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导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3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 18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反贫困机制探索 28
一、反贫困既要坚持公平,又要兼顾效率 28
(一)贫困及其对公平效率的侵害 28
(二)在反贫困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2
二、反贫困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率之得失及反贫困运行机制的矛盾 34
(一)反贫困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率之得失 35
(二)反贫困运行机制的矛盾 40
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反贫困机制探索 47
(一)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现代反贫困调控机制 47
(二)形成激发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机制 49
(三)完善反贫困主体的行为约束机制 51
(四)培育多元化的反贫困资源筹集机制 53
(五)健全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56
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 60
一、中国环境法治的困境 60
(一)中国环境法治思想基础的缺陷 60
(二)中国环境法学理论的贫困 61
二、中国环境法治的发展趋势 62
(一)中国环境法治的生态化 63
(二)中国环境法治的科学发展观 63
三、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 64
(一)环境伦理的法律意义 64
(二)环境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环境道德化 65
(三)人类环境伦理观的革命是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 66
四、中国环境法治的价值取向 68
(一)中国环境法价值取向的局限性 68
(二)环境公平 73
(三)环境安全 76
五、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法治 77
(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78
(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环境法治的影响 79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法治 82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环境法治 83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84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中国环境法治 85
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探究 91
一、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取向 91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92
(二)坚持生态整体利益原则 97
(三)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02
二、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规范 105
(一)环境优先 105
(二)协调发展 107
(三)合理利用 109
三、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111
(一)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111
(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13
(三)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115
中国特色商标保护制度研究 120
一、商标与商标法 120
(一)商标的概念及作用 120
(二)保护商标的必要性 123
(三)商标法的基本原则 124
二、商标的第一次保护——商标权的取得 126
(一)取得商标权的三种制度及其评价 127
(二)我国的立法选择 132
三、商标的第二次保护——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 133
(一)保护商标权的意义 133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商标侵权行为及不足 134
(三)我国法律对商标侵权的制裁及不足 136
(四)法律完善 144
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度 148
一、遏制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 148
(一)新时期的严峻挑战 148
(二)权力腐败 150
二、权力监督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53
(一)转型时期的制度缺陷是腐败的深层次根源 154
(二)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权力需要监督 155
(三)人性假设的前提决定权力需要监督 156
(四)党的先进性为权力监督提供保障 158
(五)要从监督制度创新上解决问题 159
(六)权力监督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16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权力监督制度建设 162
(一)人民群众监督需要民主基础 163
(二)提高权力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164
(三)从源头上把好用人关,完善选举制度 165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67
(五)加大惩处力度 172
(六)落实“盯人”到“盯权”的转变 174
(七)建立全程动态的监督协调委员会 175
(八)建立、完善境外追逃、追赃机制 176
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80
一、加强党内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181
(一)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 182
(二)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 183
(三)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 183
二、困扰党内监督发展的几个具体因素 184
(一)党内监督的意识淡薄 184
(二)党内监督机构的领导体制不合理 188
(三)党内监督的机制不完善 191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措施 193
(一)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是提高监督自觉性的基础 193
(二)体制创新是改变党内监督弱化、虚化现象的重要出路 195
(三)围绕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这个核心问题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01
(四)实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有机结合 205
邓小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209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210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10
(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中国国情 211
(三)在新的实践中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212
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 213
(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提供了主干和核心 214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体系 215
(四)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形成配套措施 215
三、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16
(一)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政策 217
(二)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一个大政策 218
(三)切实保障自治权利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8
(四)改革开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219
四、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 220
(一)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221
(二)要有计划地扩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数量 222
(三)改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 222
五、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4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战略地位 225
(二)提高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26
(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27
六、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 229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可靠的政治保证 230
(二)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231
(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搞好民族地区党的建设 23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的转变 237
一、原始宗教转变前的传统社会结构 237
(一)“生存的极限边缘”和原初社会形态 237
(二)双重性的政治结构 240
(三)以原始宗教为核心的精神结构 242
二、社会结构的整合和宗教信仰的转变 244
(一)社会结构的整合是原始宗教长存的基础 245
(二)社会结构的“功能异化”导致信仰系统的崩溃 246
三、宗教信仰转变后的社会特征和作用分析 252
(一)由非组织社会向组织社会过渡 252
(二)形成政治抗衡力量 257
(三)充当社会管理角色 259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262
(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两个基础” 262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两个要求” 263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两个支持” 265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及其当代意义 267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祖国传统道德的组成部分 267
(一)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267
(二)我国各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270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多样性 272
(一)家庭传统道德教育 272
(二)村寨传统道德教育 275
(三)宗教传统道德教育 279
(四)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多样性的意义 284
三、探索继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 286
(一)充分发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原有优势 287
(二)积极开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资源 288
(三)开掘宗教道德资源,发挥其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290
(四)提升云南少数民族村寨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92
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考——兼论杜威的新个人主义 297
一、个人主义 297
(一)从旧个人主义到杜威的新个人主义 297
(二)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 300
(三)对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的评价 307
(四)对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应有的态度 314
二、集体主义 316
(一)对集体主义的误解 317
(二)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 319
(三)调解个人与集体矛盾时应坚持的原则 32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必要性 322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2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322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人生价值观取向 325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分析与评价 325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326
(二)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330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中的心理特点 334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消费主义因素剖析 339
(一)形式主义的炫耀消费 339
(二)失衡性与悬空性消费并存 340
(三)虚荣的“时尚消费” 341
(四)消费中精神价值的缺损 342
(五)消费中需求与价值的背离 343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途径 344
(一)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内在精神 345
(二)注重消费观中的消费责任意识的培养 346
(三)建立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途径 349
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现状及教育引导 357
一、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基本状况 358
(一)闲暇时间 358
(二)闲暇活动 359
(三)对闲暇的感受与评价 361
二、对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初步分析和基本认识 362
(一)闲暇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362
(二)闲暇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63
(三)年级差异与分析 366
(四)对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基本认识 369
三、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369
(一)闲暇的价值 370
(二)闲暇活动的丰富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371
(三)闲暇教育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下实现闲暇价值的必要条件 373
四、大学生闲暇教育对策研究 374
(一)确立大学闲暇教育的观念 374
(二)建构闲暇教育目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375
(三)建立大学闲暇教育评价机制的初步设想 376
(四)积极寻找实施闲暇教育的切入点 377
附: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调查问卷 382
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