”大事记 272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