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429
原书序 429
译校者前言 429
力学性能及断裂力学 429
第19章 准弹性力学性能 429
19.1 引言 429
19.2 分析方法 430
19.2.1 经典力学 430
19.3 微结构表征 431
19.2.2 有限元分析 431
19.4 粒子分布模型 432
19.4.1 规则模型 432
19.4.2 无规模型 432
19.5 弹性性能 433
19.5.1 硬质粒子填充聚合物 433
19.5.2 柔性粒子填充聚合物 436
19.5.3 具有复杂形貌的填充聚合物 437
19.6 小结 438
参考文献 439
致谢 439
第20章 断裂力学在共混高聚物韧性表征中的应用 441
20.1 引言 442
20.2 断裂力学概念 442
20.2.1 脆性高聚物的线弹性断裂力学 443
20.2.2 韧性高聚物的非线性断裂力学 445
20.3 应用断裂力学表征共混高聚物的断裂韧性 456
20.3.1 PC-PBT共混物的LEFM表征 457
20.3.2 橡胶增韧共混物韧性的J积分表征 462
20.3.3 刚性共混高聚物在冲击改性后的比基本断裂功 464
20.3.4 短纤维和粒子增强共混物的比基本断裂功 467
20.4 小结 470
致谢 470
参考文献 470
第21章 用标准的经验测试方法表征韧性 474
21.1 为什么采用经验测试方法 474
21.2 拉伸实验 475
21.2.1 韧性测量 475
21.2.2 局域化应变 476
21.3.1 弹性弯曲 478
21.3 无缺口试样的抗弯实验 478
21.3.2 弯曲中的塑性皱缩 479
21.4 缺口试样的抗弯实验 481
21.4.1 标准Charpy和Izod实验的优点 481
21.4.2 脆性和延性断裂 481
21.4.3 缺口半径的影响 484
21.4.4 老化对冲击强度的影响 485
21.4.5 缺口试样弯曲时的塑性皱缩 485
21.4.6 标准Charpy和Izod测试程序的局限性 486
21.5 落球冲击实验 487
21.6 小结 490
参考文献 490
第22章 橡胶增韧高聚物的形变机理 492
22.1 引言 492
22.2 增韧的基本原理 493
22.3 橡胶粒子空洞化 495
22.3.1 显微术 495
22.3.2 光散射 498
22.3.3 热收缩和膨胀 499
22.3.4 动态力学热分析 501
22.3.5 空洞粒子中的应力 502
22.3.6 模型化 503
22.4 剪切屈服 505
22.4.1 影响屈服的因素 505
22.4.2 膨胀带 508
22.5 多重银纹 511
22.5.1 多重银纹的证据 511
22.5.2 多重银纹的动力学 512
22.6.1 基体性质 514
22.6 结构-性能关系 514
22.6.2 最小粒子尺寸 515
22.6.3 粒子间距 515
22.6.4 大橡胶粒子和内部形貌 515
22.6.5 橡胶相的交联 516
22.7 小结 516
参考文献 516
第23章 高聚物-高聚物界面的增强 519
23.1 引言 519
23.2 界面韧性的测量 520
23.3 界面破坏和韧性模型 521
23.4 玻璃态高聚物界面的二嵌段共聚物 523
23.5 三嵌段、无规和其他构型的高聚物 525
23.6 反应体系和半晶性高聚物 527
23.7 高聚物弹性体 530
23.8 小结 530
参考文献 530
第24章 核-壳冲击改性剂 533
24.1 引言 534
24.2 一般概念 534
24.3.1 化学 535
24.3 准备 535
24.3.2 核-壳结构的形成 537
24.3.3 产品制造 538
24.4 表征 539
24.5 基体-改性剂的相互作用 541
24.5.1 热力学 542
24.5.2 粒子分布的动力学和相关问题 545
24.6 核-壳改性剂对高聚物基体的增韧 546
24.6.1 影响核-壳增韧的主要因素 546
24.6.2 对热塑性基体的增韧 548
24.6.3 对热固性树脂的增韧 554
24.7 对其他物理性能的影响 555
24.8 核-壳粒子的空化 556
致谢 558
参考文献 558
第25章 半晶性热塑性树脂的增韧 563
25.1 引言 564
25.2 共混物的形成 566
25.2.1 挤出共混方法 566
25.3 半晶性聚合物的共混物 568
25.2.2 核-壳粒子 568
25.3.1 聚酰胺类 569
25.3.2 聚酯类 569
25.3.3 聚丙烯 570
25.3.4 聚甲醛 570
25.4 基体参数 570
25.4.1 相对分子质量 571
25.4.2 银纹化 571
25.4.3 结晶度 572
25.5 分散相参数 574
25.4.4 基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574
25.5.1 橡胶含量 575
25.5.2 粒子尺寸 577
25.5.3 粒子尺寸分布和粒子的分布 579
25.5.4 分散相组成 581
25.5.5 界面的影响 582
25.6 试样和实验参数 583
25.6.1 实验方法 583
25.6.2 测试速率 584
25.6.4 非均匀形变 587
25.6.3 测试温度 587
25.7 断裂图形 589
25.7.1 应力发白 589
25.7.2 断裂表面 590
25.7.3 断裂表面以下的结构 591
25.8 小结 592
参考文献 594
第26章 增韧环氧树脂 601
26.1 引言 602
26.2.1 未改性环氧树脂的形变行为 603
26.2 未改性环氧树脂的形变和断裂行为 603
26.2.2 未改性环氧树脂的断裂行为 604
26.2.3 结论 605
26.3 橡胶增韧环氧树脂 605
26.3.1 概述 605
26.3.2 定性的增韧机理 612
26.3.3 增韧的定量模型 614
26.3.4 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的一些新进展 617
26.3.5 总结 619
26.4 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 619
26.4.1 概述 620
26.4.2 定性的增韧机理 627
26.4.3 增韧的定量模型 628
26.4.4 结论 630
26.5 小结 630
致谢 630
参考文献 631
第27章 共混高聚物疲劳裂纹的扩展 634
27.1 引言 635
27.1.1 单向载荷裂纹生长的概述 635
27.1.3 韧性源的模型化 636
27.1.2 单向载荷裂纹前缘的屏蔽机理 636
27.1.4 周期载荷裂纹生长的概述 637
27.1.5 裂纹生长行为模型化的几个问题 639
27.2 橡胶增韧聚合物疲劳裂纹的扩展 646
27.2.1 断裂韧性和FCP行为的相关性 647
27.2.2 慢裂纹生长行为 647
27.2.3 橡胶粒子尺寸的影响 649
27.2.4 共混物形貌的影响 650
27.3.2 杂化复合材料的FCP行为 651
27.3.1 填充聚合物FCP行为的简述 651
27.3 填充增强与橡胶增韧共混物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651
27.4 小结 654
参考文献 655
特殊性能的聚合物共混物 658
第28章 光在多相材料中的传递和反射 658
28.1 引言 658
28.2 基本概念 659
28.3 透明、光泽和半透明模型 666
28.3.1 透明度 666
28.3.2 关于光泽的克希霍夫(Kirchhoff)标度理论 671
28.3.3 半透明 675
28.4 小结 680
参考文献 680
第29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热机械性能 684
29.1 引言 684
29.2 热变形温度 685
29.3 动态力学分析 685
29.4 非晶共混物 687
29.4.1 相容共混物 687
29.4.3 部分相容共混物 688
29.4.2 纤维填充共混物 688
29.5 结晶-非晶共混物 690
29.5.1 填料 690
29.5.2 改变非晶相 692
29.5.3 改变结晶基体 693
29.5.4 增容 695
29.6 热变形时间和应力松弛 699
参考文献 701
第30章 共混法制备阻隔材料 702
30.1 引言 703
30.2 相容共混物的透气性 704
30.2.1 概述 704
30.2.2 通过相容共混物的模拟输运 704
30.2.3 PMA-PMMA共混物 708
30.3 通过多相聚合物共混物的模拟输运 709
30.4 通过控制共混物形态得到的阻隔材料 713
30.4.1 共混物的形态发展 713
30.4.2 增容剂和加工条件在形态发展中的作用 715
30.4.3 层状注塑和挤出过程 716
30.4.4 聚烯烃共混物 718
30.4.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共混物 718
30.4.6 EVOH-芳香族聚酰胺共混物 719
30.4.7 聚酰胺-聚乙烯共混物:水蒸气阻隔性 719
30.4.8 阻隔共混物:力学性能与流变性质 720
30.4.9 形态表征 721
30.5 液晶聚合物的特殊挑战 721
30.5.1 LCP-聚酯共混物 722
30.5.4 LCP-热塑性聚酰亚胺共混物 723
30.5.3 LCP-聚醚砜共混物 723
30.5.2 LCP-聚烯烃共混物 723
30.6 小结 724
参考文献 724
增强聚合物共混物 728
第31章 增强的聚合物共混物 728
31.1 引言 729
31.2 聚合物基体 730
31.3 增强剂 731
31.4 界面-界面相 732
31.5.1 制备 733
31.5 带有非连续增强剂的共混物 733
31.5.2 加工 734
31.5.3 性能和预测 736
31.5.4 改性 739
31.6 含有连续增强剂的共混物 744
31.6.1 制备 745
31.6.2 加工 746
31.6.3 性能及改性 747
致谢 749
参考文献 749
31.7 展望和发展趋势 749
第32章 液晶聚合物共混物 754
32.1 引言 754
32.2 由直接共混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 755
32.3 由TLCP预形成原纤制备的复合材料 763
32.4 结论与建议 768
参考文献 769
33.1.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773
33.1 引言 773
第33章 从聚合物共混物到微原纤增强的复合材料 773
33.1.2 自增强聚合物与分子和原纤复合材料 774
33.2 MFC的制备 775
33.3 MFC是否真正存在 776
33.4 MFC中的化学相互作用及其后续物 779
33.5 通过模压和注塑加工MFC 781
33.6 结论与展望 784
致谢 785
参考文献 785
第34章 弹性体共混物 788
弹性体共混物 788
34.1 引言 789
34.2 相容弹性体共混物 791
34.2.1 热力学 791
34.2.2 动力学 792
34.2.3 分析 792
34.2.4 组成梯度共聚物 793
34.2.5 特殊的弹性体 797
34.2.6 反应性弹性体 797
34.3.2 共混物形态动力学 798
34.3 不相容弹性体共混物 798
34.3.1 形成 798
34.3.3 分析 799
34.3.4 填料、硫化剂和增塑剂的相间分布 801
34.3.5 界面迁移的分析 805
34.3.6 增容 806
34.3.7 不相容共混物的性质 808
34.3.8 应用 810
34.4 小结 811
附录 812
参考文献 813
第35章 热塑性硫化橡胶 819
35.1 引言 820
35.2 热塑性硫化橡胶的临界特征 822
35.2.1 相容性 822
35.2.2 硫化度 823
35.2.3 硫化剂类型 824
35.2.4 形态 825
35.2.5 稳定的形态应具备的条件 827
35.2.6 填料、增塑剂和添加剂 828
35.2.7 橡胶与塑料的选择 829
35.2.8 TPV与热固性塑料的关系 831
35.3 TPV的种类 832
35.3.1 非极性橡胶与非极性塑料 832
35.3.2 极性橡胶与非极性塑料 839
35.3.3 非极性橡胶与极性塑料 842
35.3.4 极性橡胶与极性塑料 844
35.4 心用技术 844
35.4.1 流变学 844
35.4.4 注塑 846
35.4.3 吹塑 846
35.4.2 加工 846
35.4.5 挤出 847
35.5 小结 847
参考文献 847
回收 851
第36章 聚合物共混物和混合物的循环利用 851
36.1 引言 851
36.2 共混物与合金 852
36.2.1 冲击改性剂的稳定性 852
36.2.2 形态稳定性 855
36.2.3 化学反应性 856
36.2.4 再生 857
36.3 加工过的聚合物混合物的回收利用 858
36.3.1 相容性图表 859
36.3.2 热力学特征 862
36.3.3 组成与形态特征 865
36.4 未来趋势与挑战 867
参考文献 868
索引(上卷) 870
索引(下卷) 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