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士大夫综论 1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1
一、士大夫释意 1
二、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发展 3
三、士大夫阶层的地位 5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 6
一、历朝京城士大夫 6
二、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 7
三、士大夫游京城 8
四、京城士大夫的抱负 9
第三节 风华正茂的童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士 10
一、生逢其时——诞生在殷商硕基之上 10
二、变革的时代——在礼崩乐坏中成长 10
三、时代的宠儿——蔑万乘之君 11
四、难圆童年的梦 12
第四节 士大夫与诸子百家 13
一、百家争鸣时期的中西异同 13
二、殊途难于同归 14
三、士大夫与儒家 18
四、士大夫与道家 22
五、士大夫与法家 27
六、士大夫与农家 30
七、士大夫与杂家 33
第二章 缠足跋涉两千年——秦统一以后的士大夫综论 38
第一节 两千多年的大徘徊 39
一、经济上停滞不前——不患寡而患不均 39
二、思想上停滞不前——先秦时期的种子库 43
三、天朝——四塞之国的大天地 44
第二节 君为臣纲 48
一、统一与集权 48
二、先有亡国之君 后有亡国之臣 51
第三节 大棍子与裹脚布 52
一、两根大棍子 52
二、三条裹脚布 54
第四节 心灵与躯壳的扭曲 56
一、志在兼济天下 56
二、奴才与戏子 56
第五节 读书与臣节——刘项原来不读书 57
一、十年寒窗苦——养成兼济之志 57
二、秀才不造反 58
第三章 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59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 59
一、用世的士大夫 59
二、避世的士大夫 60
三、儒家文化的嫡传 60
第二节 士大夫文化与人民性 61
一、脱离劳动与接触现实 61
二、与民同乐造福一方 62
三、仁者的情怀 62
第三节 阳春白雪 63
一、二千多年的积淀 63
二、耕读继世 诗书相传 63
三、稳唱阳春白雪调 64
第四节 北京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65
一、士大夫京师化 65
二、士大夫文化京师化 66
三、从北京文化划分上看士大夫文化 66
第四章 燕国的士 68
第一节 方士 68
一、人间仙境的探求者 68
二、否定天的意志主宰自己的命运 69
三、拓思者与旁门左道 70
第二节 邹衍谈天 71
一、碣石宫中的贵客 71
二、大九州论 71
三、五德终始说 72
第三节 燕昭王金台招士 73
一、子之之乱 73
二、得士兴国 73
三、得士与用士 74
第四节 士为知己而死 75
第五节 朝秦暮楚亦何妨 76
第六节 燕士数风流 77
第五章 焚书坑儒暴政下的燕士 79
第一节 韬光养晦的岁月 79
一、孔子周游列国不至秦 79
二、逐客与谏逐客 80
三、血与火的洗礼 80
四、得士得国 失士失国 82
第二节 海上仙山 海滨宫阙 84
一、碣石勒石 84
二、秦皇岛外有仙山 85
三、常驻与长驻 85
第三节 旧燕风云 86
一、三老难领风骚 86
二、复国风暴 87
三、难以平静的地区 88
第六章 两汉征辟察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90
第一节 马背上的士 90
一、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 90
二、由珠履到马靴 91
三、战国时期的遗势遗风 91
第二节 征辟与察举 92
一、新形势下的官员选拔制度 92
二、士开始地著 93
第三节 士与士大夫 94
一、由重能到重德 94
二、儒学独盛,士大夫独悲 95
第四节 初显风骚 96
一、学比齐鲁 96
二、新豪门世家的形成 97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99
第一节 豪门势力的扩张 99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100
第三节 学以家传 家以学显的幽州士族 101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103
第八章 隋唐科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104
第一节 再现辉煌——新形势下的大统一 104
一、民族大融合后的勃勃生机 104
二、耕者有其田——均田制落日的霞辉 106
三、新的政治格局——宰相议政藩镇割据 107
四、独尊儒术与三教圆通——思想相对解放 108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初辉 110
一、士族政治的崩溃 110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 111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 112
四、科举考试的流弊 113
五、春风得意马蹄疾——政治舞台上的生力军 114
六、牛李党争的性质 114
第三节 幽州的士大夫阶层 116
一、紫气东来——幽州的地位蒸蒸日上 116
二、士大夫游幽州 120
三、旧绪新风 122
第九章 辽蕃汉并行政治体制下的燕京士大夫 125
第一节 华夏皇冠——耶律氏以胜利者的身份越过了长城 125
一、自古无胡人当中原皇帝 125
二、天不容胡人当中原皇帝 126
三、胡人不敢当中原皇帝 127
四、明智的选择 127
第二节 蕃汉并行的政治体制 130
一、民族融合基础之上的割让 130
二、蕃汉并行制度溯源 131
三、虏法简易民多便之 132
四、血脉相融 习俗相通 133
第三节 蕃汉通行的科举制度 133
一、燕京豪门 133
二、儒家的正统地位 134
三、辽王朝的科举制度 134
四、契丹进士 135
第四节 北隅风骚 135
一、燕京的士大夫阶层 135
二、一箭三雕 一曲三叹 137
三、封闭与交流 138
四、犹有花枝俏——北隅的文化渊薮 139
第五节 儒僧文化的悟思 140
一、由选官到选僧 140
二、袈裟下的儒冠 141
三、不修儒经修佛经 142
四、《契丹藏》中的儒家天地 145
第十章 金中都的士大夫 147
第一节 华夏皇冠——完颜氏正位中原 147
一、女真族凭借武力打进了中原 149
二、汉族失去了正统的优势 149
三、开始了低调的生涯 150
第二节 金初人口大迁徙 151
一、燕京地区的大动荡 151
二、移来汴京实燕京 152
三、中都人口试论 153
第三节 中都豪门 153
一、旧豪门荡然无存 153
二、新豪门不启文运 154
第四节 儒学与科举 154
一、儒学的正统地位 154
二、科举制度 155
第五节 中都的士大夫阶层 156
一、中都士大夫阶层形成较晚 157
二、中都士大夫阶层的历史短暂 157
三、中都士大夫阶层人数不多 157
四、中都士大夫阶层影响不大 158
第六节 北方文薮 160
一、北方的文化中心 160
二、中都史苑 160
三、中都文坛 161
第七节 试评南北两都的士大夫 162
一、再著春秋 162
二、故国何在 171
三、两都士大夫——殊途同归 175
第十一章 元大都的士大夫 182
第一节 华夏皇冠——孛儿只斤氏统一了全国 182
一、建立在民族压迫基础之上的大统一 183
二、被压迫民族的大融合 184
三、稳定封建秩序——化腐朽为神奇 185
四、骑士的骄傲与悲剧 186
第二节 大都的崛起 187
一、沉默后的繁荣 187
二、统一王朝的帝都 187
第三节 九儒十丐 188
第四节 屡兴屡废的科举制度 189
一、科举制度的最低谷 189
二、科举制度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190
第五节 动荡的豪门 190
一、旧豪门荡然无存 190
二、色目豪门初盛即衰 191
三、蒙古豪门此兴彼亡 192
四、汉族豪门未能兴起 192
第六节 大都的士大夫阶层 193
一、士大夫阶层的主体 193
二、士大夫阶层平民化 193
第七节 大都士大夫 194
一、北方士大夫聚于大都 194
二、南方士大夫迁于大都 195
三、政坛士大夫 198
四、文坛士大夫 202
五、史苑士大夫 208
第八节 大都文化 210
一、南北文化大融合中形成的大都文化 210
二、熔中外文化为一炉的大都文化 212
三、城市文化的繁荣 212
第十二章 明北京的士大夫 220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汉族田舍翁的头上 220
一、堂堂正正地践天子位 220
二、全新的课题 老朽的考生 221
三、勒紧裹脚布 221
四、更惨痛的失败者 224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的地位与组成 225
一、堂堂正正的一等公民 225
二、江南士大夫聚于北京 227
三、众多的学生士大夫 228
四、科举士大夫 229
五、政治舞台上的主体 229
第三节 铁肩担道义 棘手著文章 231
一、统治阶级内部的中流砥柱 231
二、谏武宗南巡 232
三、礼仪之争 233
四、谏世宗 弹劾严嵩 234
五、张居正之叹 235
六、东林党人 241
七、首善之区的呐喊 243
八、君昏臣正 247
九、书生误国论 249
十、君权与臣权 251
第四节 反理学的思潮 256
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王守仁学说 257
二、不以孔子定是非的李贽学说 259
三、卫道士和叛逆者的觉醒 261
第五节 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术 262
一、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东传 262
二、虚怀若谷坦坦荡荡 264
三、务实与笃行——实学初成 267
四、日心说的深思 270
五、异端与儒化 270
第六节 始领风骚 275
一、由拟古人到独抒性灵 276
二、回到了象牙之塔 279
第七节 难再风骚 279
一、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280
二、国门之外日月新 281
第十三章 清北京的士大夫 283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满族田舍翁的头上 283
一、天崩地坼的时代 283
二、九州共主之志 286
三、封建社会的生力军 287
四、既得之患失之 289
五、中华民族的悲剧 289
第二节 全面的阶级合作 野蛮的民族压迫 290
一、行汉制用汉人 290
二、和汉族地主阶级平分秋色 291
三、八大暴政空前绝后 292
第三节 全面的思想禁锢 294
一、大兴文字狱 295
二、理学与朴学 301
三、《四库全书》——修天下之书毁天下之书 304
四、关闭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 307
第四节 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读书人 310
一、没有称奴才的资格 310
二、著书都为稻粱谋 311
三、立于朝不诤于朝 311
四、盛世的光环与末路的余辉 313
第五节 朦胧的觉醒 314
一、逼进象牙之塔在象牙之塔上看人寰 314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士大夫 318
第六节 再造清王朝 321
一、镇压太平天国——禁锢思想的硕果 321
二、洋务图强——第二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士大夫 325
三、闭着眼睛忧国忧民——清流党 332
第七节 变法图强——第三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士大夫 325
一、公车上书 336
二、强学会与保国会 337
三、百日维新 337
四、菜市口喋血 338
五、最后的风采 339
六、风骚已尽 340
第八节 京旗士大夫 341
一、京旗士大夫群体的形成 341
二、京旗士大夫群体的发展 343
三、京旗士大夫群体的特征 344
四、京旗士大夫群体的解体 346
五、京旗士大夫的影响 347
第十四章 民国士大夫 351
第一节 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的士大夫 351
第二节 民国士大夫群体的形成 353
第三节 士大夫群体与学生运动 354
第四节 士大夫社会 356
第五节 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357
第六节 士大夫群体的消失 359
第七节 遗风犹存 360
第十五章 清末民初之际士大夫阶层中的典型人物 362
安维峻 365
王晓岩 368
王显斋 370
方地山 373
辜鸿铭 376
章太炎 379
周介仁 383
第十六章 士大夫社会 387
第一节 宣南士乡 387
一、文人渊薮 387
二、会馆聚集区 388
三、一个阶层几个群体 389
第二节 士大夫的社交方式 390
一、讲学 390
二、拜会 390
三、宴请 391
四、丝竹 392
五、四时之游 392
第三节 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404
一、经济状况 404
二、四合院中的天地 406
第四节 金榜题名时 412
一、喜乘公车跃龙门 412
二、状元郎的风采 413
三、孔庙致祭 国子监题诗 415
四、同年盛宴 416
五、孔庙勒石谒碑 416
六、春风得意马蹄疾 416
七、吉第生辉 417
八、玉堂接风 417
九、辞京阙 418
第五节 不第举子的出路 418
第十七章 士大夫的风雅 421
第一节 书文化 421
一、家藏万卷书 421
二、居京访书 422
三、庚乱收书 424
四、儒商儒贾 425
五、由深藏到致用 426
第二节 诗文化 427
第三节 收藏文化 429
一、京城收藏热 429
二、家藏万卷书 429
三、收尽古今名人字画 430
四、青铜甲骨述春秋 430
五、文房四宝——纸笔墨砚 431
六、盛夏清风——折扇 431
第四节 琴文化 432
一、阳春白雪高格调 432
二、小红低唱我吹箫 432
三、躲进琴斋知音稀 433
四、犹有暗香来 434
第五节 花文化 435
一、京城无处不飞花 435
二、踏花归来马蹄香 436
三、书舍花枝俏 436
四、心中的花 437
第六节 棋文化 442
第七节 书斋文化 444
一、府邸中的书斋 444
二、四合院中的书房 446
三、会馆中的书房 447
第八节 花园文化 448
一、私家花园遍京华 448
二、园主人的风韵 448
三、三步一景 一景三叹 449
四、咫尺天地 450
第九节 旅游文化 451
一、见过名山大川 451
二、京城寻幽 452
三、京郊揽胜 454
第十节 戏曲文化 459
第十一节 饮食文化 463
一、皇帝没有口福 463
二、京城士大夫的口福 465
三、京城谭家菜 467
第十二节 酒文化 469
一、名酒聚京城 469
二、士大夫与酒 471
三、酒文化的沟通 471
四、市井买醉 472
第十三节 茶文化 477
一、北京茶文化溯源 477
二、茶文化四要素 482
三、茶与儒释道三家 488
四、儒家与茶文化 489
五、道家与茶文化 490
六、释家与茶文化 491
七、茶与诗书画 493
八、北京茶文化的特征 494
九、北京的茶馆文化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