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规则 1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2
免疫学实验部分 4
实验一 免疫血清的制备 4
实验二 总补体活性测定 5
实验三 观察免疫系统的形态结构 6
实验四 直接凝集反应 7
实验五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9
实验六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11
实验七 琼脂扩散试验 12
实验八 对流免疫电泳 15
实验九 火箭电泳 17
实验十 免疫电泳 18
实验十一 补体结合试验 20
实验十二 B淋巴细胞膜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24
实验十三 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 26
实验十四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9
实验十五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30
实验十六 离子交换层析法——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提纯IgG 32
实验十七 用亲和层析技术分离抗人IgG抗体 34
实验十八 免疫荧光技术 36
实验十九 免疫酶技术 38
实验二十 放射免疫测定 39
实验二十一 动物Ⅰ型超敏反应 41
实验二十二 母胎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42
实验二十三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抗补体法 44
实验二十四 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48
实验二十五 免疫缺陷及免疫增生患者的免疫学检测标本示教 48
实验二十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抗球蛋白试验 49
实验二十七 自身免疫变应性脑脊髓炎动物试验 49
实验二十八 类风湿性因子乳胶试验——玻片法 50
实验二十九 血脑屏障作用 51
实验三十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1
实验三十一 溶菌酶试验 52
实验三十二 血清杀菌试验 52
实验三十三 HLA血清学检测法——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53
实验三十四 HLA细胞学检测法——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55
实验三十五 生物制品示数 57
微生物学实验部分 58
实验一 细菌形态结构及运动的观察 58
实验二 细菌标本制作及革兰氏柒色法 58
实验三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60
实验四 细菌的培养方法 62
实验五 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 65
实验六 细菌呼吸酶的检查 67
实验七 细菌DNA中G+C含量百分比测定 68
实验八 细菌的分布 71
实验九 物理灭菌法 72
实验十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 75
实验十一 噬菌体 76
实验十二 细菌的遗传变异 79
实验十三 细菌致病性及免疫物质抗感柒试验 82
实验十四 感柒动物的尸体解剖及细菌学检查 84
实验十五 病原性球菌 85
实验十六 肠道杆菌 89
实验十七 霍乱弧菌 94
实验十八 厌氧性细菌 94
实验十九 白喉杆菌 98
实验二十 分枝杆菌属 102
实验二十一 放线菌 104
实验二十二 动物源性细菌 106
实验二十三 其他细菌 106
实验二十四 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107
实验二十五 立克次体、衣原体 118
实验二十六 螺旋体 119
实验二十七 真菌 124
实验二十八 病毒的形态与培养 128
实验二十九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132
实验三十 病毒中和试验 134
实验三十一 人类轮状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38
实验三十二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141
实验三十三 EB病毒VCA—IgA抗体的检测 146
附: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试验)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