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乐黛云 1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存目)&严复 夏佑曾 52
《天演论》译例言(存目)&严复 53
小说林缘起&徐念慈 56
译孝女耐儿传序&林纾 58
红楼梦评论(存目)&王国维 60
摩罗诗力说(存目)&鲁迅 61
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存目)&茅盾 62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存目)&陈独秀 63
论新文化运动(存目)&吴宓 64
中国古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钱钟书 65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存目)&陈寅恪 80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 81
歌德与杜甫(存目)&冯至 92
李白与哥德&梁宗岱 93
尼采与红楼梦&陈铨 100
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存目)&许地山 106
中西戏剧之比较&冰心 107
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存目)&郑振铎 111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存目)&梁实秋 112
音乐与文学的握手(存目)&丰子恺 113
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钟敬文 114
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方重 119
中国文学与音乐之关系(存目)&朱谦之 148
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一—中西戏剧基本观念之不同&尧子 149
中西接触与中国文化之新趋向(存目)&钱穆 154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 155
五四运动后四十年来中国关于亚非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存目)&季羡林 刘振瀛 193
印度文学在中国&季羡林 194
西游记与罗摩延书&吴晓铃 211
普希金和中国&戈宝权 224
李渔论戏剧结构(存目)&杨绛 250
刘勰的譬喻说和歌德的意蕴说&王元化 251
曹雪芹不是叔本华&绿原 257
意象派与古典诗歌(存目)&赵毅衡 277
论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王瑶 278
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唐弢 322
《梨俱吠陀》的祭祖诗和《诗经》的“雅”、“颂”&金克木 347
歌德—“魏玛的孔夫子”&杨武能 364
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王佐良 380
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杨宪益 402
河、海、园—《红楼梦》、《莫比·迪克》和《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周珏良 409
西方现代派诗与九叶诗人(存目)&哀可嘉 421
中国与印度民间故事比较&刘守华 422
诗无达话(存目)&张隆溪 45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贾植芳 452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杨周翰 462
王国维鲁迅比较论—本世纪初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影响&陈思和 476
从中西文化看月亮文学与太阳文学&高旭东 498
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乐黛云 508
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王宁 516
语言的激活—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言意之争&陈跃红 536
文学翻译:一种跨文化的创造性叛逆&谢天振 552
从道不可言到文言:中国诗学的精神奠基(存目)&方汉文 563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曹顺庆 564
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叶舒宪 581
亚洲汉文学的文化蕴含(荐目)&王晓平 596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饶芃子 597
西方文论在中国:观察、回顾与思考&徐新建 604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存目)&张辉 628
中西文化早期交往的复合媒介者—“扶南”的媒介特点与作用探—兼论基督教文化最早入华的上限问题&孙景尧 罗璇 629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严绍璗 642
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孟华 657
20世纪比较文学研究主要论著目录索引 676
后记 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