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洁净煤生产加工总论 3
第一章 我国能源构成及其特点 3
第一节 我国能源资源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3
目录 3
第二节 我国能源工业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特点 8
一、初级能源以煤为主 9
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9
三、煤炭生产以地方和集体煤矿为主 10
四、原煤入选率低 11
五、煤炭消费构成复杂 11
六、能耗高,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12
七、煤烟型大气污染严重 12
第三节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16
一、全国各大区煤炭储量分布 17
二、全国各省(市、区)煤炭储量分布 17
第二章 我国煤炭资源及煤质特征 17
第一节 中国分大区、分省(市、区)、分煤种的储量 17
三、全国分煤种的储量分布 19
四、全国各大区高硫(St,d>3%)及中高硫(St,d>2%~3%)煤的储量分布 20
五、全国各省(市、区)的高硫(St,d>3%)及中高硫(St,d>2%~3%)煤的储量分布 21
第二节 中国原煤及洗选加工产品的生产状况 22
一、全国各大区、各省(市、区)原煤生产状况 23
二、全国分煤种原煤生产状况 24
三、全国洗选加工产品的生产状况 24
一、不同时代无烟煤的煤质特征 25
第三节 中国不同时代煤的煤质特征 25
二、不同时代贫煤的煤质变化特征 27
三、不同时代褐煤的煤质变化特征 29
四、不同时代长焰煤的煤质变化特征 31
五、不同时代的不粘煤和弱粘煤的煤质变化特征 33
六、我国不同时代炼焦煤浮煤样的特性 34
第四节 不同类别煤的煤质特征 42
一、褐煤的煤质特征 42
二、无烟煤的煤质特征 44
三、非炼焦用(动力用)烟煤的煤质特征 46
四、炼焦用煤的煤质特征 49
第五节 中国煤的主要质量特征 55
一、中国煤的灰分 55
二、中国煤的硫分 56
三、中国煤的发热量 59
四、煤的挥发分 60
五、煤的灰成分和灰熔融性 60
一、中国煤炭资源分类和分级 61
第六节 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分级 61
二、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和特点 65
第七节 煤的岩相组成与特性及其分类 67
一、煤显微组分及其分类 67
二、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76
三、反射率分布图 79
四、中国煤岩相组成特点 83
五、煤岩参数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煤岩相化学” 98
二、煤炭储量的分类 101
一、概述 101
第八节 中国煤的储量分级 101
三、煤炭储量的分级 102
四、不同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 104
五、圈定储量的原则 104
六、储量计算标准 105
七、可采储量计算 106
八、其它储量的含义 106
一、煤炭灰分分级 108
第九节 中国煤炭质量分级标准 108
二、煤炭硫分分级 109
三、煤炭发热量分级 110
四、煤中全水分分级 110
五、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 111
六、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分级 111
七、煤灰熔融性(ST、FT)分级 112
八、煤的固定碳分级 113
十、煤的热稳定性分级 114
九、煤中磷分分级 114
十一、烟煤粘结指数分级(报批稿) 115
第十节 各种工业用煤质量指标 115
一、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 115
二、发电用煤的质量要求 117
三、气化用煤的质量要求 118
四、蒸汽机车用煤的质量要求 120
五、水泥回转窑用煤的质量要求 121
六、高炉喷吹用无烟煤质量要求 122
第十一节 矿区供工业用煤质量标准 123
第三章 燃煤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28
第一节 大气环境及大气污染问题 128
一、大气污染问题 128
二、地球的大气圈 130
三、大气污染类型及大气污染物 134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41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对森林、农作物的影响 141
二、大气污染对森林和农作物的影响 143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臭氧层的破坏 146
一、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46
二、大气污染对臭氧层的破坏 167
第四节 煤炭生产和燃烧对温室气体排放所起的作用 175
一、煤炭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175
二、煤炭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179
一、保护大气环境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 181
第五节 大气环境管理及大气环境标准 181
二、大气环境的质量标准 182
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186
第四章 煤质管理 197
第一节 开采设计与煤质管理 197
一、用于开采设计的《地质精(详)查报告》中,必须有比较详尽可靠的煤层煤质资料 197
二、井田划分和井田开拓要综合考虑煤层、煤质、地质构造等特点 198
及变化规律,为煤层开采、煤质管理及煤炭加工利用创造条件 198
四、回采工作面工艺设计 199
三、采区巷道布置 199
第二节 北方矿区回采工作面的煤质管理 201
一、采煤过程中的煤质管理 201
二、控顶过程中的煤质管理 204
三、综采放顶煤及炮采放顶煤工作面的煤质管理 206
四、工作面的煤质技术管理 208
五、回采中的水分管理 208
一、破煤质量管理 209
第三节 南方矿区回采工作面的煤质管理 209
二、顶板管理 213
三、综采煤质管理 215
四、现代化综采工作面的煤质管理示例 216
五、连采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煤炭质量管理 219
六、加强机械设备检修、保养工作,加强通风、除尘工作,保证煤炭质量 221
七、回采工作面的水分管理 223
第四节 掘进工作面煤质管理 223
一、煤巷掘进的煤质管理 224
二、半煤岩巷掘进时的煤质管理 225
四、提高掘进工作面煤质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226
三、掘进巷道水的管理 226
第五节 水砂充填采煤方法煤质管理 230
一、采煤系统 230
二、回采工艺 233
三、煤质管理措施 235
第六节 露采工作面煤质管理 240
一、组织领导机构 240
三、提高煤质的措施 241
二、毛煤的质量验收与处理 241
四、质量责任制与考核 243
五、露天矿煤炭计量 244
第七节 运输过程煤质管理 245
一、煤炭运销与煤质管理 245
二、装车外运过程的煤质管理 246
第八节 计算机在煤质管理中的应用 250
一、毛煤质量管理子系统 250
二、质量数据检验子系统 253
三、统计报表子系统 254
第九节 利用TQC控制图加强矿井煤质管理 255
一、控制图法原理 255
二、控制图的应用 256
三、影响矿井煤质的综合因素 257
第十节 煤质计划指标的编制 259
一、编制煤质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259
二、煤质计划的分类 260
三、煤质计划的组成部分及相互之间关系 261
四、煤质计划指标项目的确定 268
五、编制煤质计划的主要程序 268
第十一节 煤质计划指标的实施与考核 277
一、煤质计划实施与考核的责任范围 278
二、煤质计划的实施过程必须树立四个基本观点 278
三、煤质计划实施过程要平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279
四、煤质计划指标的调整与修改 280
五、煤质管理部门职责范围 281
六、制定考核标准、严格煤质考核,兑现煤质奖罚 287
第五章 煤和煤利用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及其防治 291
一、煤中有害元素的分布、迁移及防治 291
二、煤利用过程中的致癌化合物 307
三、煤中硫和SO2排放及其防治 313
第六章 洁净煤生产加工的现状与未来 330
第一节 洁净煤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330
第二节 我国洁净煤技术现状 336
一、煤炭洗选 336
二、型煤 337
三、水煤浆 338
四、煤炭的高效、洁净燃烧技术 338
五、煤炭转化 340
六、污染控制与废弃物管理 341
第三节 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方向 342
一、煤炭洗选 343
五、加压流化床发电技术 344
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 344
三、水煤浆 344
二、型煤 344
六、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345
七、煤炭气化、液化技术 345
八、烟气净化技术 345
第二篇 煤炭洗选、脱硫及动力配煤 349
第一章 煤炭的洗选技术 349
第一节 选煤的概念、分类及现状 349
一、选煤的定义、分类及意义 349
二、国内外选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50
第二节 跳汰选煤 353
一、跳汰选煤基本原理 353
二、跳汰选煤设备 356
三、跳汰机的入料与操作工艺 360
第三节 浮游选煤 362
一、浮游选煤的基本原理 362
二、浮选设备 364
三、浮选工艺因素 367
第四节 湿法选煤工艺流程 369
一、炼焦煤选煤流程 369
二、动力煤选煤流程 369
三、选煤主要辅助作业 370
第五节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流程 374
一、概述 374
二、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的原煤准备 375
三、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流程 378
四、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悬浮液的净化和回收流程 389
五、磁铁矿加重质的制备和补添流程 393
第六节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自动化 397
一、重介质悬浮液密度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 398
二、介质桶液位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 404
三、悬浮液流变特性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 412
四、旋流器入口压力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 417
五、产品灰分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 420
六、重介质旋流器选煤自动化实例 423
一、概述 427
第七节 流态化分离技术 427
二、流态化分离的基本原理 428
三、流化状态的控制及实验研究方法 433
四、高密度稳定流化床技术及静态分离 435
五、流化床连续分选设备 444
六、流化床选煤工艺系统及计算方法 454
七、分选过程的动态稳定性与操作 461
八、流化床气力分级 467
九、评价与展望 470
第八节 动力煤的洗选加工的现状及其意义 475
一、动力煤的原煤质量及加工现状 475
二、动力煤洗选加工的意义及效益 478
三、动力煤洗选工艺的选择及确定 482
第一节 煤燃烧设备脱硫技术概述 486
一、燃烧前脱硫 486
第二章 煤的脱硫技术 486
二、燃烧中脱硫 487
第二节 煤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 488
一、烟气脱硫剂的种类和特点 488
二、电站锅炉烟气脱硫工艺的主要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 491
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496
四、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技术 513
五、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烟气脱硫技术 516
六、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522
七、海水烟气脱硫技术 525
八、电子束辐照氨法烟气脱硫、脱氮技术 527
九、活性炭联合脱硫、脱氮技术 534
第三节 流化床燃烧脱硫 537
一、概述 537
二、流化床燃烧脱硫原理 540
三、鼓泡床燃烧过程的特点及影响其脱硫效率的因素 542
四、脱硫剂的再生和SO2的回收 547
五、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的特点及影响其脱硫效率的因素 548
第四节 高硫煤的洗选脱硫 552
一、煤中硫的形态分布 553
二、煤的脱硫方法 553
三、煤炭洗选脱硫技术 554
四、脱硫的选煤工艺流程 556
第五节 生物表面活性剂脱硫 560
一、煤中黄铁矿的分布状况 561
二、生物表面活性剂脱硫原理 561
三、脱硫用菌种 562
四、生物脱硫的实验室研究 564
五、浸出法脱除黄铁矿的先导性试验 568
六、生物脱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570
第三章 动力配煤技术 572
第一节 动力配煤技术及其重要意义 572
第二节 煤的燃烧及煤质对燃烧的影响 574
一、煤的燃烧方式及燃烧过程 574
二、煤质特征对燃烧及环境的影响 576
第三节 各类锅炉对煤质的要求 581
一、层燃炉不同炉种对煤质的不同要求 582
二、根据锅炉铭牌确认其适应的煤种 584
第四节 动力配煤的质量标准 588
一、发热量 590
二、挥发分 590
三、灰分 590
四、全硫 591
五、水分 591
六、煤灰熔融性 591
一、优化方法的确定 592
第五节 配煤方案的优化 592
二、配煤主要质量指标的计算 593
三、动力配煤优化配方示例 595
第六节 配煤工艺及设备 605
一、输送设备 605
二、取料设备 606
三、筛分设备 607
第七节 配煤的质量检测 608
四、破碎设备 608
五、混配设备 608
一、原料煤的质量检测 609
二、配煤过程的质量检测 609
三、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 609
第八节 动力配煤主要质量指标的可加性 610
一、配煤挥发分的可加性 610
二、配煤发热量的可加性 611
三、配煤灰成分与灰熔融性温度的可加性 612
四、配煤灰分与硫分的可加性 613
第四章 动力配煤生产活性炭技术 614
第一节 活性炭的结构及性质 615
第二节 活性炭生产原料用煤的质量要求 616
一、水分 616
二、灰分 617
三、挥发分 617
六、反应性 618
五、煤的可磨性 618
四、固定碳 618
第三节 活性炭生产原理及单种煤生产活性炭性能 619
一、活性炭生产原理 619
二、影响活性炭质量的因素 621
三、单种煤生产活性炭的性能 624
第四节 配煤生产活性炭 629
一、利用配煤改善活性炭孔结构及吸附性能原理 629
二、配煤生产的活性炭吸附性能 632
一、高温炼焦过程 636
二、室式炼焦的特点 636
第五章 动力配煤煤炼焦技术 636
第一节 高温炼焦过程与特点 636
第二节 配煤炼焦的意义与原则 639
一、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639
二、配煤炼焦的基本原则 640
第三节 单种煤的结焦特性及其在配煤中的作用 641
第四节 炼焦煤的煤质评定方法 643
一、煤的可选性及其评价 644
二、煤的工业分析 646
三、炼焦煤的工艺性质(粘结性及结焦性)评定 647
四、煤的岩相分析 654
第五节 配煤炼焦试验与设备 655
一、配煤炼焦试验 655
二、配煤炼焦试验设备 657
第六节 配合煤的质量要求与控制措施 663
一、配合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要求 663
二、配合煤的质量控制措施 670
第七节 配煤及焦炭质量预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671
一、常规配煤方法 672
二、粘结组分—纤维质组分配煤概念及原理 673
三、挥发分—流动度配煤原理及焦炭质量的预测 673
四、煤岩配煤基本原理及焦炭质量的预测 674
五、中间相(液晶)理论在配煤方面的应用 679
第八节 成焦机理概述 679
二、成焦机理 680
一、煤的热解过程 680
第九节 备煤炼焦工艺因素对结焦过程及焦炭质量的影响 683
一、煤料堆密度的影响 683
二、煤料细度的影响 683
三、煤料加热(炼焦)速度的影响 684
四、炼焦最终温度的影响 685
五、炼焦添加剂的影响 685
一、炼焦生产工艺流程概述 686
第十节 配煤炼焦生产工艺与设备 686
二、炼焦用煤的准备 687
三、炼焦生产及焦炉 688
第十一节 焦炭的种类与性质 690
一、焦炭种类 690
二、焦炭的组成与主要性质 694
第十二节 配煤炼焦新工艺与我国炼焦技术的发展方向 701
一、配煤炼焦新工艺技术 701
二、今后我国炼焦技术的改进及发展方向 702
第二节 型煤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709
第一节 型煤技术的产生 709
第三篇 型煤技术 709
第一章 型煤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709
第三节 型煤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713
一、气化型煤 713
二、锅炉型煤 714
三、机车型煤 714
四、型焦及炼焦配用型煤 715
第四节 发展型煤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而实用的技术途径 716
一、发展洁净煤技术,是当今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主导技术 716
二、发展型煤技术能扩大煤炭资源利用 717
三、发展型煤技术可推动技术进步 717
第二章 型煤技术的理论基础 718
第一节 煤的表面特性与粘结机理 718
一、煤的可成型性 718
二、成型假说 719
第二节 粉煤成型过程分析 723
第三节 影响粉煤成型的主要因素 725
第三章 型煤产品及分类 727
第一节 型煤的定义与特点 727
第二节 型煤产品及分类 730
第三节 型煤的形状、尺寸和结构 731
一、型煤的形状和尺寸 731
二、型煤的结构 732
第四章 型煤的质量指标与检测方法 738
第一节 型煤质量基本要求 738
一、工业型煤 738
二、民用型煤 741
第二节 型煤的质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741
一、评价工业型煤质量的指标 741
二、评价民用型煤质量的指标 742
三、型煤质量的检测方法 742
第三节 影响型煤质量指标的因素 747
第一节 型煤粘结剂的作用及分类 757
一、型煤粘结剂种类 757
第五章 型煤粘结剂及添加剂 757
二、对型煤粘结剂的总体要求 758
三、对型煤粘结剂的质量要求 758
四、粘结剂的选择原则 759
五、型煤粘结剂的理论基础 759
六、粘结剂的配制方法 760
第二节 有机粘结剂 762
一、非水溶性粘结剂 762
二、水溶性粘结剂 765
第三节 无机粘结剂 771
第四节 复合粘结剂 774
第六章 型煤生产工艺 776
第一节 型煤生产工艺分类 776
第二节 粉煤无粘结剂冷压成型 778
一、年轻褐煤无粘结剂成型 778
二、烟煤、无烟煤无粘结剂成型 779
三、清水湿煤棒 782
一、成型原料的制备 784
第三节 粉煤有粘结剂冷压成型 784
二、成型 786
三、生球固结 786
第三节 水煤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786
四、典型工艺流程简介 787
第四节 粉煤热压成型 791
一、基本原理 791
二、气体热载体快速加热热压成型工艺 794
三、固体热载体快速加热热压成型工艺 795
第七章 型煤生产设备 800
第一节 筛分设备 800
一、振动筛 801
二、固定筛 804
三、概率筛 805
四、共振筛 806
第二节 破碎设备 808
一、颚式破碎机 809
二、齿辊破碎机 812
三、锤式破碎机 816
四、反击式破碎机 818
五、环锤式破碎机 819
六、笼式粉碎机 821
七、磨碎机 823
一、双轴搅拌机 826
第三节 混捏设备 826
二、立式调和机 828
三、轮碾机 829
第四节 成型设备 831
一、冲压式成型机 831
二、环式压力机 832
三、对辊成型机 835
四、螺旋挤压机 845
五、蜂窝煤机 846
第五节 干燥设备 848
一、圆筒回转内热式干燥机 849
二、气流干燥装置 849
第六节 加热设备 850
一、旋风加热筒 850
二、热风炉 851
三、高温风机 852
第七节 给料与运输机械 852
一、箱式给料机 852
二、板式给料机 854
三、圆盘给料机 855
四、胶带输送机 858
第八节 生球处理设备 861
一、立式干燥炉 861
第八章 型煤的应用 865
第一节 褐煤成型 865
一、褐煤成分和性质对其成型性的影响 866
二、褐煤成型工艺和生产过程 869
三、不同用途的褐煤型煤的要求和生产特点 876
第二节 民用型煤 879
一、民用型煤的优越性 880
二、民用型煤成型的基本原理 882
三、民用型煤的工艺要求 884
四、民用型煤的生产 885
第三节 锅炉型煤 888
一、型煤的燃烧过程 888
二、锅炉型煤的必要性 893
三、型煤的燃烧特征 894
四、锅炉型煤生产工艺 896
第四节 工业燃气用造气型煤 901
一、燃气用造气型煤的来由 902
二、煤气化原理 902
三、发生炉煤气的分类 907
四、混合发生炉煤气生产原理 908
五、燃气用造气型煤的质量要求及优点 910
六、燃气用气化用煤的现状 910
第五节 合成氨造气型煤 912
一、半水煤气生产原理 913
二、合成氨造气型煤的发展情况 915
三、合成氨造气型煤的几种成型技术 918
四、合成氨遣气型煤的新发展 921
第六节 型焦及配型煤炼焦 923
一、冷压型焦 923
二、热压型焦 930
三、配型煤炼焦 936
第八节 其他特殊用途型煤 938
一、铁炭型煤炼铁 938
二、炼钢型煤增碳剂 939
第九章 型煤厂管理 941
第一节 概论 941
一、型煤厂的分类 941
二、型煤厂管理的重要性 942
一、提高工人素质,稳定工人队伍 943
三、型煤厂管理的内容 943
第二节 型煤厂的技术管理 943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配方 945
三、严格执行工艺要求 947
四、搞好机电维修,确保正常生产 948
五、加强技术改造,不断完善生产工艺 949
六、搞好型煤厂的组织协调工作 950
七、努力做好型煤厂的质量检验工作 951
第三节 型煤厂的物资成本管理 952
二、优选物资供应点与物资种类 953
一、合理选择厂址,确定合理的工艺和规模 953
三、经济采购,合理储备 955
四、完善管理,提高效益 956
第四节 型煤厂的环境管理 956
一、型煤厂的环境管理 958
二、型煤厂的粉尘治理 959
三、型煤厂的噪声治理 964
四、型煤厂废渣和废水的治理 966
五、加强型煤厂绿化工作,美化厂区环境 967
第四篇 水煤浆技术 973
第一章 水煤浆技术概论 973
第一节 水煤浆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973
一、水煤浆技术的产生 973
二、水煤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974
第二节 煤的成浆特性 976
一、煤的成浆特性 976
一、水煤浆制备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986
二、关于水煤浆燃烧应用的基本原理及有关技术 993
三、环境保护分析 1005
四、储运技术 1010
第二章 水煤浆处理剂 1014
第一节 概述 1014
第二节 水煤浆特性及影响因素 1016
一、流动性 1016
二、稳定性 1025
三、燃烧性 1029
第三节 水煤浆制备 1030
第四节 分散剂 1032
一、分散剂 1033
二、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1036
三、分散剂与煤质匹配规律 1040
第五节 稳定剂 1048
一、消泡剂 1049
第六节助剂 1049
二、调整剂 1050
三、促进剂 1050
第三章 高浓度水煤浆制备技术 1051
第一节 水煤浆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1051
一、流动性 1051
二、级配 1061
二、稳定性 1062
三、燃烧性 1066
一、煤种的选择 1068
第二节 水煤浆的制备 1068
三、添加剂 1073
四、制备工艺 1085
第三节 我国发展水煤浆的前景 1089
第四章 煤泥水煤浆技术 1091
第一节 煤泥水煤浆制备工艺和设备 1091
一、煤泥水煤浆制备工艺 1091
二、制浆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1095
一、流化床燃烧实验系统 1096
第二节 燃烧系统及锅炉 1096
二、煤泥水煤浆燃烧“掺烧”系统及影响因素 1097
三、燃烧效果及锅炉热效率试验 1101
四、煤泥浆喷燃火焰中心的调整试验 1102
第三节 煤泥水煤浆沸腾燃烧系统 1103
一、煤泥浆制备及工艺 1103
二、煤泥浆在沸腾炉内的燃烧过程 1107
三、煤泥浆流态化燃烧的技术,经济分析 1108
第一节 对水煤浆技术“成熟度”的初步分析 1111
第五章 对水煤浆系统技术的初步评价 1111
第二节 对水煤浆环保特性的初步分析 1113
第三节 对水煤浆节能特性的初步分析 1114
第四节 水煤浆技术应用的代油与原煤及煤泥浆代煤经济的分析 1115
第五节 目前水煤浆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118
第六节 水煤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1119
一、洁净燃烧技术所涉及的领域 1125
第一节 洁净燃烧技术所涉及的问题 1125
第一章 洁净燃烧技术概述 1125
第五篇 洁净煤燃烧技术 1125
二、实现高效洁净燃烧 1126
三、由相关技术构成的大系统 1126
第二节 洁净燃烧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127
一、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1127
二、煤气—蒸气联产技术 1129
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 1129
一、流化床与循环流化床燃烧 1130
第三节 洁净燃烧技术原理及特点 1130
二、煤气、蒸汽联产 1134
三、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1135
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1135
第二章 流化床燃烧技术 1137
第一节 流化床燃烧的特点 1137
第二节 流化床燃烧机理 1138
一、流化床中煤粒挥发物燃烧机理 1138
二、流化床中炭粒的燃烧机理 1142
第三节 流化床中煤粒的燃烧过程 1147
一、干燥和加热 1147
二、挥发分析出及燃烧 1148
三、焦炭燃烧 1148
四、煤粒的膨胀、破碎和磨损 1150
第四节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区域 1151
第五节 影响流化床燃烧的主要因素 1154
一、燃煤特性的影响 1154
二、燃煤粒径的影响 1155
三、布风装置和流化质量的影响 1156
四、给煤方式的影响 1156
五、床温的影响 1157
六、床体结构和飞灰再燃的影响 1158
七、运行水平影响 1159
第六节 炉膛内燃烧份额和一、二次风的分配 1159
一、燃烧份额δd 1159
二、影响燃烧份额的因素 1160
三、一、二次风的配比 1161
第七节 流化床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 1162
一、流化床燃烧对烟尘及可燃物的排放控制 1162
二、流化床燃烧对SO2的排放控制 1165
三、流化床燃烧对NOx的排放控制 1168
四、流化床燃烧对N2O的排放控制 1175
五、流化床最佳低污染燃烧过程的组织 1182
第八节 流化床焚烧废物 1184
一、流化床焚烧废物的优缺点 1185
二、流化床焚烧城市垃圾 1186
三、流化床锅炉烧洗煤泥和煤矸石 1191
四、渣化床锅炉烧废木头和林业废物 1194
五、流化床焚烧带放射性的废物 1197
六、流化床燃烧轮胎 1201
七、流化床燃烧谷壳和其他农业废物 1202
第三章 增压流化床燃烧(PFBC)技术 1205
第一节 概述 1205
第二节 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PFBC-CC)发电技术的原理和类型 1206
一、增压鼓泡潦化床(PBFB) 1207
二、增压循环流化床(PCFB) 1208
三、第二代PFBC-CC 1209
第三节 PFBC-CC的关键技术 1211
第四节 PFBC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 1211
一、实验室规模研究阶段 1211
二、中间试验(工业化试验)阶段 1217
三、商业示范阶段 1222
一、提高电站效率的代价 1228
第五节 PFBC与几种煤的高效清洁发电技术的比较 1228
二、除NOx、SO2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 1229
第六节 PFBC技术的发展展望 1232
第七节 增压流化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PFBC) 1234
第八节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1246
一、IGCC的工艺流程 1246
二、IGCC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246
三、IGCC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1249
四、IGCC用煤气化技术 1250
五、IGCC技术的优缺点 1252
六、IGCC技术的发展现状 1254
七、IGCC技术的发展前景 1257
八、煤气化湿空气透平循环发电(IGHAT)技术 1258
第四章 燃料电池 1260
第一节 概述 1260
第二节 燃料电池的原理和特点 1262
一、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1262
二、燃料电池系统的发电效率和功率 1264
三、燃料电池的燃料、氧化剂和催化剂 1266
四、燃料电池的特点 1267
第三节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1268
一、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组成和系统流程 1268
二、燃料电池系统的基本工作过程 1269
第四节 燃料电池的类型及其特点 1270
一、碱性燃料电池(AFC) 1272
三、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1273
二、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 1273
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1274
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1275
第五节 煤气化—燃料电池—燃气—蒸汽复合发电技术 1276
第五章 燃煤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 1278
第一节 磁流体发电概述 1278
一、磁流体发电的基本原理 1278
二、磁流体发电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过程 1279
三、磁流体发电热力循环及其效率 1280
第二节 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特点 1283
第三节 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 1285
一、燃烧室 1286
二、发电通道 1287
三、磁体 1289
四、高温空气预热器 1289
五、余热锅炉 1291
六、种子金属回收装置 1291
七、电流逆变换装置 1292
一、循环床锅炉 1293
二、煤气、蒸汽联产 1293
第六章 洁净煤燃烧有待于研究的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293
第一节 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技术 1293
三、部分气化联合循环 1294
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 1294
第二节 洁净燃烧技术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1294
一、循环床锅炉 1294
二、煤气、蒸汽联产 1294
四、整体煤气联合循环(IGCC) 1295
三、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1295
第六篇 煤炭气化技术 1299
第一章 煤炭气化概述 1299
第一节 煤炭气化的意义和种类 1299
第二节 煤炭气化工艺的分类 1301
第三节 煤炭气化的工艺性质 1303
一、煤的反应性 1304
二、煤的机械强度 1305
三、煤的热稳定性 1306
四、煤的结渣性 1307
五、煤灰的熔融性和灰黏度 1307
第二章 煤的气化技术和性质 1311
第一节 煤的气化原理 1311
一、煤气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1312
二、煤炭气化工艺的原则流程 1314
第二节 煤气化产物的分类与特点 1314
二、基于煤气热值的分类 1315
一、基于气化剂和煤气成分的分类 1315
第三节 衡量煤气化炉的技术与经济指标 1316
一、气化强度 1317
二、碳的转化率ηc 1317
三、冷煤气效率η1 1317
四、热煤气效率ηh 1317
第四节 煤的气化工艺及其设备 1318
一、煤的气化工艺 1318
二、煤气化炉的种类 1319
第五节 煤的气化性质 1326
一、反应活性 1326
二、粘结性 1326
三、结渣性 1327
四、热稳定性 1328
五、机械强度 1328
第六节 几个影响煤气化性质的因素 1329
一、煤的气化活性与煤性质的关系 1329
六、粒度分布 1329
二、煤中矿物质与煤气化的关系 1330
三、压力对某些煤气化性质的影响 1331
第三章 煤炭气化的反应原理 1332
第一节 煤炭气化的基本反应 1332
一、碳与氧的基本反应 1332
二、碳与水蒸气的基本反应 1332
第二节 煤气化的基本原理 1333
三、甲烷生成反应 1333
第三节 煤炭气化反应的物理化学基础 1335
第四节 煤炭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 1337
一、平衡常数 1337
二、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 1338
三、煤气平衡组成的计算 1341
第五节 煤炭气化的反应动力学 1343
一、概述 1343
二、各反应控制区的动力学特性 1346
三、主要气化反应的速度控制区 1352
第六节 煤炭气化过程的催化作用 1355
一、催化作用的特征 1355
二、煤炭气化反应催化气化过程的动力学概念 1355
三、煤催化气化用催化剂的制备 1360
四、催化剂在煤气化中的应用 1361
第七节 煤炭气化生产过程的强化方法 1362
第四章 煤气的净化工艺及主要设备 1364
第一节 煤气站的工艺流程 1364
一、热煤气站的工艺流程 1364
二、冷煤气站的工艺流程 1366
三、水煤气站的工艺流程 1369
第二节 冷却及除尘设备 1372
一、干式除尘设备 1372
二、气化煤气冷煤气工艺中的冷却除尘设备 1373
第三节 静电除尘设备 1375
一、静电除尘器的原理 1376
第四节 脱硫工艺 1377
一、改良A.D.A法 1380
二、低温甲醇洗涤法 1387
三、氧化铁法 1390
四、发展中的高温脱硫 1394
第五节 煤气站的环境保护 1397
一、煤气站废水的处理 1398
二、煤气站有害气体污染的防治 1411
四、煤气站粉尘及固体残渣的治理 1412
三、煤气站噪声污染防治 1412
第五章 煤炭气化过程的计算 1414
第一节 气化指标 1414
一、煤气的组成与热值 1414
二、煤气产率 1415
三、气化强度 1415
四、气化剂耗量 1415
五、原料损失量 1416
六、气化效率和热效率 1416
一、入炉煤及其组成、热值的计算 1418
第二节 移动床气化过程的综合计算法 1418
二、干馏阶段的计算 1419
三、气化阶段的计算 1421
四、煤气组成和热值、煤气产率、气化剂耗量的计算 1422
五、热量平衡和效率计算 1423
第三节 流化床煤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1432
一、流化床的流动特性 1433
二、流化床的两相模型 1434
三、气化反应及其化学反应动力学 1438
四、建立数学模型 1443
第六章 煤气化的应用 1449
第一节 在电力工业上的应用 1449
一、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 1449
二、整体煤气化湿空气透平循环发(IGHAT) 1450
三、整体煤气化压缩空气贮存湿空气透平循环(IGCASH) 1451
IGFC——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 Combined Cycle) 1452
四、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 1452
第二节 在燃气生产上的应用 1455
一、在工业燃气生产上的应用 1455
二、在城市煤气生产上的应用 1457
三、在代用天然气(SNG)生产上的应用 1457
第三节 在化学品生产上的应用 1462
一、在合成氨工业上的应用 1463
二、在合成液体燃料生产中的应用 1463
三、在C1化学品生产上的应用 1465
第七篇 煤炭液化技术 1469
第一章 煤炭液化概述 1469
第一节 煤液化的基本原理 1469
第二节 液化用煤种的选择 1473
第三节 煤液化工艺与其他煤转化工艺的对比 1476
第四节 煤液化工艺的发展状况 1478
第五节 煤液化工艺的发展前景 1481
第六节 煤炭液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82
第七节 煤炭液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 1483
第一节 历史和现状 1485
第二章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1485
第二节 煤炭直接液化工艺 1487
一、煤炭直接液化基本原理 1487
二、煤炭直接液化的一般工艺过程 1488
三、煤炭液化产物的处理方法和液化产品产率的计算 1491
四、煤炭直接液化工艺 1492
五、典型煤炭液化工艺生产的煤炭液化产物性质 1531
六、影响煤炭液化产率的因素 1533
第一节 历史和现状 1545
第三章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1545
第二节 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 1547
一、化学反应 1547
二、催化剂 1547
第三节 间接液化工艺流程 1548
第四节 F-T合成反应器 1550
一、固定床反应器 1552
二、流化床反应器 1552
三、浆态床反应器 1553
第一章 粉煤灰及其组成 1557
第一节 粉煤灰的组成与形态 1557
第八篇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1557
第二节 粉煤灰的颗粒组成 1558
第二章 粉煤灰利用状况与历史 1560
第一节 粉煤灰利用的沿革 1560
第二节 我国粉煤灰排放和利用量的统计 1563
第三节 各主要国家粉煤灰排放量与利用率 1563
第一节 粉煤灰混凝土 1565
第三章 我国粉煤灰利用的几个主要途径 1565
第二节 粉煤灰烧结砖 1569
第三节 粉煤灰陶粒及陶粒混凝土 1570
第四节 蒸养石灰—粉煤灰砌块 1573
一、蒸养石灰—粉煤灰砌块介绍 1573
二、原材料和配合比 1573
三、生产工艺简述 1574
四、砌块的主要质量指标 1574
一、粉煤灰水泥简介 1576
第五节 粉煤灰水泥 1576
二、粉煤灰水泥的生产工艺 1577
第六节 粉煤灰加气混凝土 1578
一、简单介绍 1578
二、加气混凝土配合比 1578
三、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性能 1579
第七节 粉煤灰在筑路工程中的应用 1579
一、简介 1579
二、粉煤灰用于高等级路堤 1580
三、粉煤灰三渣路面 1581
第八节 粉煤灰利用的前景与途径的几点看法 1582
第四章 粉煤灰及煤矸石的利用 1584
第一节 粉煤灰的利用 1584
一、粉煤灰作建筑材料 1584
二、粉煤灰作井下回填和充填矿井塌陷区 1590
三、从粉煤灰中提取多种化学、化工原料 1591
四、粉煤灰生产磁性复混化肥 1592
第二节 煤矸石生产复合微生物肥料 1593
一、固氮微生物 1594
二、解磷微生物 1594
三、解钾微生物 1594
四、煤矸石分解菌 1595
五、H4生物发酵菌 1595
六、H7生物能量(ATP)生成基质丙酮酸的发酵菌 1595
第九篇 烟道气净化技术 1599
第一章 烟气污染与净化概述 1599
第一节 烟气对大气的污染 1599
第二节 烟气及其净化 1600
第三节 我国烟气净化技术发展现状 1602
第二章 煤燃烧后的除尘技术 1604
第一节 概述 1604
一、火电厂锅炉的除尘概况 1604
二、工业锅炉的除尘概况 1609
四、除尘器的性能 1614
三、除尘设备的分类 1614
第二节 机械除尘装置 1619
一、重力沉降室 1619
二、惯性除尘器 1621
三、旋风除尘器 1622
第三节 湿式除尘装置 1630
一、水膜除尘器 1631
二、文丘里洗涤器 1634
三、斜棒栅除尘器 1637
四、冲击式除尘器 1638
五、泡沫式除尘器 1639
六、湿法除尘的脱水装置 1640
七、火电厂锅炉湿式除尘器的应用情况及使用效果 1641
第四节 电除尘器 1642
一、电除尘器的结构 1642
二、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1644
三、电除尘器的设计计算 1644
五、燃煤火电厂电除尘器的使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1649
四、电除尘器类型 1649
第五节 袋式(过滤式)除尘装置 1651
一、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及滤料 1652
二、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及清灰方式 1655
三、袋式除尘器的主要参数 1661
四、袋式除尘器与电除尘器的比较 1664
五、袋式除尘与电除尘相结合 1666
六、我国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的应用情况及袋式除尘器在我国 1667
燃煤电厂中的应用前景 1667
第三章 燃煤电厂氮氧化物的净化 1670
第一节 国内外烟气脱NOx技术 1670
第二节 大气中NOx的形成及控制技术 1671
一、选择催化还原法(SCR) 1672
二、选择非催化还原法(SNCR) 1676
三、活性炭法 1679
四、SNOX——DESONOX—法 1680
第一章 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 1685
第一节 概述 1685
第十篇 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 1685
一、增加新的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1687
二、改善矿井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687
三、改善地区大气质量,保护全球环境 1687
第二节 我国煤层气资源 1690
一、煤炭资源概况 1690
二、煤层气富集条件 1691
三、煤层气资源量估测 1693
第三节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 1694
一、煤层气抽放概况 1694
二、煤层气利用现状 1695
三、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 1696
四、煤层气开发近期工作和远景目标 1697
第二章 煤层气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特征 1699
第一节 煤的成烃机理 1699
一、煤成烃的物质基础 1699
二、煤的化学结构与双组分模式 1701
三、煤化作用的化学过程 1702
第二节 煤层气的成因 1705
一、煤层气的成因类型 1705
二、煤层气的储存与运移 1708
第三节 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1710
一、煤层气的成分及同位素特征 1710
二、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1713
三、煤层气对环境的影响 1715
第一节 储集层的孔隙与裂隙特征 1717
第三章 煤层气储集层 1717
一、基质孔隙 1718
二、煤的裂隙特征 1725
三、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 1734
第二节 储层的渗透性 1735
一、基本概念 1735
二、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737
第三节 储层的其它性质 1743
一、原应力、井底压力和储层压力 1743
三、渗透率参数的获得 1743
二、储层温度 1744
三、储层的力学性质 1744
第四节 储集层的分级与分类 1745
一、分级 1745
二、分类 1746
三、储层评价与有利区块选择 1748
第五节 煤层气的封存机制 1748
一、封存机理 1748
二、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1749
第四章 煤层气综合地质评价 1751
第一节 煤层气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1751
一、地质背景 1751
二、煤的资源量计算 1753
三、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1754
四、储层描述 1762
一、区域地质评价的内容 1763
第二节 区域地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763
二、区域评价原则和标准 1764
第三节 勘探阶段地质评价 1765
第四节 初期开发试验阶段地质评价 1766
第五章 煤层气储层强化 1768
第一节 裸眼洞穴法完井 1768
一、概述 1768
二、裸眼洞穴法完井工艺 1769
三、储层强化机制 1771
四、裂隙扰动的控制因素 1775
五、裸眼洞穴法完井数值模拟 1776
第二节 煤层压裂 1778
一、概述 1778
二、水力压裂模型 1780
三、小型压裂 1789
四、压裂设计 1791
五、实施压裂 1793
六、压裂效果评价 1795
一、顶板强化 1797
第三节 特殊强化工艺 1797
二、酸化处理 1799
第六章 煤层气生产技术 1801
第一节 煤层气生产的特点 1801
一、煤层气的地下运移 1801
二、产气量的变化规律 1801
三、煤层气生产工艺特点 1802
第二节 排采方法 1804
一、梁式泵 1804
二、螺杆泵 1806
三、气举 1806
四、电潜水泵 1808
第三节 气水地面集输与处理 1809
一、地面气水分离 1809
二、集输系统 1810
三、流体计量系统 1811
四、气体处理与压缩 1813
一、产前准备 1818
第四节 生产优化与储层管理 1818
二、检修 1819
三、减少故障的方法 1820
四、生产管理 1820
第十一篇 煤的洁净生产 1825
第一章 矿井开拓与巷道布置 1825
第一节 全煤巷开拓方式 1825
二、取消岩石集中巷 1826
一、实施不同煤层搭配开采 1826
第三节 实施不同煤层搭配开采与取消岩石集中巷 1826
第二节 利用自然边界划分矿井和采区 1826
第二章 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 1827
第一节 加大采高、煤层全厚开采 1827
第二节 合理分层 1828
第三节 煤、岩分采 1828
第四节 留顶(底)煤开采 1829
第三章 回采工艺与操作技术 1830
第一节 爆破落煤 1830
一、普采 1831
二、综采 1833
第四章 分掘分运与煤矸分离 1835
第一节 全断面掘进,分掘、分运 1835
第二节 宽巷掘进、矸石充填 1836
一、沿空留巷 1837
二、矸石不出井 1837
第三节 沿空留巷与矸石不出井 1837
一、全柱开采 1838
第一节 保护性开采 1838
二、等厚开采 1838
第五章 保护性开采与露天洁净开采 1838
七、平行长轴开采 1839
六、连续开采 1839
八、对称背向开采 1839
第二节 露天洁净开采 1839
五、协调开采 1839
四、择优开采 1839
三、同时开采 1839
第六章 矿井水的处理及利用 1841
第一节 中国矿井水的基本情况 1841
第二节 中国主要矿区矿井水的排放情况 1842
第三节 矿井水的类型 1842
第四节 矿井水的处理方法 1845
第五节 矿井水资源的宏观治理 1848
第一章 煤及矸石制取橡胶填料 1851
第一节 橡胶填料的作用和种类 1851
第十二篇 煤的非燃料利用 1851
第二节 煤制橡胶填料技术 1852
一、煤制橡胶填料工艺 1855
二、煤制橡胶填料的特性 1855
第三节 煤制橡胶填料工艺及特性 1855
第四节 煤制橡胶填料的补强和机理探讨 1857
第五节 煤制橡胶填料的经济效益分析 1858
第六节 煤矸石制橡胶填料技术 1859
第二章 煤制活性炭技术 1862
第一节 煤质活性炭的结构和性质 1863
一、基本结构 1863
二、活性炭的孔隙 1863
三、活性炭的化学组成及特性 1864
第二节 煤质活性炭的生产 1866
一、基本原理 1866
二、生产煤质活性炭的原料 1870
三、煤质活性炭的生产工艺 1872
四、煤质活性炭的生产设备 1876
第三节 煤质活性炭的应用与再生 1882
一、煤质活性炭的应用 1882
二、煤质活性炭的再生 1884
第三章 煤制其它炭素材料 1887
第一节 生产炭素物质的原料 1889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炭素物质 1895
第四章 煤矸石的利用 1900
第一节 利用煤矸石作为燃料 1900
第二节 利用煤矸石作建筑材料 1905
一、用煤矸石制砖瓦 1905
二、用煤矸石生产水泥 1906
三、用煤矸石生产混凝土砌块 1907
五、用煤矸石生产耐火砖和耐火材料 1908
六、用煤矸石生产陶瓷制品 1908
四、用煤矸石生产轻骨料陶粒 1908
七、用煤矸石做筑路材料 1909
第三节 从煤矸石中提取化工产品 1909
第四节 利用煤矸石改良土壤 1910
第五节 用煤矸石生产复合微生物肥料 1911
第十三篇 相关标准规范 1919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 1919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1925
第二节 机械落煤 1931
煤矿科技术语选煤 1935
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 2011
煤粉浮沉试验方法 2016
煤粉筛分试验方法 2022
煤和矸石泥化试验方法 2026
选煤实验室分步释放浮选试验方法 2038
选煤厂煤泥水沉降试验方法 2046
煤炭可浮性评定方法 2068
选煤厂煤泥过滤性测定方法 2070
选煤厂真空过滤机用助滤剂使用性能测定方法 2080
煤芯煤样可选性试验方法 2089
煤炭脱硫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2101
煤泥压滤性试验方法 2103
选煤厂技术检查 2111
选煤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2129
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等级 2136
煤用重选设备分选下限评定方法(Ⅰ) 2141
选煤厂磁选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2146
选煤厂破碎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2148
选煤厂浓缩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2150
煤炭工业部节约能源监测管理办法 2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节约法 2174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21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219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216
煤炭物资行业管理办法 2232
煤炭生产许可证档案管理规定 2237
煤炭行政处罚办法 2240
生产矿井水平接续管理办法 2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2248
煤炭工业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256
煤炭工业部节约能源监测管理办法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