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代人格危机新动向 3
第一章 人格危机的心理层面透视 3
第一节 对爱的病态需要 3
第二节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8
第三节 病态竞争 18
第四节 逃避竞争 25
第五节 病态的犯罪感 34
第二章 人格问题的外在表现与调查研究 45
第一节 贫乏的人际关系 45
第二节“宗教热”悄悄兴起 53
第三节 旁观者冷漠 57
第四节 病态式社会嫉妒症 60
一、什么是病态式社会嫉妒症 61
二、病态式社会嫉妒症的特征与危害 62
三、产生“病态式嫉妒”的原因 66
第五节 喜欢他人的“隐私” 68
第六节“追星热”之谜 71
第七节 青年心理病种种 80
一、精神恐惧症 80
二、行为盲动症 81
三、青春放纵症 82
四、“时髦病” 84
五、作弊狂潮 86
六、“缺钙症” 88
七、教育,应无愧于青年 89
第八节 中国的男同性恋调查 92
一、样本情况 92
二、性伴侣 93
三、性关系 95
四、结论 96
第九节 同性恋与双性恋 96
一、研究意义与基本假设 96
二、样本情况与分组标准 96
三、首次性交方面的差异 99
四、性伴侣人数的差异 99
五、目前性关系维系的差异 100
六、婚姻对越轨倾向的抑制 101
七、一女参与与多女参与的差异 101
八、结论 102
第十节 青年人传统家庭观的淡漠 102
一、背景与假设 103
二、结果 104
三、值得讨论的问题 105
第十一节 欺人行为——正义的丧失 107
第十二节 各国自杀问题 116
一、美国的自杀问题 116
二、澳大利亚的自杀问题 126
三、新西兰的自杀问题 131
四、西德的自杀问题 135
五、日本的自杀问题 137
第三章 人格危机的恶果 139
第一节 劫机、绑架、暗杀、爆炸 139
一、向社会报复和反抗 141
二、还我家园 144
第二节 凶杀 147
一、为保存名誉而攻击 148
二、为死而攻击 149
三、为痛快而攻击 152
四、为满足欲望而攻击 153
第三节 偷窃 155
一、“劫富济贫” 156
二、你要不给、我就自己得到它 156
三、偷来的果子最甜 158
四、无言抗议与痴情迷恋 159
第四节 诈骗 159
一、政治诈骗 161
二、刑事诈骗 162
第五节 性犯罪 167
一、卖淫 167
二、流氓奸污 169
三、强奸 172
第六节 吸毒 175
第四章 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 185
一、令人堪忧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185
二、独生子女人格问题的产生与特点 186
三、独生子女人格问题的原因分析 189
附录 198
研究园地 198
中学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198
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 201
一份冲击中国传统教育的报告 207
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媒介 225
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 230
独生子女优越感调查 234
非常话题 239
逃家女生留下的问号 239
溺爱沉思 241
做“好孩子”真累 243
教育园地 245
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人格教育端倪 245
美国基础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248
日本的人格教育 250
日本中学的道德教育 252
芬兰儿童素质教育 254
俄罗斯素质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257
印度幼儿教育目标简介 260
第二篇 中西方人格历史新审视 265
第一章 人格的一般历史 265
第一节 原始丰富 265
第二节 外在的统治 270
第三节 自由人格 276
第二章 中国的人格历史 283
一、孔子的理想人格论 283
二、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285
三、荀子的理想人格论 288
四、老子的理想人格论 291
五、庄子的理想人格论 292
六、墨子的理想人格论 296
七、韩非的理想人格论 302
八、关于气质分类的学说 306
九、魏晋时期的人生理论 309
第三章 外国的人格历史 321
一、凡是人的特性,我无不具有 321
二、英雄的热情 326
三、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 329
四、人对人像狼一样 331
五、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 334
六、合理利己主义 337
七、萨特的自由的烦恼和绝望 341
第四章 当代世界人格概况 351
第一节 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和人格改变 351
一、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351
二、中国人的人格改变 373
第二节 当代美国的人格特征 381
第三节 当代日本的人格特征 389
第三篇 心理学人格流派新界说 403
第一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403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403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403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404
第二节 瓦特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405
一、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问题 405
二、心理学的效用和方法问题 408
三、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410
第二章 新行为主义学派 422
第一节 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特征 422
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 424
一、托尔曼略传 424
二、整体的行为及其目的性 425
三、中介变量 426
四、学习理论 428
第三节 赫尔的行为主义 432
一、赫尔略传 432
二、赫尔的理论体系的建立 433
三、赫尔的行为原理 434
四、赫尔的继承者 437
第四节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438
一、斯金纳略传 438
二、斯金纳行为主义体系 439
三、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行为的分析 441
四、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原理在教学上的应用 444
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446
第一节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446
一、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产生 446
二、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特点 448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 451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451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456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457
四、弗洛伊德的其它学说举隅 459
第三节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修正和发展 471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471
二、云恩的分析心理学 476
三、新弗洛伊德学说 480
第四节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现状 482
第四章 新精神分析学派 484
第一节 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 484
第二节 沙利文 487
一、人格学说 487
二、沙利文的神经病理论 488
第三节 霍妮 489
一、霍妮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分歧 490
二、基本的焦虑 491
三、神经病学说 491
第四节 弗罗姆 493
一、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493
二、逃出自由说 494
第五节 卡丁纳与艾里克森 497
一、卡丁纳 497
二、艾里克森 499
第五章 日内瓦学派 501
第一节 日内瓦学派的历史背景 501
一、让·皮亚杰的略传 501
二、历史背景 502
第二节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505
一、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505
二、关于认识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 506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阶段论 507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508
五、发生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心理起源的学说 513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 515
第一节 历史背景 516
一、社会背景 516
二、哲学背景 517
三、科学技术背景 518
四、心理学背景 521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522
一、主要代表人物 522
二、研究对象与特点 523
三、研究方法 526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内容简述 528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528
二、认知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537
第七章 前苏联人格理论概述 540
第一节 走出彼得堡——前苏联人格理论发展概况 540
一、萌芽阶段(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 540
二、停滞阶段(30年代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41
三、恢复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 542
四、发展阶段(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542
五、成熟阶段(70年代末到现在) 544
第二节 结构、系统、动机区——前苏联人格理论中的结构——系统观 544
一、人、个体和个性 544
二、系统观与人格结构 546
三、个性倾向性与动机区 547
第三节 活动与人格形成——关于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发展阶段学说 549
一、个性形成中的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 549
二、活动、社会关系系统 550
三、个性形成的两个阶段 552
第四节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婴儿”——前苏联人格理论的缺陷和生命力 554
第八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557
第一节 历史背景 557
一、社会背景 557
二、哲学背景 558
三、科学背景 560
四、心理学背景 561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要义 562
一、主要代表人物 562
二、研究对象 564
三、研究方法 566
四、基本理论 568
第三节 人是神圣的——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575
一、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和需要层次论 576
二、人的自我实现需要 579
三、重建“乌托邦” 582
第四节 人是自主的——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583
一、实现倾向 583
二、自我意识、主观经验、现象世界 584
三、自我与自主意识的丧失 587
四、充分自决的人 589
第九章 社会学习理论派 590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历史前驱 591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立场 591
二、霍尔和斯金纳的学习论观点 592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有关概念 594
第二节 早期社会学习理论——对模仿过程的研究 594
一、学习过程中的四种因素 595
二、模仿机制 597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99
一、交互决定论 600
二、观察学习论 601
三、自我调节论 602
四、自我效能论 604
第四节 若干社会行为研究 605
一、侵犯行为与模仿 605
二、满足延宕 606
三、利他行为 608
第十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09
第一节 人格结构 609
一、本我 609
二、自我 612
三、超我 613
第二节 人格动力 616
一、心力 616
二、本能 616
三、心力的分布和支配 617
四、渲泄与反渲泄 622
五、意识和潜意识 625
六、本能种种 626
七、焦虑 628
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 633
一、认同 634
二、移位与升华 636
三、自我的防御机制 639
四、本能的转化 645
五、性本能的发展 647
第四节 稳定的人格 652
第十一章 荣格的人格理论 656
第一节 人格的结构 656
一、心灵 657
二、意识 658
三、个体无意识 659
四、集体无意识 661
五、人格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671
第二节 人格的动力学 672
一、心灵: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672
二、心灵能 673
三、心灵值 674
四、等量原理 677
五、熵的原理 679
六、行进与回归 682
七、能量的输导系统 684
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过程 687
一、个体化 687
二、超验与一体化 689
三、回归 692
四、生命的时期 693
第四节 心理的类型 695
一、态势 696
二、机能 697
三、态势与机能的并合 698
四、个体的类型 699
五、关于态势和机能的现实性思考 702
第十二章 人格认知理论 705
一、认知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705
二、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论点 707
三、基本假设和十一条推论 709
四、构念与精神病理现象 711
五、角色建构贮存测验(RCRT) 715
第十三章 人格特质论 718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718
一、什么是人格 720
二、一种完备的人格理论的标准 722
三、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 723
四、特质的种类 725
五、生成过程 726
六、机能自主 728
七、健康、成熟的成年人人格 730
八、珍妮的信 731
第二节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733
一、因素分析 734
二、特质分类 737
三、能、外能、情操和态度 742
四、人格发展 744
五、群体特征 745
六、说明程式 746
第三节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与人格维度 748
一、艾森克人格维度简介 748
二、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752
三、神经质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756
四、外倾、内倾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759
五、艾森克人格结构 765
附录 767
人格论坛 767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 767
评析西方人格理论的健康观 773
论人格理论发展史的一条重要规律 780
试论当代西方人格理论的逻辑发展 786
西方心理学家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综述 792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800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 806
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程 810
第四篇 创新学生人格健康新概念 821
第一章 人格概述 821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821
一、人格一词的来源 821
二、人格的定义 822
第二节 人格的多种定义 822
一、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823
二、中世纪教会神职所采用的意义 825
三、历史上的哲学的意义 825
四、法律学的意义 827
五、社会学的意义 827
六、外表样子(生物社会的意义) 828
七、心理学的意义 829
八、现代的定义及我们自己的看法 832
第三节 人格内涵 835
第四节 人格要素 839
一、人格的一般要素 839
二、人格与自我意识 841
三、人格与个性 846
四、人格与尊严 849
五、人格与权利、责任、义务 855
第二章 健康人格的概念与标准 862
第一节 理想健康人格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862
第二节 健康人格标准的性质 865
第三节 健康人格的现代观点 867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 867
二、理查德·科恩:理想自我与科学 869
三、特德·兰兹曼:美丽而高贵的人 870
第三章 健康人格理论的历史发展 873
第一节 社会哲学理论中的健康人格 873
一、人伦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 873
二、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的理想人格 875
三、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理想人格 878
四、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理想人格 879
第二节 心理学理论中的健康人格 881
一、及时体验:格式塔治疗的观点 881
二、埃里克·伯恩:相互作用分析和游戏 882
三、健康人格:存在主义的观点 882
四、阿伯特·埃利斯和理性思维 883
五、朱尔金·鲁斯奇:有效的沟通 883
六、威廉·布拉茨:独立安全感 884
七、解脱:禅宗佛教关于健康人格的观点 885
八、行为主义者的健康人格观 885
九、心理综合法与健康人格 886
十、弗洛伊德主义 887
十一、“解除盔甲”的身体与健康人格 889
十二、对生存方式的建议 889
第三节 人格的正常与反常 890
一、“正常”的自然主义起源 891
二、不平衡与成长 893
三、研究健全状态的实验方法 894
四、归纳方法 894
五、症状的连续性与过程的间断性 895
六、综述 897
第四章 人格的张度 900
一、适度、过度与零度的人格 900
二、人格张度的调整 906
三、真实与虚假的人格 911
四、良性与恶性的人格 912
五、正常与扭曲的人格 913
附录 916
人格散论 916
健康人格的构想 916
漫谈人格 924
心理应激反应与人格特质 927
文化与人格 931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述评 938
人格心理剖析 944
论心理健康与健康人格 951
健康人格:现代中国人的课题 954
T型人格 957
能力发展与个性倾向 959
试论个性的几个问题 963
自我意识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969
第五篇 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体系 977
自主性 977
一、自主性:中国当代青年第一主题 977
二、从自主到逍遥 984
三、重建自主性 997
自信心 1002
一、自信的内涵 1002
二、自信心特征 1005
三、自信心的维护与培养 1007
四、自信与人生 1020
自制力 1028
一、自制力:制驭情感、行为的内力 1028
二、怎样培养自制力 1030
三、“自制”的方法 1034
义务感 1037
一、义务的概念 1037
二、道德义务感 1039
三、义务与权利 1041
四、义务与爱好 1042
五、义务冲突 1044
正义感 1047
一、正义的内涵 1047
二、正义感与正义原则的意义 1048
三、正义感的培养 1052
四、正义的制度化 1054
荣辱感 1057
一、荣辱的道德范畴意义 1057
二、荣誉感 1060
良心 1067
一、良心内涵 1067
二、良心的性质 1068
三、良心的内容 1070
幸福观 1072
一、什么是幸福 1072
二、无产阶级的幸福观 1073
良好的性格 1076
一、乐观的性格 1076
二、坚忍和果敢的性格 1077
文明礼貌 1079
诚实 1081
一、诚实与虚伪 1081
二、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1082
三、克服几种错误观点 1085
气节 1087
一、为什么要讲气节 1087
二、无产阶级气节的主要内容 1089
三、培养和坚持无产阶级气节的途径 1091
勤奋 1093
一、什么是勤奋 1093
二、为什么要勤奋 1095
三、怎样才能做到勤奋 1097
谦逊 1099
一、谦逊的本质 1099
二、谦逊品德的具体表现 1101
三、谦逊与坚持原则 1102
勇敢 1104
一、勇敢的真正含义 1104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发扬勇敢精神 1106
三、勇敢精神的培养 1109
同情 1112
一、自我中心的同情 1112
二、以他人为中心的同情 1115
快乐 1118
一、快乐的来源 1119
二、快乐的意义和作用 1122
三、快乐的表情辨认和体验意识 1124
四、如何得到快乐 1125
爱国 1128
一、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1128
二、爱国主义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1132
三、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 1135
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1137
热爱集体 1139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139
二、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1141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143
真善美 1145
一、什么是真善美 1145
二、真善美的相互关系 1148
三、努力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1150
决策力 1153
一、决策力:抉择最佳方案的技能 1153
二、怎样培养决策力 1154
三、“决策”的方法 1160
挫折承受力 1164
一、什么是挫折承受力 1164
二、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1165
三、增强挫折承受力 1167
四、避免受挫后消极情绪反应 1178
五、善用受挫心理防卫方式 1182
六、挫折防卫机制的特点 1189
竞争意识 1190
一、竞争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190
二、竞争意识的表现形式 1192
三、竞争意识的培养 1194
不良人格举要 1197
谎言 1197
一、伪态与空话 1197
二、原始型谎言 1198
三、诈骗与逃避 1199
四、社会性谎言 1199
虚荣心 1200
一、弱者的特性 1200
二、好胜的性格 1200
三、对时髦的欲求 1201
伪善 1201
一、道德与禁忌 1201
二、压抑与补偿 1202
三、虚荣的伪善 1203
贪欲 1204
一、贪欲者的心理 1204
二、经济上的贪欲 1205
三、贪欲是天生的吗 1206
四、贪欲与吝啬 1206
人性疏离 1207
一、自我感及其丧失 1207
二、人性丧失 1208
虚荣和野心 1208
嫉恨 1221
嫉妒 1223
贪婪 1224
仇恨 1225
隐遁 1227
焦虑 1228
软弱 1230
附录 1234
哲思故事 1234
两个著名护士的故事 1234
旅行者的秘密 1235
一下打死七个 1237
朱迪象明尼吗 1239
她熟悉这条路 1241
第六篇创新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与培养新概念 1245
第一章 人格形成的社会学理论 1245
第一节 个体的社会化 1245
一、关于个体社会化的概述 1245
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248
三、社会化与早期经验 1252
四、社会动机的形成 1257
第二节 社会角色 1263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1263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266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268
第三节 人际知觉的理论 1272
一、认同、情感移入和反省 1272
二、累加、平均和加权平均 1274
三、概念化 1275
四、图式加工 1276
第四节 人际知觉的规律性 1277
一、首因效应 1277
二、晕轮效应 1278
三、刻板印象 1278
四、定势作用 1279
第五节 自我知觉 1280
一、什么是自我知觉 1280
二、自我知觉的产生 1280
三、自我知觉的特点 1281
第六节 归因论 1282
一、什么叫归因论 1282
二、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1282
三、归因的偏差 1286
第七节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1288
一、情感、动机与文化 1288
二、文化与认识 1290
三、文化与性 1295
四、文化与变态行为 1298
第八节 变迁对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1300
一、文化震荡 1300
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边际人”现象 1302
三、代沟:行为方式的断裂 1303
第二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培养 1306
第一节 自我发展的阶段 1306
一、前社会阶段 1307
二、共生的阶段 1307
三、冲动的阶段 1308
四、自我保护阶段 1308
五、遵奉阶段 1309
六、自我意识水平:从遵奉到公正阶段的过渡 1310
七、公正阶段 1310
八、个体化水平:从公正向自主阶段的过渡 1312
九、自主阶段 1312
十、整合阶段 1313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1313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1313
二、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1316
第三节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319
一、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319
二、青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320
第四节 青少年的人格和自我 1321
一、有所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人格 1322
二、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自我 1329
三、不甘寂寞的自我 1334
第五节 完善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1341
一、完善自我概念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 1341
二、中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培养 1341
三、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 1345
四、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 1353
第三章 发展人际关系提高人格水平 1356
第一节 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类别和特点 1356
一、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 1356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类别 1357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1358
第二节 调适人际关系的策略 1359
一、克服怕羞毛病的策略 1360
二、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 1362
三、正确对待同学背后议论的策略 1363
四、正确对待被同学嫉妒的策略 1364
五、与同学和好的策略 1365
六、善于开玩笑的策略 1367
第三节 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 1369
一、调整认知结构 1369
二、克服人际偏见 1369
三、加强个性修养 1372
四、学习交往技能 1376
第四节 学生群体行为的指导 1384
一、学生群体的含义 1384
二、学生群体行为的规律 1385
三、学生群体行为的指导 1387
第五节 合作精神的培养 1388
一、合作的特点 1388
二、对待合作的原则 1390
第六节 沟通能力的培养 1392
一、沟通的意义与内涵 1392
二、有效沟通的要素 1393
三、增进和谐沟通的具体做法 1394
第七篇 创新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培养新概念 1399
第一章 创新学生道德人格概述 1399
一、道德人格的透视 1399
二、道德人格实有类型的形形色色 1404
三、道德人格的完善化 1410
四、品德与个性 1415
第二章 学生道德人格的结构及其形成发展规律 1427
第一节 学生的道德人格结构与道德人格要素 1427
一、道德人格结构 1427
二、道德人格要素 1429
第二节 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1433
一、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1433
二、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他们自身身心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 1435
三、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在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形成和发展,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437
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长期性、阶段性、顺序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1439
第三节 学生各年龄阶段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 1443
一、儿童期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 1443
二、少年期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 1446
三、青年期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 1450
第三章 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1454
第一节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1454
一、道德观念的发生 1454
二、道德观念的抽象与概括 1455
三、理解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1457
四、道德观念的内化 1458
第二节 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与培养 1459
第三节 学生抗诱惑力与道德意志的培养 1462
一、抗拒诱惑的实验 1462
二、道德意志的培养 1463
第四节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1464
第五节 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1466
一、道德情操的含义 1466
二、高尚道德情操的主要内容 1467
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和方法 1472
第四章 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途径 1475
第一节 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1475
第二节 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1479
第三节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1483
第四节 通过自我教育培养道德人格 1487
第五节 通过主题班会培养学生道德人格 1488
一、集体主义教育与主题班会 1488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主题班会 1494
三、劳动教育与主题班会 1495
附录 1500
德育园地 1500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个问题 1500
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的思考 1504
困惑和抉择——中小学校德育如何迎接教育现代化挑战的理论思考 1512
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社会学思考 1518
中小学德育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1524
试论中小学生理性规范的培养 1529
品德测评目标制定中的问题与解决新设想 1533
德育散议 1538
试论理想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1538
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 1545
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构想 1546
试论德育工作和学校文化环境 1553
中小学实施磨砺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1556
强化德育意识 淡化德育痕迹——谈德育与智、体、美、劳诸育的隐性衔接 1562
青少年公德心的培养 1568
专家论坛 1571
当代青少年:充满矛盾的一代 1571
怎样估价当前中小学生的道德面貌——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二 1573
经济转型和德育观“转型”——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三 1576
做一个“权威型”的教师——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四 1579
理解、不理解和误解——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之五 1582
德育中的行为训练 1585
德育的心理学化 159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594
调查研究集锦 1598
大连市西岗区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1598
市场经济和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两区一县调查综合报告 1602
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 1607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 1614
德育忧思录 1618
外国人不重视德育吗 1618
不会唱国歌是一种耻辱 1620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1623
中日中小学生志向水平的比较研究 1626
第八篇 创新学生人格教育与现代化新概念 1637
第一章 人格教育概述 1637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概念 1637
第二节 人格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639
第三节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1640
一、几种教育形态中的人格素质要求 1641
二、人格教育是我国教育传统 1642
三、现当代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1643
四、德育与人格教育 1644
第四节 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1645
一、人格教育与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意义 1645
二、重智能、轻人格的不良效应 1647
三、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 1648
第五节 人格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1649
一、辩证认知—平衡控制的人格理论 1649
二、人格教育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1653
第六节 人格教育中的人格机制与人格效应 1658
一、人格品位的有机构成 1658
二、社会活动中的典型人格效应 1658
第七节 班级的人格养成教育 1660
一、尊重学生人格是班级教育的基本原则 1662
二、班级中的人格养成教育 1662
第八节 健康人格教育的内容 1666
一、健康人格教育的内容 1666
二、青少年的人格类型 1667
三、优化学生人格的策略与措施 1669
第二章 人的发展与人格发展 1672
第一节 人生设计与人格发展 1672
一、人的发展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1672
二、关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设计成果 1676
三、人生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1684
第二节 人的发展目标设定——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 1686
一、伟大的、美好的人的发展目标 1687
二、个人发展目标的设定 1689
三、人生目标的科学化 1692
第三章 现代人格特征 1694
第一节 现代人格的形成条件 1694
第二节 现代人格的双重性特点 1697
第三节 现代人格模式 1701
第四节 现代人格的社会发展趋势 1704
第四章 我国当代人格矛盾与超越 1709
第一节 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颉颃 1709
一、传统人格素描与现代人格展望 1709
二、二元人格内在结构的冲突 1713
三、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整合 1715
第二节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 1717
一、现代角色理论与人格的二重划分 1717
二、现代化进程中二元人格的五大落差 1719
三、健康人格: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协调点 1722
第三节 都市人格与乡村人格的对峙 1723
一、“边际人”的出现及其二元人格特征 1724
二、城乡二元人格对峙的焦点透视 1725
三、双向城市化:边际人格的二元性整合 1728
第四节 东方人格与西方人格的冲突 1729
一、双重文化背景下的二元人格扫描 1730
二、东西方人格的跨文化冲突 1731
三、国际化人格——边际人格的整合目标 1734
第五节 由依附人格到独立人格 1736
一、成为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 1736
二、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 1740
三、寻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742
四、关注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 1743
第六节 由抽象理想主义到科学理想主义 1745
一、回到现实:抽象理想主义的危机 1745
二、个人理想追求的多样化 1748
三、人生是理想也是过程 1749
第七节 由伦理本位到义利并重 1751
一、坐标转换:个人道德追求的功利倾向 1751
二、无私奉献、利己不损人及其他 1754
三、正当竞争亦道德 1756
第五章 人格的现代化与重塑 1759
第一节 何为人格的现代化 1759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中的人格转型 1762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公民人格 1765
第四节 社会交往与人格转型 1767
第五节“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发展 1770
第六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道德人格塑造 177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现代道德人格 1775
二、现代道德人格的自我塑造 1776
三、现代道德人格的社会塑造 1778
第七节 人格完善的四个方面 1780
一、个人智力和认识能力的持续发展 1780
二、个人感情的稳定展示和丰富 1783
三、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 1786
四、寻求自己与世界的统一 1788
第八节 人格再塑与自我完善 1790
一、人格再塑的一般规律 1790
二、人格自我完善 1792
第九节 走出独生子女人格教育的误区 1796
一、优化独生子女教育的初始环境 1796
二、加强社会化教育 1799
三、适度开展逆境教育 1801
附录 1803
人格教育园地 1803
青少年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 1803
小学生人格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低年段) 1807
人格的超越与提升 1815
尊重需要与幼儿的人格发展 1817
学术论坛 1821
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格研究述论 1821
论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 1827
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人格特征及其成因 1833
教育杂谈 1837
超前教育不利于儿童的人格培养 1837
为幼儿的人格建构打下根基——记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的《幼儿人格建构》研究 1839
满足儿童游戏需要 丰富儿童人格内涵 1842
中学生退缩型问题行为初探 1844
做人,先制订一部人生的“宪法” 1854
低姿态生活,高境界做人 1859
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 1861
基于父母知觉的儿童人格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 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