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高中第6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均裕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40802138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邓元煊编写.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高中第6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一、著名的小说家和杰出的报告文学家 1

目录第一课娘子关前 1

二、本文所记见闻的时间及发表的时间 2

三、对此次行军时间、路程的不同看法 3

四、有关这次行军的几点材料 4

五、关于娘子关 6

六、对中心思想的不同看法 6

七、对本文线索和顺序的不同看法 7

八、疏朗中见缜密 7

九、颇具特色的语言 8

十、成功的白描 9

十二、对结尾的含义和作用的三种看法 10

十一、鲜明的对比 10

十三、课文“井平公路”注释有误 11

十四、“思考和练习”选答 11

十五、板书设计 12

十六、参考篇目索引 13

第二课离不开你 16

一、对题目含义的两种看法 16

二、对本文结构的看法 17

三、两次“探望”提到前面写的原因 19

四、全文各部分的关系 21

五、题材以小见大 21

六、细节生动形象 22

八、虚写妙笔生花 23

七、抒情呈多角度 23

九、语言平中见奇 24

十、第三段指瑕 25

十一、“思考和练习”选答 26

十二、板书设计二则 27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28

第三课汉堡港的变奏 31

一、优秀的报告文学——《船长》 31

二、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32

三、段落的两种分法 34

四、构思巧妙,结的严谨 35

五、刻画人物手法多样 36

七、叙中有议,笔端含情 39

六、详略得当,浓淡相宜 39

八、语言质丽,音色俱美 40

九、设喻取譬,新鲜贴切 41

十、词语补释 41

十一、答疑五题 42

十二、“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是否恰当 43

十三、板书设计 44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46

第四课我歌唱延安 48

一、有关本文创作的情况 48

二、对本文中心思想的两种概括 51

三、对文体和线索的异议 52

四、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52

六、巧用排比、设问 53

五、抒情穿插议论 53

七、开头的好处在哪里 54

八、第二部分承转的联结点 55

九、为什么要写延安的缺点和错误 55

十、几个与现在语言习惯不同的词 56

十一、板书设计 57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57

第五课西湖漫笔 59

一、“自幼与山水相亲”的女作家 59

二、作者谈本文创作 60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60

四、关于线索的四种意见 61

五、舒卷自如的结构 63

六、立意新颖,匠心独运 64

七、详略得当,动静相间 65

八、用词准确,修辞贴切 65

九、烘托对比 66

十、敷陈联想 66

十一、兼工带写 67

十二、映衬比拟 68

十三、虚实相济 69

十四、“思考和练习”选答 69

十五、板书设计 71

十六、参考篇目索引 73

一、带自传性的诗 76

第六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76

二、此诗写作的情况 77

三、此诗发表的情况 78

四、关于笔名“艾青” 79

五、段落的四种划分 80

六、人物丰满,虚实结合 82

七,对比鲜明,反衬强烈 83

八、回环反复,间用排比 83

九、形象生动,语言凝炼 84

十、结构奇巧经纬交织 84

十一、怎样理解“新客、“含着笑”、 “紫色的灵魂”的含义 85

十二、现实中的大堰河及其后代 88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89

十三、板书设计 89

第七课西去列车的窗口 93

一、写作背景 93

二、主题思想的不同概括 94

三、段落的几种分法 95

四、对本诗诗体形式的不同理解 97

五、新颖精巧的构思 98

六、美的意境 99

七、和谐的节奏 99

八、丰富的联想 100

九、集中凝炼的抒情 101

十、美的语言 102

十一、板书设计 105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07

第八、九课春蚕 109

一、时代背景 109

二、主题思想三说 110

三、段意的不同概括 111

四、对结构特点的看法 112

五、用侧面手法表现主题 114

六、景物描写的特色 114

七、以多种矛盾刻画性格 117

八、肖象描写别具一格 117

九、心理描写手法多样 118

十、细节的成功运用 120

十一、高超的语言艺术 121

十二、老通宝的原型 123

十三、对第三段文字的补充说明 124

十四、第二段的一处小疏忽 125

十五、板书设计 126

十六、参考篇目索引 128

第一○、一一课结婚现场会 132

一、马烽生平简介 132

二、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134

三、段落的几种分法 137

四、构思精巧,悬念迭生 139

五、纵线叙述与横切面交织 140

六、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140

七、浮雕似地描写 141

八、对话个性化 143

九、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144

十、通过对比刻画人物 145

十一、“闲笔”不闲 146

十二、欲此故彼的手法 146

十三、板书设计 147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147

第一二课警察和赞美诗 151

一、欧·亨利生平简介 151

二、小说的社会意义 153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154

五、“欧·亨利式的结尾” 156

四、对本文线索的不同理解 156

六、巧合的情节 158

七、辛酸的幽默 159

八、尖锐的对比 162

九、重复中见变化 162

十、反复蓄势和层层铺垫 163

十一、感情真挚而不外露 164

十二、作品刻画人物手法异议 164

十三、题目的含义 165

十四、苏比苦难的根源 166

十五、作品的局限性 166

十六、板书设计 167

十七、参考篇目索引 167

一、冯梦龙及《三言》简介 171

第一三课灌园叟晚逢仙女 171

二、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172

三、段落的三种分法 173

四、人物刻画 174

五、曲折的情节 176

六、叙事特点 177

七、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178

八、语言特色 179

九、怎样理解善恶报应 180

十、关于原文的删节 181

十一、本文的局限 182

十二、板书设计 183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183

二、段落的不同划分 185

第一四课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185

一、作者简介 185

三、作者谈本文的写作 187

四、运用了举例、分类等说明方法 189

五、剪裁得当,主次分明 190

六、贵于顺序,明于条理 191

七、平实易懂,深入浅出 192

八、我国最早的书目 193

九、补充注释 194

十、课文订谬、指瑕 198

十一、板书设计 200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201

二、不同的层次 204

第一五课海洋与生命 204

一、从写作意图看文章中心 204

三、课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207

四、选材布局的特点 208

五、多种说明方法 209

六、说明的顺序与详略 211

七、对本文删节部分的看法 212

八、词语补释 213

九、有关资料 214

十、板书设计 216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216

第一六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18

一、背景简介 218

二、这个问题有无针对性 219

三、不同的层次划分 221

四、本文为什么要以设问句开头 224

五、首尾是怎样呼应的 225

六、本文论述的特点 226

七、语言精炼,准确严密 227

八、“人们的社会存在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含义 229

九、“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提法不确切 230

十、板书设计 231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231

第一七课杂文两篇人生识字糊涂始 233

一、时代背景 233

二、独具匠心的题目 234

四、战斗性强 235

三、本文论证的基本结构 235

五、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236

六、详略得当,繁简适度 237

七、富有形象性 238

八、幽默和讽刺 238

九、文中的用典和掌故 239

十、板书设计 241

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242

一、时代背景 242

二、对八条意见的不同归类 244

三、八条意见的实质及补充资料 246

四、写作特点 251

六、参考篇目索引 252

五、板书设计 252

第一八课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必然性和偶然性 255

一、背景与《通俗哲学》简介 255

二、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区别和联系 256

三、不同的分段 257

四、为什么不把第13自然段归入第3段 258

五、开头一段引言有什么作用 258

六、标题的形式和意义 259

七、寓理于事的说明方法 259

八、条理清晰,结构紧密 261

九、“死”的同义词的灵活运用 263

十、对文章体裁的不同看法 264

十一、 本文的删改 265

十二、词语补释 267

十三、关于黑海风暴袭击英法舰队的情况 268

十四、板书设计 269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269

第一九课诗二首归田园居 271

一、田园诗人陶渊明 271

二、写作背景 273

三、主题思想归纳的差异和争议 273

四、三种段落划分 274

五、景、意、情有机结合而着力于写景 276

六、标题明旨,写景表意,对比显志 276

九、词语补释 277

八、诗意含蓄,节奏鲜明 277

七、善用白描,语言平实自然 277

十、对陶诗的评价 278

十一、板书设计 280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280

饮酒 282

一、写作时间三说 282

二、题解 282

三、对主题思想的不同归纳和评议 283

四、层次结构 283

五、意、景、情相结合而以表意为主 284

六、标题、选材和比兴手法 285

七、用字精确,善于表达瞬间感情 285

九、板书设计 286

八、词语补注 286

十、参考篇目索引 287

第二○课涉江 289

一、写作时间异说 289

二、主题思想的不同概括 289

三、几种不同的段落划分 290

四、借景抒情,移情入景 292

五、大量使用比喻,兼用对比、映衬 292

六、发展比兴手法,形成象征体系 293

七、兼用两种创作方法 293

九、楚辞的语言特点 294

十、和谐多变的韵脚 294

八、善用典故,以古证今 294

十一、词语补注 295

十二、补充资料五则 296

十三、板书设计 297

十四、楚王放逐屈原行程图 298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298

第二一课荆轲刺秦王 302

一、《战国策》简介 302

二、写作时代背景 303

三、主题思想二说 303

四、对荆轲的两类不同的评价 304

五、三种不同的分段 306

六、运用悬念、对比等多种方法,在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308

七、从情势叙述、计划部署、悲壮场面、激烈搏击等方面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311

八、词语补释 313

九、板书设计 315

十、参考篇目索引 315

第二二课屈原列传 318

一、司马迁与《屈原列传》 318

二、抒情式的议论 319

三、多种形式的议论 320

四、记叙和议论结合 321

五、释官职 322

六、释人名 323

七、屈原在怀王朝放逐没有 325

八、关于本文的两段议论 327

九、难句辨释 328

十、对一条课文注释的异议 330

十一、”自疏”属上读,还是属下读 331

十二、“既”、“夺”、 “与”等字的解释 332

十三、对“屈原——爱国诗人”的异议 335

十四、《史记》书名小考 336

十五、同义词辨析 336

十六、板书设计 338

十七、参考篇目索引 338

第二三课谏太宗十思疏 341

一、魏征简介 341

二、时代背景 343

三、第三段层次的不同划分 344

四、对“十思”内容的不同概括 345

五、论述特色 346

六、说理艺术 348

七、文辞剀切,语言巧妙 349

八、援引经典,加强说服力 351

九、怎样理解“宏兹九德” 352

十、词语补注或异释 354

十一、 关于古文体“疏” 357

十二、板书设计 358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358

第二四课柳毅传 362

一、李朝威与《柳毅传》 362

二、《柳毅传》的社会意义 363

三、不同的分段 364

四、小说的艺术成就 365

六、故事人物之二——龙女 367

五、故事人物之一——柳毅 367

七、故事人物之三——钱塘君和洞庭君 369

八、疑难词语补注 370

九、难句的几种译法 372

十、“洞庭”指何处? 374

十一、板书设计 375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376

第二五课原毁 379

一、作者与《原毁》 379

二、写作背景和目的 379

三、归纳主题思想种种 382

四、分段与说明 383

五、结构布局和对比论证表解 387

七、立论精辟,针砭时弊,富有现实意义 388

六、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 388

八、论据充足,说理充分,令人折服 389

九、难句的不同译法 390

十、对《原毁》的评论 393

十一、板书设计两种 396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398

第二六课教战守策 401

一、题解 401

二、苏轼的革新思想 402

三、对中心论点的不同看法 405

四、严密的逻辑论证 406

五、用具体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 408

六、语言自然流畅 408

八、说理中也有抒情 409

七、多种修辞手法 409

九、疑难字、词、句补释 410

十、古今异义和通假 411

十一、词语异释 413

十二、“去兵”辨析 414

十三、“思考和练习”选答 415

十四、板书设计 418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418

第二七课祭妹文 421

一、袁枚和袁素文 421

二、关于祭文 423

四、段落划分 424

三、主题思想 424

五、本文思路及其展开的特点 425

六、抒情独具特色 426

七、在叙事中插入议论 429

八、运用语言的特点 430

九、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 431

十、古今异义和通假 432

十一、补充注释 434

十二、疑难句子解释 435

十三、板书设计 436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436

第二八课察变 439

一、严复及其翻译《天演论》的前前后后 439

二、关于进化论 440

三、关于严复的翻译方法 441

四、严复给《天演论·察变》作的按语 443

五、不同的分段 445

六、结构严谨, 论证充分 448

七、说理形象,饶有趣味 449

八、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449

九、运用多种议论方法 450

十、对两条注释的不同看法 450

十一、疑难词句举要和辨析 452

十二、补充注释 454

十三、板书设计 455

十四、参考篇目索引 455

一、作者简介 458

第二九课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458

二、关于散曲和宫调 459

三、不同的分段 461

四、“制作新奇”在哪里 463

五、怎样理解曲子的结尾 467

六、对“我”的认识 468

七、思想局限 470

八、难句异释 470

九、词语补释 474

十、 板书设计 475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475

一、如磐的黑夜,不屈的抗争 479

第三○课陈州粜米 479

二、包公和包公戏 480

三、关于元杂剧 482

四、内容简介 484

五、对主题的不同概括 485

六、不同的分段 486

七、张?古的形象 488

八、曲白相生,错落有致 490

九、俗语、谚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491

十、怎样认识“紫金锤”的作用 492

十一、词语补释 493

十二、板书设计 494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