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京剧的黄金时代(1949—1964) 1511
第三十六章 京剧的新繁荣 1511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旧剧界 1511
一 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的胜利形势 1511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曲舞台与京剧艺人 1512
三 北京戏曲讲习班、上海戏曲研究班的举办 1514
第二节 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及方针政策的制订 1518
一 戏曲改革领导机构的建立 1518
二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召开 1522
三 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1528
四 “改戏、改人、改制”的全面实施 1531
五 京剧艺术在改革中前进和“三改”工作的一些偏向 1539
第三节 戏曲研究机构和国家剧院的建立 1544
一 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建立 1545
二 国家剧院的建立与其创作演出活动 1550
第四节 京剧艺术新的繁荣 1582
一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582
二 两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 1587
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 1597
第三十七章 京剧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 1604
第一节 传统剧目和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 1604
一 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出版 1604
二 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 1610
第二节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1614
一 关于新编历史剧的讨论 1614
二 优秀的京剧新编历史、故事剧作品 1616
第三节 京剧现代戏的创作 1633
一 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高潮 1633
二 这一历史时期中的京剧现代戏剧目鸟瞰 1636
三 关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一些不同看法 1657
第四节 京剧编剧队伍的形成 1659
第三十八章 导演制度的形成与导演艺术的发展 1661
第一节 建立导演制度是戏曲改革的需要 1661
一 导演制建立在戏改政策的实施中 1661
二 导演制的建立与戏曲导演的历史传统 1665
第二节 导演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 1669
一 导演的多种实践 1669
二 导演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673
三 京剧导演艺术成就的又一次大检阅 1679
四 京剧导演艺术在现代戏的排演中得到深化 1683
五 京剧导演人材的培训 1685
第三十九章 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1688
第一节 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 1693
一 实现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的基本条件 1693
二 京剧表演艺术的新创造 1694
三 京剧舞台面貌新变化的标志 1699
第二节 京剧表演流派的发展与创造 1704
一 生行流派 1705
二 旦行流派 1715
三 净行流派 1723
四 丑行流派 1726
第四十章 京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1733
第一节 京剧唱腔的新发展 1734
一 新的声腔 1734
二 新的板式 1735
三 新的唱腔 1738
四 新的套式 1744
第二节 过门与配曲的发展 1746
一 过门 1746
二 配曲 1747
第三节 演唱形式与乐队编制的发展 1751
一 演唱形式 1751
二 乐队编制的新发展 1752
第四节 京剧中的音乐舞剧 1755
第四十一章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 1759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 1760
一 力求净化舞台 1760
二 在继承的基础上整理加工 1761
三 保持传统京剧舞台美术的形式美 1766
第二节 新编剧目的舞台美术 1773
一 新编古代戏的舞台美术 1776
二 现代戏的舞台美术 1783
三 连台本戏和机关布景 1788
第三节 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成熟 1789
一 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建立 1789
二 戏曲舞美教育事业的情况 1790
第四十二章 京剧艺术教育 1791
第一节 政府对戏曲教育的重视 1791
第二节 设有京剧专业的戏曲学校 1794
一 全国各地的戏曲学校 1794
二 戏校教学情况 1802
三 高等戏曲教育的开端 1806
四 对这一时期京剧教育的审视 1809
第三节 戏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1811
一 专业教师队伍的来源、形成与提高 1811
二 政治、文化教师的增设及其作用 1812
第四节 培养京剧人才的其它途径 1813
一 个人收徒传艺 1813
二 以团带班 1814
三 其它艺术院校代培 1814
第四十三章 京剧艺术出版事业的大发展 1816
第一节 国家专业戏剧出版机构的建立和它出版的京剧图书 1818
一 新戏曲书店及50年代初期出版的京剧图书 1819
二 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宝文堂书店的建立及其出版的京剧图书 1820
第二节 京剧剧本的出版 1823
第三节 京剧基本理论及京剧史研究著述的出版 1831
一 京剧理论 1831
二 京剧史研究著述和京剧艺术家的回忆录 1839
第四节 京剧工具书及教材的出版 1841
一 京剧工具书和专业教材 1841
二 京剧剧目教材 1842
第五节 音响和影像出版物 1843
一 音响出版物 1843
二 电影和电视对京剧艺术的反映 1845
第八编 “文革”前后的京剧(1964—1979) 1851
第四十四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 1851
第一节 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和京剧大演现代戏 1851
一 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 1851
二 京剧大演现代戏 1853
第二节 “文革”冲击下从现代戏到“样板戏”的起伏 1855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后京剧的复苏 1857
第四十五章 “文革”前夕的京剧 1858
第一节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858
一 各地的准备及大会的举行 1858
二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批新剧目的创演 1865
三 大会对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影响 1872
第二节 各地区的京剧(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 1875
一 东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 1875
二 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1879
三 华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 1882
四 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1884
五 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888
第三节 这一时期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基本特点 1891
一 演出活动繁盛 1891
二 剧目质量有所进步 1893
三 严重的偏差 1893
第四十六章 “文革”中的京剧 1895
第一节 京剧面临动乱的冲击 1895
一 对京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揭开了“文革”的序幕 1895
二 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901
三 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904
第二节 京剧艺术的厄运和“重建”文艺队伍 1906
一 京剧院团普遍瘫痪 1906
二 “重建”文艺队伍中的京剧界 1908
第三节 “文革”后期文艺政策初步调整时的京剧 1914
一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主张调整文艺政策及“四人帮”的对抗 1914
二 录制京昆传统剧目 1918
三 “四人帮”抓的京剧“新创作” 1920
第四十七章 “样板戏”垄断京剧舞台 1923
第一节 “样板戏”的形成 1924
一 “样板戏”剧组——“样板戏”的创作演出团体 1925
二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剧的形成过程 1928
三 “样板戏”垄断舞台 1946
第二节 “样板戏”的“普及” 1947
一 全国学唱“样板戏” 1948
二 地方戏曲移植上演“样板戏” 1949
三 “样板戏”拍摄成电影 1951
四 “样板戏”剧本、曲谱、唱片等的出版 1953
第三节 “样板戏”出访国外 1956
一 北京京剧团访问朝鲜 1956
二 北京京剧团访问阿尔及利亚 1956
三 上海京剧团访问日本 1957
第四十八章 “样板戏”的剖析 1960
第一节 “样板戏”的创作理论 1960
一 所谓的“京剧革命” 1960
二 所谓对“中间人物论”、“无冲突论”和“写真实论”的批判 1962
三 “三突出”理论的提出 1967
第二节 “样板戏”的艺术分析 1970
一 剧本文学 1971
二 导演、表演艺术 1977
三 音乐 1982
四 舞台美术 1990
第四十九章 京剧艺术的复苏 1995
第一节 戏剧、京剧界的拨乱反正 1995
一 《人民日报》发表《评“三突出”》一文 1995
二 京剧界思想理论方面的拨乱反正 1998
第二节 推动京剧艺术复苏的措施 2002
一 《海瑞罢官》、《李慧娘》、《谢瑶环》等平反 2002
二 京剧机构的恢复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2008
三 北京和上海的京剧艺术工作者讨论京剧的继承与革新 2010
第三节 传统剧目和历史剧恢复上演 2012
一 《逼上梁山》等复演 2012
二 中央决定恢复一批优秀传统剧目 2014
三 京剧在国庆30周年的舞台上 2017
第四节 复苏时期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2019
一 在拨乱反正中前进 2019
二 京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观众的狂热呼唤京剧新的繁荣 2020
三 局限 2020