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理解健康 2
一、健康的理解 2
1.对健康的传统认识 2
2.健康认识的发展 3
3.人类对健康的新认识 5
4.衡量健康的标准 6
5.健康的新定义 9
二、社会与健康 9
1.健康信息的来源 9
2.现代社会中威胁健康的主要原因 12
3.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14
三、体育的健康职能 14
1.促进整体机能的全面发展 15
2.加强社会性与生物性在健康上的高度协调 16
3.促进心理过程对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17
4.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特殊生活方式 18
四、大学生健康 19
1.大学生面临的健康问题 19
2.全面塑造大学生健康 22
3.健康行动计划 26
第一部分 健康与心理 36
第一章 实现心理健康 36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36
二、情感和心理健康 37
1.正常情感范围 37
2.自我评价 37
三、阻碍心理健康的因素 39
1.抑郁症(单向疾患) 40
2.躁狂—抑郁症(双向疾患) 41
3.孤独 42
4.胆怯 42
5.自杀 43
四、情感疾病与遗传类型 45
基因与焦虑症 45
五、完善心理健康 46
1.学会交流 46
2.善于运用幽默 47
3.善于应付纠纷的技能 48
4.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 48
六、对心理健康的思考 51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51
2.精神或信仰的培养 52
第二章 应对应激 57
一、什么是应激 57
二、应激与我们的身体 58
三、应激与健康 60
1.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60
2.应激与免疫力下降 60
3.应激与心理健康 61
四、应激的征兆 61
1.生理征兆 61
2.焦虑和抑郁 62
3.睡眠障碍 63
4.性障碍 63
5.低自尊 63
五、应激源 63
1.心理社会应激源 63
2.环境应激源 67
3.自愿强加的应激源 68
六、应对应激 71
1.环境控制 71
2.认知应激控制 71
3.身体应激控制 72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 80
一、体育锻炼的生理效应 80
二、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 81
1.体育运动与情绪 81
2.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86
3.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86
4.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中的消极效应 87
三、体育锻炼与积极的生活方式 87
四、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 89
1.健康信念模型(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 89
2.自我效能理论 90
3.计划行为理论 90
4.运动与健康中的控制感 91
五、促进健康的锻炼运动强度 92
第二部分 健康与生理 100
第四章 基因与健康 100
一、基因是什么 100
二、遗传和基因 101
三、基因从哪里来 102
1.孩子的基因来自父母 102
2.人类的基因来自自然 103
四、基因是怎么控制人体的 103
1.从一个细胞长成的人 103
2.基因—蛋白质—功能 101
五、走进基因组医学时代 105
1.600位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106
2.单核苷酸多态性图(SNP) 107
六、基因与疾病 109
1.疾病和基因的内在关系 109
2.单基因病 110
3.多基因病 110
七、基因、衰老与长寿 111
1.各种属寿命的研究 111
2.衰老原因 112
3.如何延缓衰老 115
八、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类遗传物质的影响 116
1.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116
2.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致癌作用 119
九、人类基因组的医疗价值 123
1.基因诊断 123
2.基因治疗 124
3.基因预防 125
十、后基因组时代的健康法则 126
高科技离我们零距离 126
第五章 免疫与防御 134
一、病原微生物 134
1.微生物的分类 135
2.微生物的特点 135
3.细菌 135
4.病毒 138
5.真菌 141
二、免疫系统及功能 141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41
2.关于抗原 148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49
4.免疫的类型 149
5.免疫预防与健康 153
第六章 健康体适能 159
一、健康和体适能 159
1.健康的六大维度 159
2.体适能与健康 163
二、体适能测评 166
1.体适能测评指标与分组 166
2.体适能常用测试指标及测验 167
三、运动与体适能 174
1.体适能运动 174
2.运动与心肺适能 183
3.运动与肌肉适能 186
4.运动与柔韧性 191
5.运动与身体成分 193
第七章 营养与饮食 209
一、生命的能源——热能 209
二、生命与营养 210
三、营养的种类与来源 211
1.糖 211
2.脂肪 215
3.蛋白质 217
4.维生素 218
5.矿物质 220
6.水 221
7.纤维素 225
四、健康饮食 226
1.日常食物种类 227
2.素食 230
3.营养密度 230
4.运动人群健康饮食 231
5.中医中药在运动营养中的应用 235
6.老年人的膳食平衡 235
7.国际营养关注的焦点 237
五、新型食品 238
1.植物抗氧化剂 238
2.功能食品 238
3.食品添加剂 238
4.食品补剂 239
5.运动营养产品 239
六、食品安全 242
1.食品商标及说明 243
2.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243
第三部分 健康与生活方式 254
第八章 维持健康体重 254
一、超重与肥胖 254
肥胖的诊断标准 254
二、肥胖的成因 259
1.中枢因素(稳态理论) 260
2.遗传因素 261
3.饮食模式 261
4.内分泌的影响 262
5.基础代谢率的减少 262
6.家庭饮食习惯 262
7.体力活动的减少 262
三、热量平衡 262
1.基础代谢 264
2.食物的热力学作用 264
3.怀孕妇女的能量代谢 264
四、节食与控制体重 265
1.终生体重控制 265
2.节食的方法 265
3.流行减肥的方法 268
五、减肥的技术干预 270
1.药物 270
2.外科手术 271
3.其他 271
六、饮食失调 272
1.神经性厌食 272
2.神经性易饿症 273
3.强迫运动、强迫进食和夜晚进食综合症 273
4.饮食失调的处理 273
七、体重过轻和营养不良 274
第九章 拒绝烟草 282
一、我国烟草产品的使用 282
1.烟草制品 282
2.烟草使用的盛行程度 283
3.青少年吸烟 284
4.被动(无意)吸烟 285
5.吸烟的代价 287
二、烟草的有害成分 288
1.多种致命化合物 288
2.尼古丁 289
3.一氧化碳 290
三、烟草与健康危机 291
1.成瘾 291
2.心血管疾病 292
3.癌症 292
4.慢性阻塞性肺病 294
5.风湿性关节炎 294
6.生殖能力降低 295
7.其他健康问题 295
四、控烟行动 296
1.世界无烟日与无烟区 296
2.限制市场推销 297
3.健康教育 297
五、戒烟 299
第十章 控制酒精的使用 308
一、酒精饮用的形式 308
1.含酒精饮料的种类 308
2.饮酒现状调查 310
3.大学生饮酒原因 312
二、酒精的吸收与代谢 312
1.影响酒精吸收的因素 312
2.血液酒精浓度 313
3.酒精的代谢 314
三、饮酒与健康 315
1.适量饮酒的标准 315
2.适量饮酒的益处 316
3.过量饮酒的危害 317
四、饮酒与社会问题 320
1.意外伤害 321
2.犯罪和暴力 322
3.自杀 323
五、饮酒误区 324
1.问题饮酒 324
2.酗酒 326
六、关注酒精使用的控制 328
1.消除酗酒的家庭影响 328
2.慎对酒品的广告宣传 329
3.建立反对饮酒的组织 329
第十一章 关注性健康 337
一、掌握性健康 337
1.性和性别 337
2.性科学 337
3.性健康 337
二、人类性特征的生物学基础 340
1.遗传学的基础 340
2.性腺发育基础 342
3.生物学上的性特征以及童年时期的性特征 342
4.青春期和性成熟期 343
5.生殖系统 343
三、人类性特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350
1.性别的认识 350
2.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行为 350
3.性别角色的接纳和获得 350
4.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 351
四、性行为的模式 353
1.单身 353
2.性自慰(手淫) 353
3.性幻想和性梦 355
4.爱抚 355
5.性交 355
五、性文化与性道德 356
1.健康性行为的心理特征 356
2.性行为的道德标准 357
3.人类性别的选择与性别判断 359
4.性取向 359
5.性病防治中的伦理和问题 361
六、拒绝危险行为——学会保护自己 363
1.不安全性行为的定义 363
2.不安全性行为的危险性 363
3.拒绝不安全的性行为 364
4.安全性行为的基本原则 365
七、伤残人的性问题 365
1.伤残人在性行为和性功能障碍的表现特点 365
2.伤残者性问题处理的准则 366
第四部分 健康与预防疾病 373
第十二章 预防心血管疾病 373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373
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74
1.脉管系统 374
2.心脏 374
3.血液 375
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75
1.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必然因素 375
2.心血管疾病的可控因素 377
四、心血管疾病的种类 380
1.高血压 380
2.动脉粥样硬化 390
3.冠心病 397
4.高血脂症 408
5.心脏性猝死 416
6.脑卒中 416
7.先天性心脏病 424
8.风湿性心脏病 424
9.充血性心力衰竭 425
10.周围血管疾病(PVD) 427
11.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急救 430
第十三章 预防糖尿病 435
一、糖尿病概述 435
1.糖尿病的分类 435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436
二、糖尿病的病因 438
1.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 438
2.基因与糖尿病 440
三、糖尿病并发症 443
1.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443
2.糖尿病肾病 449
3.糖尿病眼症 453
四、糖尿病的防治 456
1.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456
2.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 461
第十四章 关注脑健康 472
一、脑健康——健康生活之源 472
1.健脑与健康 473
2.决定健康的物质基础——大脑电波和脑内吗啡 473
3.影响脑健康的因素 474
二、脑疲劳 475
1.记忆障碍 476
2.睡眠障碍 478
3.情感障碍 480
三、拥有健康大脑 492
1.有规律地身体锻炼 492
2.饮食调理 493
3.心理调节 493
4.呼吸调整 494
5.自我按摩 494
6.其他 495
第十五章 现代生活病 501
一、认识现代文明病 501
二、亚健康状态 502
1.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504
2.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505
3.环境因素的影响 506
4.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506
三、办公室病 507
1.办公楼综合征 507
2.办公室综合症 508
3.信息焦虑综合征 508
4.星期一综合征 509
5.电脑病 510
四、旅游病 512
1.春游、秋游花粉过敏症 512
2.旅游腹泻症 513
3.旅途晕动病 513
4.旅游水肿病 513
5.紫外线辐射 513
6.旅游失眠症 513
7.旅行疲劳症 513
8.高山反应 514
9.老年旅游病 514
10.性传播疾病 514
五、节假日病 514
1.美味综合征 515
2.脑血管疾病 515
3.心脏病 515
4.急性胰腺炎 516
5.酒精中毒 517
6.咽喉食管气管异物 517
7.痛风病 517
8.零食综合症 517
9.电视电脑综合征 518
10.麻将综合征 518
11.商场综合征 518
12.应酬综合征 519
13.醉油综合征 519
六、精神孤独症 519
1.儿童高楼孤独症 519
2.空巢综合征 520
七、美容时髦病 521
1.化妆病与美容病 521
2.预防措施 524
第五部分 健康教育与管理 527
第十六章 健康教育 527
一、健康教育 527
1.健康教育的概念 527
2.健康教育的特点 528
3.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529
4.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529
5.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 530
二、健康测量 532
1.健康测量的概述 532
2.健康测量的内容、方法及指标 532
3.健康测量指标的选择原则 535
三、健康教育计划设计与实施 536
1.健康教育计划设计 536
2.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539
第十七章 健康管理 546
一、健康管理的起源和发展前景 546
1.何谓健康管理 546
2.健康管理的理论溯源 547
3.健康管理策略的分类 547
4.为什么要进行健康管理 548
5.健康管理的起源 550
6.国内外现状 550
7.健康管理发展前景 550
二、中外健康管理系统运作模式比较 552
1.美国的健康管理系统运作模式 552
2.日本健康管理系统的运作模式 553
3.中国健康管理系统的运作模式 554
4.中美健康管理运作模式的差异 556
5.中日健康管理运作模式比较 556
6.我国应如何进行健康管理的市场化的运作 556
三、新的职业:健康管理师 557
1.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 558
2.健康管理师的基本知识结构 558
3.健康管理师与私人医生(全科医生)的区别和联系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